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郦波副教授的讲座《风雨张居正》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热播。南京学者儒雅博学的风度,又一次掀起关注南京文化的热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书斋,活跃在各大媒体的文化栏目中。南京大学莫砺锋曾在“百家讲坛”中开讲《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带领电视观众领略盛唐之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3.
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曾被宋人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古今学者向有争议,在此暂且不论。本文要说的是《菩萨蛮》“寒山一带伤心碧”句中的“伤心碧”,究竟应怎样理解。《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文学遗产》版登载了丁成泉先生的《“伤心碧”浅解》一文。文章列举了俞平伯先生和沈祖棻先生的两种看法。俞先生认为“伤心”一词是“重笔”,“伤心碧”释为“极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犹言非常之碧。还举杜甫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文章”?古今不少学者对其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其中颇不乏精辟之见。陈望道先生说,“文章,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用文字传达意思的制作,就是文章”(《作文法讲义》);唐缦先生说,“人类大概都有表现的欲望,用文字技巧来实践这种表现的,就是文章了”(《文章修养》)。这两种观点,着眼于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可称为“表意”说。张寿康先生说,“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秦国的“少内”,古文献不见记载。东汉大儒郑玄在注《周礼·天官上·职内》时,也不曾提及;清代学者桂馥在考证古“少内”印时,也认为只有汉代才置“少内”。近、现代的专著如《秦会要订补》和金少英先生的《秦官考》,都未曾提到秦的“少内”。  相似文献   

6.
王炎平“李德裕无党”说质疑中晚唐时期以牛僧孺、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一直是史学界聚讼不已的一大公案。已故岑仲勉先生曾提出过“李德裕无党”之说,但遭到许多学者的非议。近来,王炎平先生又于其新著《牛李党争》一书中承袭了岑氏的“李德裕无党”之说,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落英”的真义是什么黄武强偶读《桂中日报》1994年8月22日第三版李振刚先生的《“落英”未必坠地花》一文,受到很大启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的真义是什么?本人也想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见。敬请教师、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教正!(一)“落英”究...  相似文献   

8.
《华阳国志》末卷“譔曰”一百一十二字,古往今来,无学者能准确释读。本文受刘咸炘先生《华阳国志论》的启迪,发现这是一首“离合诗”,结果为“蜀郡常璩撰”五字。  相似文献   

9.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逻辑思想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是谁?学术界对此似有定论。温公颐先生的《先秦逻辑史》第一章《邓析》中明确写到:“我们把邓析作为先秦逻辑思想的开创者”①;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第一编第一章《先秦名辩学派的逻辑思想》也从“邓析与形名”介绍起;周云之等著的《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学》的第一篇即为《邓桥在“两可”之说中所反映的逻辑思想》,可见也把邓析看成是中国第一位逻辑学家。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陈益麟《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一文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以孔子为代表。”③…  相似文献   

11.
论“礼尚往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为了庆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我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杨向奎教授从事教研六十周年和九旬华诞,本刊特发表先生的《论“礼尚往来”》一文,以表达我们对这位蜚声中外的老专家、中青年学者敬仰的导师的最良好祝愿,以及对先生多年来热情支持、关心本刊工作的感...  相似文献   

12.
殷墟卜 辞命辞中的“亡(彳)”一词,丁山先生释读为“无尤”.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并无异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彳)”字应该是“拇”字的表意初文;又据声韵将其读作“吝”,“亡(彳)”就是《周易》、《归藏》等卜筮类文献的“无吝”.这个词汇在殷墟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且与卜辞释读关系甚大,因此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分析该字字形以及“无吝”一词产生年代,此新说不能成立,丁山先生将“亡(彳)”释读为“无尤”应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取消“一词多义”(多义词)说法的主张,其中以赵乾坤先生的《“一词多义”说应当取消》(载《雁北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的言辞为最激烈,大有非如此不可的气势。笔者拟针对《“一词多义”说应当取消》(以下简称“赵文”)一文的主要观点,发表一点意见,旨在商榷,希望能得到语言学界的同仁和专家(当然亦包括赵乾坤先生)的指教。  相似文献   

14.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但据说,寿门不仅是字,而且实有其“门”。本世纪四十年代,书画家张冷僧先生写了一篇《寿门考》。1959年元月,日本美术考古代表团到杭州,在一次“金冬心专题座谈会”上,日本学者也问起“寿门”的遗址,足见日本人早已知道此事。张冷僧先生  相似文献   

15.
“一流”与“二流”之外舒炜北大中文系硕士生严耕望在《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的小册子里回忆起四十年代钱穆的教诲,现抄录如下: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  相似文献   

16.
“鼎足对”,顾名思义,乃是一种“鼎足而三”的对仗格式,即三句互为对仗。这种形式,历来被认为是散曲中“一种特殊的对仗格式”。对此,元明以来的学者文士均无异辞;而且,论曲名著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书中又均有论列。这就易于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鼎足对”乃是散曲特有的对仗格式。比如著名学者王季思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元代散曲中,“对仗的种类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大文化还有经史子集形式之外的“载体”———这就是《红楼梦》。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甲骨学代表了中华早期文化造诣;敦煌文化,可包括南北朝、隋唐这个极不寻常的文化历史大阶段;《红楼梦》,可包括宋元明清这一大段历史的文化精神实质。三者都代表了一个重要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辉煌遗产。其“学”的形成,在于它的内涵底蕴的极其丰厚与“重新发现”。三者并列无愧。《红楼梦》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文化状态的神奇表现。《红楼梦》是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从中国学术发展的本质看,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新国学”是时代推迁之势所带来的必然的演化发展。红学研究中有两条重要比喻未能引起重视。一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红楼梦》是“研究、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的崭新命题。《红楼梦》不宜冠之“百科全书”,因似有“知识摆摊”之嫌;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生命精气贯注、运行流动不息的“主脉”。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华林”。贾宝玉并非要做一个“华林挽歌”的撰辞人,我们的红学也不能是为了“歌颂悲雾”而不礼赞“华林”。  相似文献   

18.
初夏的六朝古都,葱翠欲滴的梧桐叶,摇送着暖暖的微风。闻名遐迩的东南大学,迎来了两位姓余的杰出校友与学者。一位是年逾九旬的传媒巨子、台湾《中国时报》报系董事长余纪忠先生,另一位是年富力强的“思想先锋”、著名大陆学者余秋雨教授。  相似文献   

19.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在论及“著作权客体”这一题目时,几乎所有的学者和教科书都明确地使用了“作品”这一词汇.比如复旦大学研究著作权法的梅慎实先生把“著作权客体”定义为:“由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客观形式表现思想和情感、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依法允许传播、出版的作品”.和学者提出的学理上的定义一样,《著作权法》也把“作品”视为著作权客体.所以,对于“著作权客体”这一问题普遍达到了共识.但是,进一步分析“作品”这一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致:因为从《著作权法》和教科书中看,几乎没有对“作品”作一解剖,只是《著作权法》第三条中把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等九类,而未能对“作品”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