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勤 《城市》2012,(2):57-60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经验的三大发展模式.其中,苏南模式是以苏南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为主要代表.横林镇地处常州的边缘区内,其3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检讨的教训,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碎化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必须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分析城镇建设用地碎化引起的后果,探讨今后发展的新思路——新苏南模式,从而消除碎化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伴随着国内情况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冲击,如何克服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有关土地、人口、环境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更成为了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篇文章从当前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可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传统城镇化分析框架与沿海经验并不能有效适用于山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有必要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城镇化的特征与机制。本文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以"人的城镇化"为主线,对其人口城镇化特征与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山地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背景下,其人口流动具有"乡村老龄人口广泛兼业、非制造业带动城镇就业、公共服务集聚非就业性人群"等重要特征,进而形成了面向不同人口来源的、不同于沿海经验的复合型人口城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渝东南未来城镇化趋势进行判断,并对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路线进行了模拟,继而提出了相应的人口城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之下,寻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由高碳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的低碳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是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现有乡村"高碳排"与"低碳汇"的现实问题基础上,认为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协调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价值平衡是构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模式的关键所在。随后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核心技术,构建了适宜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同时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评价体系中,并对所研究区域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增汇减排"的低碳目标,进一步提出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和重组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探索适合生态敏感区乡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初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对温州模式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平息,温州模式的产生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相伴而生。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  相似文献   

6.
苏南农村城镇化起步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时期,目前,农村城镇化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城镇化质量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为城镇积聚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功能尚不完善等方面。文章分析了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并从完善城镇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治理、健全城镇功能等角度探讨了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发展经济学框架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进行再比较,该三种模式在供求导向、关键制约要素的获得渠道、企业家群体、企业目标和生产组织方式方面均存在较大不同。通过区分固化的区域发展模式和动态的区域发展,可以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固化模式的突破和保留,模式发源地的经济发展会出现更多的趋同。其他地方不能简单套用这三种发展模式,要根据现实情况组合三种模式的不同特征以求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水平。可以预见,城镇化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苏南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于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也出现了城镇化的建设热潮,但效果并不好。不同地区的多样性,不能搞一刀切,共同的东西可以交流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重点是发展小城镇的经济,以业兴镇,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农业基础较好的苏南地区,发展的是“草根经济”,工业的原始积累是从农业里面挤出来的,农…  相似文献   

10.
《城市》2009,(3)
日前,国新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该规划纲要首次将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定位和发展的更大自主权,并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区域空间的传统研究视角以及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殊性归纳,引入"流-空间"的理论工具,并运用其梳理珠三角区域空间演进历程。具体而言,包括乡村城镇化、城市区域化和区域整合化三个阶段。接着,剖析珠三角区域空间转型的特征,也是本文的结论:一是"政策松动"到"政策主动"转型,二是"外向-资源驱动"向"内在-创新驱动"转型,最后是"全面铺开的城乡混合"向"优势集聚的多强中心"结构转型。最后,尝试为新时期的珠三角区域空间转型构建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苏商和浙商是同时起步的。细细比较来看,苏商是来自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的生意人,这片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而浙商多半来自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台州、金华一带,这些地方地势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苏商和浙商是同时起步的。细细比较来看,苏商是来自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的生意人,这片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而浙商多半来自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台州、金华一带,这些地方地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城镇化道路引发的生态问题,使人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威胁。新型城镇化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安排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把新型城镇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中。朝阳县也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深度探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必要性和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寻求创新PPP模式与产业新城运营的结合点,全方位、立体化解析产城融合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片区综合开发的发展方向,同时以中交集团成功中标的温州高铁新城为实践,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PPP综合开发项目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6.
苏南模式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的模式。自70年代以来,苏南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本文在系统总结苏南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描述了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概要分析了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在提出苏南人口管理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苏南人口发展模式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7.
湖南的快速城镇化与全国一样,都是一种"压缩型"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提高了发展效率,但也浓缩了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从粗放城镇化向精细城镇化转变,从"非均衡型"格局向"均衡型"城镇化格局转变,从单元城镇化向集群城镇化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调查,分析了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矛盾,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讨。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武汉市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对我国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城镇化的内涵总体来说,城镇化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还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从阶段上划分,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基本处于乡村城镇化阶段。这也决定了我国当前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两个转变:人口非农化和农地非农化。本文依据城镇化的内涵,侧重分析推进这两个转变时…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两个抓手,一个是城镇化战略,一个是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之一,应不断创新,大力推进珠三角高水平的城镇化,并促进大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级都市圈.应以一条城市主轴和三个城市群支撑大珠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加强深港合作、珠澳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