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吕氏游秦时间和洛阳封地证据说明《策》之可信不及于《史》 ;满十月为“大期” ,不满十月为“小期” ,特书大期而生含有遮人耳目的小期之义 ;“豪家女”出身黑道豪家 ,与邯郸姬并不相乖。《史记》记载无误 ,秦始皇的确出自吕不韦  相似文献   

2.
吕不韦与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关系比较奇特的一对君臣。一方面,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后,吕不韦以其“仲父”和相邦的身份辅政九年,并于秦王政亲政前二年编成《吕氏春秋》。此书一出,名噪一时:“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书正是吕不韦用来教育秦始皇,向亲政前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更名民曰黔首,大酺。”黔首一词,旧解纷纭,或以为指劳动人民,以其常年劳作,肤色黑;或以为劳动人民以黑巾缠头。均非的解,不足征信。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实行法家路线。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黔是黑的意思,秦始皇根据五德终始崇尚黑色,‘黔首’在当时应是指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是秦始皇对当时人民的一个尊称。”(《红旗》1974年第8期)此说极精当。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  相似文献   

4.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个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宋代以来读书界普遍存在的因人废书倾向,但能否说就没有受到其他成见的荫蔽呢?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主张,也应在书中有所反映,但具体的编撰工作,则由其门下积学之士担任。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吕氏春秋》绝非其为政指南。就《史记》、《战国策》等对吕不韦生平行事及其当政期间秦国国政的记述来看,吕不韦是一个精于权谋的“闻者”,而非励精图志的改革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政见或有冲突,但吕不韦与秦王政之间的矛盾,应主要还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与把持朝政的权相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也许不少人的答案会是“赢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然而,如果我们打开《史记》,就会看到司马迁的记载却并非如此。虽然《史记·秦本纪》里说:“秦之先为赢姓”,可是在《秦始皇本纪》中却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楚世家》中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段评论说“吕政残虐”。这样一来,在记述秦始皇的史迹最详备的文献《史记》之中,不但有关于其祖先为“赢姓”的记载,而且还有他本人“姓赵氏”,叫“赵政”或“吕政”的说法。那么,这位始皇帝究竟应该姓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战国后期,出现的《吕氏春秋》究属何家?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以其书的主编者吕不韦所处时代的特点,从“义兵”主张以管窥其思想倾向。吕不韦所处的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原因何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要通过战争实现统一。所以我们认为,考察吕不韦对战争的看法及其所作所为,是研究吕不韦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综观古今史家对秦代重要历史人物吕不韦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二种:一即“不韦钓奇”说(即现在所说吕不韦政治投机的观点),是论最早发自古人司马迁的《史记》,至今仍为史界一主要观点;另一种即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吕不韦应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地主阶级改治家”的观点。可以说,这是两个针锋相对的提法,前者认为吕不韦之入秦,严重地干扰了统一的局面,徒害无利;后者则据史论证,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地肯定了吕不韦在秦国大统一过程中,所做出的卓越成就。笔者认为,后说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周总理在欢迎日本田中首相的宴会上致祝酒词中,讲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意思是说,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由于不知标点停顿,导致文义不明甚至史实错乱者 1.《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选》”)节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十年……齐,赵来置酒”(82页)的标点,意思是“齐,赵的国王(也可以是使臣)在秦始皇十年到秦国来置酒,招待了某某人。”我们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齐王建二十八年,正是秦王政十年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所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纪"“览”“论”各统子目,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成书的年代,据十二“纪”末之《序意》篇说,是“维秦八年”,据高诱注,即“秦始皇即位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 当时已是战国末期,诸候封建割据的局面即将结束,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即将到来。随着地主阶级政  相似文献   

11.
释“讯曰”     
贾谊《吊屈原赋》第二段:“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裴婣《史记集解》引李奇曰:“讯,告也。”又引张晏曰:“讯,《离骚》下章乱辞也。”《汉书》颜师古注,全引《集解》说,《文选》李善注,只引张晏说。司马贞《史记索隐》全引《集解》说之后,又说:“讯,犹宣也,重宣其意。”  相似文献   

12.
吴国是春秋末年大国之一。按《史记》、《墨子》、《荀子》的说法,吴王阖闾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太伯。《史记》说:太伯、仲雍让国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奔荆蛮,自号旬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世家》)。太伯所奔之荆蛮,原来一般均解释为今之江南吴地。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首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思想史上,吕不韦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人物。然而,以往除郭老曾对吕不韦作过比较系统的论述外,一般都是把他作为“杂家者流”忽略过去的。而郭老论述目不韦,目的在于抨击秦始皇,影射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同时郭老因偏于儒家,过多地渲染了吕不韦的儒  相似文献   

14.
《太史公自序》称《史记》是继《春秋》而作,这表达了作者追步孔子并成为第二个孔子的强烈愿望;而在整部《史记》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刻意效法《春秋》的苦心。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史记》与《春秋》进行比较。一、创作青景和目地孔子是在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不得行其道的情况下开始写《春秋》的。《儒林列传》说;“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命运比孔子更为不幸,于是他便以这位不得志的圣人来安慰勉励自己。《游侠列传》:“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  相似文献   

15.
《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一句。对于其中的“寤”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解作:“寤,通牾,倒着。寤生,胎儿先出来,等于说难产。” 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也有“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一节。司马所据即《左传·隐公元年》,左文并无难易说,司马纯系望文生义。 查《说文》,寐觉而有言曰寤。段玉裁注:按周南毛传曰,寤,觉也。《周礼秋官》注:寤,觉也,主夜觉者。  相似文献   

16.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出身微贱,青年时作过乡政府文书,后到进步思想家荀子处求学,与同学韩非都成为法家的杰出代表。公元前二四六年,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同年,李斯由楚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来当了秦王的侍卫,因向年轻的秦始皇力陈统一中国的主张,受到重视,被拜为客卿。公元前二三八年,秦始皇亲政,粉碎了吕不韦、嫪(?)等策动的反革命政变;但秦国的贵族复辟势力不甘心失败,又乘机煽动“逐客”,企图全部赶走革新派,孤立秦始皇,复辟奴隶制。李斯在被赶离秦国的途中,给秦始皇写了这篇《谏逐客书》。秦始皇读后,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到边境,接回李斯,升任他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以后,秦始皇一直信用李斯、尉缭等客卿,继续坚持法家路线,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秦二世胡亥等复辟势力杀害。李斯没有留下专门著作,《谏逐客书》和其他仅存的几篇上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自罪书》等,均保留在司马迁《史记》的《李斯列传》中。  相似文献   

17.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讽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大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讽的一面,他没有直接谈,但是实际上正由于他在《史记》中对汉天子多有刺讽,才这样辩说的。他又在《匈奴列传》评语中说:“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闲则章,至定哀  相似文献   

18.
吕不韦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籍贯行止未定.《吕氏春秋》著书动机有1.家国荣辱说;2.盗名沽誉说;3.立言不朽说;4.立政讽箴说;5.羁客穷愁说;6.文化西移说.关于《吕》编排原貌,也有览居前说等4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具有高超的讽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家中的讽刺大师,他的《史记》也是具有卓越讽刺艺术的巨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道:“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  相似文献   

20.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平不详,死于公元二三五年。他是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国。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吕不韦厚相结纳,蓄士三千人。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言。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又因为有“八览”,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