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群的流动形成了流寓文学,尤其是文人谪戍与文人官员异地为官。流寓文学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梳理明代《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宁夏志》关于流寓文学的记载,可理清明代宁夏流寓文化的类型有宗室群体、与宗室相关联的朝廷高层文化人、谪戍群体、从事管理的各类文化人群等,他们上自"朝使",下至入幕文人。《嘉靖宁夏新志》里已专门罗列了"流寓"一类,明确记载了谪戍宁夏有代表性的文化人及其谪戍的原因。流寓人群与地方文化生成关系密切:一是移民生成地域文化,二是流寓人群带来地域文化之繁荣,三是留下了延生的文化根脉,四是体现了特殊的时代性,五是流寓人群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深层影响着地域历史与人群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毛炳汉 《云梦学刊》2001,22(6):84-86
唐代的湖南文学与以前比较,本土作家和流寓的外籍作家增多,作家的活动范围和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得到扩展。  相似文献   

3.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有独特的美学艺术价值。从陶谢首创经过千余年历史积淀,已为当代本土作家所认同、继承、创新和发展。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本文分两条主线论证:一是历代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所表现出近似的鄱阳湖文学风格,从纵向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鄱阳湖文学流派的雏形。一是当代作家在同一历史或接近同一时空中,所表现出继承和发扬鄱阳湖文学风格传统的作家群体,他们的自觉不自觉近似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横向结合,正在循序形成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自明成祖设立天津卫以来,天津的古典文学就开始萌发并发展起来。有清一代,天津古典文学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诗词,是天津文坛的主流。至民国、典诗词的发展势头稍歇,不再是天津文坛的主流文学,这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也与天津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直接关系。虽如此,民围文坛仍涌现出诸多诗词作品集,诸如《水香洲酬唱集》、《城南诗社集》、《癸西展重阳水西庄酬唱集》等等。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一方面也说明了古典诗词之于天津文人的精神感召力。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力使得天津文人的旧体诗词创作一直延续到建圈后,并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天津文学创作不仅与梁斌、孙犁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原有的创作风格或以新的创作面貌进入到新时期的天津文坛,而且与蒋子龙、冯骥才等人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入的关联,他们在引领或参与新时期文学潮流的同时成为天津文学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赵玫、肖克凡等人不断推出重要作品,但天津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集体消失使其进入了低潮期。这一状况直到世纪之交才得以改观,老作家的回归、中年作家的勃发与年轻作家的突起,使得天津文学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明代嘉靖年间,无论是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文派,还是李攀龙、王世贞、宗臣等秦汉文派,都曾相聚在“风骨”的旗帜之下,呈现出“建安风骨推今代”的风貌.严嵩一类奸臣弄权、南倭北寇的侵扰等两大社会悲剧,从相反相成的角度促成嘉靖年间“风骨”散文的两大主题:一是反对权奸乃至“骂皇帝”,二是抗倭御虏.散文创作中具有了新的内涵——融合儒家“节义”、鲜活的时代精神与刚健的文人骨气,其中也有希冀摆脱封建专制思想和复古思潮束缚的个性自由的文学精神,给嘉靖时期的散文“风骨”打上文艺启蒙思想的时代烙印.因而,嘉靖时期的散文风骨形成与“建安风骨”、“盛唐风骨”等同中有异的时代特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困厄文人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别有特色的乱世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枝奇葩,此期文学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是从心理维度考察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与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至今研究不多.文章以魏晋南北朝时困厄文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心理期待的视野下,通过困厄文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及其自我实现方式的心灵慰藉的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执着型、超越型和沉潜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及作家生活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闫霞 《北方论丛》2010,(5):23-27
与南宋以来诗学只是有文本转向的倾向相比,明代诗学明确地发生了文本转向,由原来以文学观念、创作理论为核心转向以文学文本的研究、批评为主.这种转向,不仅是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更与明代较以往更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文人文学活动的实际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帝王极力黜夺文人的文化身份及禁锢其思想,而文人们在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个体意识却日渐凸显,最终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并且显示出自觉的艺术精神,这些是明代诗学转向的重要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2.
明代初年的教化派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理论凝滞了戏曲的发展,至嘉靖年间,昆山派兴起,戏坛开始蠕活。盖因这一流作家多是科场得意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仕途通达,或宦海沉浮,既有天赋的风流才调,又有生活的遭逢际遇,因而创作起来,才情飞扬,左右逢源,使戏曲创作靠近了人生的情趣与生活的韵致,闯出了贵族意志的门槛,较多地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与审美习尚;这是明代戏曲美学思潮的一次重要变化。 这个流派的理论代表是王世贞,扶翼为胡应麟。  相似文献   

13.
泰华文学诞生于上世纪初,它伴随着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以及移居泰国的中国文化人的文化活动而发生发展,伴随着泰国本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演变。在泰华作家中,潮人作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一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是泰华报刊的创办和运作、文学社团的组织和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文学创作的实绩,潮人作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潮人作家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业绩进行总结梳理。  相似文献   

14.
长安形象因其政治属性与汉文文学特色成为韩国古代汉诗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文学符号,长安形象在新罗汉诗中的出现,高丽朝和朝鲜朝文学中的接受与再创作过程,映射出经历唐宋狂热崇拜、金元憎恶交流、明代亲善认同、清代憎恶交流等发展阶段,反映了韩国古代文人对中国认识的演变,其中蕴含着国家民族主体间性文化交流、文学语言主体间性意象审美的双重规律.  相似文献   

15.
吴智斌 《人文杂志》2006,1(5):114-117
文章将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命名为作家创作的"本命城"."本命城"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的创作为个案进行阐述.沈从文创作的"本命城"湘西本土对其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启示,体现在山水民风、人性人情、风土习俗、情爱诸方面,作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文化亲情由此得到例证.  相似文献   

16.
遂闲堂系天津盐商张霖所建,风景秀丽,建成后吸引了诸多名流,如方苞、吴雯、赵执信、姜宸英、梅文鼎、徐兰等人.这些人都曾客居津门,且多数馆于遂闲堂.他们与张霖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促进了清初天津文学的发展,也开了津门文人雅集风气之先.遂闲堂文人的出现及其创作.对于天津一地的文学研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透过福建文人叶明勋、王新民、欧坦生等20余人之赴台或涉台活动的史实,简要描述了台湾光复初期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关系的三个层面:福建报人与台湾文坛、福建学者与台湾文学研究、福建的作家和艺术家与台湾的文学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8.
远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中国远游文学发轫于先秦时期,在其后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于远游的书写,从未断绝过。中国古代文人入仕动机推动下的游学、宦游等都是中国古代文人远游之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萌生了文人进行远游文学之创作灵感。根据萌发于中国古代文人远游情结的创作冲动,远游文学分为纪游文学、神游文学、仙游文学、梦游文学等四种类型。远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远游文学的出现,扩大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范围;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勃兴;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与道德情感,在中华民族情感悟导域内具有重要的引向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嬗变特征:宋元时期是说话艺人讲述,文人或书坊主记录整理阶段,宋元话本较多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情感,按时序讲述一些充满奇异色彩的故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是文人在艺人讲述的基础上,吸收史书、戏曲的人物与情节进行重写阶段,作家喜爱选取那些创作基础较好的重大题材进行再创作,其思想观念大多来源于前人作品与历史积淀,其中章回小说往往采用"缀玉式结构";明末至清中叶时期,文人作家开始独立创作白话小说,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写熟悉的人物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笔下人物与现实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文人传奇和曲论的空前发展为背景,深入探讨吕天成《曲品》在对待民间南戏的文化态度、传奇文体的体制构架、本色当行的曲学意义等戏曲批评内涵,从而就其关涉的重要曲学命题作出富有新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