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羌人一般分布在西北的陕、甘、青及川西北地区,江淮流域很少留有羌人活动的足迹。但是公元五世纪,淮水岸侧却出现了一个由“羌人始立”的聚落;崇义县,很少为人注意。《宋书·州郡志》南豫州南梁太守条云:“崇义令,《永初郡国》:羌人始立。”东晋豫州是侨州,辖境与治所屡徙不常。宋武帝刘裕立国后,于永初三年(422)二月丁丑诏分豫州  相似文献   

2.
文化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吴文化不仅受到华夏文化的强烈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华夏文化。 春秋晚期,随着吴国的崛起称霸,吴文化经战争、朝聘会盟、通婚、臣民外徙、开挖运河、通商贸易等多种途经向北和西北传播,从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诸方面影响了华夏文化,促进其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尤以军事方面为著。 越灭吴后,越文化继承了吴文化。越的北进,使吴文化的北渐和对华夏的影响未中断。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东晋王兴之墓志的补充墓志起数句云:“君讳兴之,宇稚陋,琅玡临沂都乡南仁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琅玡王氏云:“王离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玡,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云云。北魏《王诵妻元贵妃墓志》首行云:“魏徐州琅玡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通直散骑常侍王诵妻元氏志铭。”又北魏《王绍墓志》亦云:“徐州琅玡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人也。”三处所书琅玡王氏居临沂县乡里之名称,皆与《王兴之墓志》相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虽多舛错,此条确属可信。东晋初南迁,  相似文献   

4.
荆扬之争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南朝时期。关于荆扬之争的原因,史学界多数论著认为,是由二州的地理、军事、经济等条件决定的。我认为,这些条件固然重要,但是都督制这一因素不容忽视,上述诸种因素是在都督制之下发挥作用的。本文试就此作些论述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1 荆州和扬州在西晋只是普通州镇,在东晋却骤然重要起来,成了国家两大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心,二州的强弱和安危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这是由东晋南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南北对峙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永嘉之乱,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刘曜、石勒等夺取洛阳、长安,西晋灭亡。避乱江左的北方土族,联合江南土族,拥立司马睿,建立丁东晋政权。此后,南北对峙,长江成为南方政权的天然防线。这样,就使地临长江,接壤中原的荆、扬二州的战略地位显得无比重要了。荆州,北连汉、沔,上接襄阳,直通洛阳。水路流通,便于漕运军资。历来的南北对峙,互相用兵时多取此道。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即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因此之故,荆州素称(?)外之寄。保住荆州,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民族地理角度 ,探讨了川西北羌族的渊源 ,认为唐初岷江上游西山地区各羁縻州的部族属于冉、左封、昔卫、葛延、向人、望族、林台、紫祖、四邻、白狗、千碉等羌人部落 ,其后又有涉题、特浪、辟惠、那鄂、渠步及西山八国诸羌内徙该地区 ,至宋 ,融合为茂州羌和维州羌 ,他们是川西北羌族可考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南徐考述     
西晋末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是“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史称永嘉(307—313)南渡。永嘉之乱时,“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界者”,这第一次南迁浪潮以滞居淮南者为多。东晋成帝咸和(326—334)初,原青州流民集团领袖苏峻等拥兵“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江者转多”,及叛平,“司徒郄鉴又徒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这第二次南迁浪潮由淮过江,流民多居于江南宁镇常一带。以后在符秦兵南下及北魏军南侵时,也出现过北方民众流徒南奔过江的浪潮。东晋政权建立后,将南渡人口称之为侨人,并在侨人集中地区侨置州郡县,其中以徐州寄治京口,以兖州寄治广陵。  相似文献   

7.
自楚灭“于越”以后,在我国东南及岭南地区,曾出现了越人诸部。其分布如欧大任《百越先贤志·自序》所云:“今自南越北届姑胥,尽会稽之境,故夫越也: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王摇,都于永嘉,故瓯越也;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越也;牂柯西(而)下邕容绥建,故骆越也”。说明从岭南到江浙的广大地区,尽是越人活动  相似文献   

8.
南方的百越和苗蛮集团中,继荆楚、于越与华夏融合同化之后,其它的越族也出现重新组合,分别组成东瓯(在今浙江南部)、闽越(在今福建)、南越(在今广东)、西瓯和骆越(二者在今广西和越南北部)。秦统一六国和岭南后,在东瓯、闽越地设立闽中郡,在南越、西瓯和骆越地设立南海、桂林、象三郡,但是越人诸部仍各由其君长领其部民。汉武帝时,先后将东瓯人、闽越人内迁于江淮之间,这两部分越人便与汉族融合。而对岭南的越人,虽然在平定吕嘉叛乱后将其地分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后省儋耳、珠崖入合浦而为七郡),但在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聚居地仍“以其故俗治”。即使其后大批北方人口的不  相似文献   

9.
一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北单于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为汉将耿夔击败后,逃往何处,汉人最初并不清楚,因此才说“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下引《后汉书》只标传名)。后来得到了北单于西逃乌孙的消息。于是在《袁安传》中记道:“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南匈奴传》也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但对于北单于“遁走乌孙”后的确切方位已经搞不清了。  相似文献   

10.
永嘉南渡,北来士族避乱江南。在此退后一步即为茫茫大海之地,北来士族面对异族进踞之中原,只能同江南士族携手。关于东晋的立国基础,陈寅恪先生认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南北界限比起夷夏界限,又微不足道了。”但南北成见在两晋之际并没有迅速消融,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这是黄庭坚为王安石鸣不平之语。历史却喜欢嘲弄人们,谁想到这句诗竟成了黄庭坚自身写照的谶语。宋、明以降,黄庭坚“诗文之显晦”,正所谓“人与运会合操之也。”(德馨《山谷全书·序》)但古之评家,仅从文学着眼,评其工拙、功过。而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间,舆论几乎一律地否定其人,其诗,这是左的思潮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一种反映。总结一下历史的教训,实事求是地把颠倒了的是非颠倒过来,或将有益于黄庭坚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2.
杨素、杨玄感父子为隋代关陇勋贵之代表。隋灭陈后,南士北徙,杨氏父子相继招引、交结南人,对南北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杨素如此,主要出于对江左文化的钦羡,其文风显然受到了南人的影响。杨玄感与南人交往,但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故为隋炀帝嫉恨。诸多南士依违杨素父子,本想寻找新的政治靠山,但最终遭受炀帝的严惩。  相似文献   

13.
出方山县城西南行,驱车约30公里,即来到名闻遐迩的“三晋第一峰”——北武当山。 北武当系吕梁山脉的一个山峰。海拔1983米,孤峰特立、四山环侍,峭壁悬崖,古木参天,其间惟有一崎岖小径可攀援而达于山顶。因之,大凡游历过此山的人,莫不谓此山有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嵋之秀。 集险雄奇秀于一身,确可称得上是北武当之一绝。沿着新修的220级天梯石阶拾级而上,每前进一步,随时都会感到有堕身悬崖之险。而在悬崖绝壁之上,大壑深沟之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之世 ,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就江东地区的情况而言 ,儒学世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且其社会地位也是随着江东地域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儒学大族形成、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轨迹。江东土著大族初始于秦汉之际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个别文士代表 ,但儒家化程度不高 ;两汉时期 ,部分中土人士或宗族陆续南迁江东 ,如陆氏、张氏、虞氏、贺氏等皆如此。在宗族繁衍过程中 ,其儒家化进程加快 ,比之汉魏以降南徙之北方大族 ,这些早先南徙者已成为江东土著 ,他们在东吴之世充当割据政权的支柱 ,势力急剧膨胀。西晋混一南北 ,江东大族势力遭受压制 ,沦为“亡国之余” ;东晋立国江东 ,起初借重江东土著 ,但从根本上说 ,整个东晋南朝时期 ,与侨姓士族相比 ,江东土著大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过 ,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江南地域社会的发展而言 ,江东大族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漠视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鲜卑宇文部在汉晋之际“九世大人”的世系,由于对史籍有关记载理解不同,今人论列互有岐异。《周书·文帝纪》追叙宇文泰先祖时云:“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遜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又《北史·匈奴字文莫槐传》载:“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子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莫槐虐用其人,为部下所杀,更立其弟普拨为大人。普拨死,子丘不勤立,死.子英廆立(廆原作圭,避魏讳改),死,子逊昵延立,……逊呢延死,子乞得龟立,……逸豆归(即周书之侯豆归),杀乞得龟而自立,与慕容晃迭相攻击,为晃所败,远遁漠北,遂奔高丽”(《魏书·宇文莫槐传》所记同)。论者分岐之产生,源于对上述引文中的“九世至侯豆归”的“九世大人”之首世各持一说。或从普回计,或以莫那始,或自莫那下一代算起,其实这都是无根据地节外生枝。因为其一,《周书》所记“九世”为首者葛乌菟,二世普回三世莫那,接下去没有详列每世大人名字,但是把上下文连贯起来理解,自应从葛乌菟“九世至侯谷归。”其二,《北史》所列自莫槐至逸豆归凡六世七君,世系连贯且清楚,从莫槐上推三世合葛乌菟、普回和莫那,恰为九世,共三,以鲜卑宇文部兴起至散亡之时间推算,与葛乌菟至  相似文献   

16.
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谓汉欺之 ,谋欲犯塞 ;谓宜还南所掠生口 ,以慰安其意。”章帝从袁安议 ,许之 ,令“度辽及领中郎将庞奋倍雇南部所得生口 ,以还北虏 ;其南部斩首获生 ,计功受赏如常科”。企图平衡南、北匈奴的关系。由上可知 ,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至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 5 1- 89年 )期间 ,北匈奴或因“惧于见伐” ,或因欲与汉合市 ,多次遣使求和亲 ,而东汉王朝则出于“冀其交通 ,不复为寇”的目的 ,与北匈奴保持了时断时续的通使、合市关系。当然 ,由于北匈奴时时寇边侵掠以及东汉王朝在处理南、北匈奴问题上的摇摆性 ,东汉王朝对北匈奴采取的以通使、合市…  相似文献   

17.
古代高昌,即今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因汉武帝时于此设“高昌垒”(又名“高昌壁”),故名。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此始设“高昌郡”,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继之,高昌之名遂显。公元460年,柔然人侵入此地,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遂由地名、郡名而为王国之名。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王国,以此地为西州,故该地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30日,这里开始了人户调查,就是拆迁公司的人挨家挨户送调查表。”北大吉巷30号的居民李建平(56岁)回忆拆迁之初的事时说,“那天还下着小雨。这转眼就满5年了。”  相似文献   

19.
道教在北朝经过寇谦之改革之后,曾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其后楼观道在陕西兴起,形成新的道派。 道教的发展引起了佛道之间的激烈斗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发布诏令,禁断佛教,史称“二武 灭佛”。  相似文献   

20.
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书香仕宦的家庭。父亲谢奕“少有才名。”在任剡县(今浙江嵊县)令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后升为安西将军。她的叔父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当时前秦大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五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南下侵晋,而东晋迎战的只有八万多人,面对百万大军乌云一般地压向南方。苻坚曾经狂妄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恐怕也并非全是大话。而谢安却镇定自若,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淝水一战,杀得不可一世的符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就此瓦解。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