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坚持传扬本土裔部族传统文学与文化,他从多个角度不断对由白人殖民者所发明并被主流文化所误用的所谓"印第安"身份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人们对印第安人固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提出"后印第安"的概念,以之重新建构本土裔民族身份,并将之付诸自己的多种文学实践,通过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力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前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在其文学与文化实践中,多部作品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后印第安"文学世界,其中展现出的各种创新思想与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美国印第安文学宝库,也为我们解决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民族、身份、政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3.
《爱的地图》是埃及裔移民女作家艾赫达夫·苏维夫关于民族历史书写的杰出创作.小说不仅展现了苏维夫对本民族历史的探索,还表达了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阿拉伯穆斯林女性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对《爱的地图》中的帝国历史反书写以及穆斯林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解读苏维夫关于民族文化和穆斯林女性身份的思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化融合意识.  相似文献   

4.
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落雪中》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加勒比海裔黑人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文化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小说不仅再现了黑人移民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流散族群如何才能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小说中黑人移民及其后代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文化上的无归属感,揭示黑人移民只有通过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成功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以加勒比海裔美国女作家珀尔·马歇尔、胡丽安·阿尔瓦雷斯和艾薇菊·丹提卡为例,评述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在多元文化和跨国交流的语境下,加勒比海裔美国女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活跃于美国文坛,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在族裔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以这三位作家的祖籍代表加勒比海三个不同的地域语言,而她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美国加勒比海移民的经历,也呈现出加勒比海文化及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的传统.通过对这三位作家的评介,向读者进一步展示美国加勒比海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以及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家拉斯普京,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梳理拉斯普京以及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阐释,对于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探究民族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对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借鉴与吸收,具有典型的意义。历史的相似性使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当代“乡村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德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始终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对民族意识的自觉追寻是当代中国作家关注俄罗斯“乡村散文”和拉斯普京创作的根本动力。拉斯普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的思考,给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由此,相同的文化观念掀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研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热潮。当代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乡村散文”及拉斯普京创作的关注融入了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对民族、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相似文献   

8.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9.
藏族母语作家德本加的小说饱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积淀,但是作者并不追求神奇意味与魔幻色彩,而是倾力于对人生的观照、对生命的关怀、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刻思考,其创作构成了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寄寓着作家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情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即Culturalidentity,也被译为文化认同。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文化身份意识历经觉醒、初显、 深入三个阶段。随着人们在全球化的语境对民族文化的思考越发深入,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识必将越发理性和清 晰,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 90年代的长篇小说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文化思考。不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倾向 ,同时也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构意向。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批评话语飞散超越了种族移居的范畴,着眼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的未来.在这一跨越历史、民族、国界的新视角下,美国非裔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夹缝人"书写解构了黑白二元对立,重塑了黑人人性,将非裔美国文学中由来已久的双重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多元文化空间中追寻民族身份和美学定位的身份观念.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要求认同的存在感,一种应被认同的差异政治.  相似文献   

13.
从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中的文化动因出发,从文学与文化的层面,探讨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可以发现纳博科夫的创作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人类理想化的存在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其创作的文化立场和世界主义倾向。多元文化背景使纳博科夫能够结合自身流亡经历,更好地展现后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化错位问题与身份认同危机,从而具备了世界性的文学视野和民族文化站位中的超然立场。因此,将世界主义视角引入纳博科夫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跨民族、跨文化文学交往过程中的“他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15.
亮炯·朗萨是当代藏族女性作家中成就卓著的一位。在她的创作中张扬着一种理想主义精神,这就是对康巴精神的追寻,对理想健全人格的塑造,对亢昂奋进的民族精神的张扬。长篇小说《布隆德誓言》和《寻找康巴汉子》是其代表之作。作家对藏地和藏族文化充满强烈的情感,自觉地将对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思考融入笔下,传达和彰显着本民族文化精神。但在处理现实题材方面,亮炯·朗萨的创作也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对土家族作家周辉枝的创作分析中 ,思考了一个作家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看取、认同他族人生形态 ,于之寻找、确立自我的艺术特色问题。并从此视角剖析了周辉枝创作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游移意识。非裔流散作家以文本游戏的策略重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甘孜州的康巴藏族文化是藏民族文化几大子系之一 ,康巴藏族作家仁真旺杰是 80年代崛起的作家 ,他在诗歌、小说、藏族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辛勤耕耘 ,而在散文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正是出于对自己所生活的区域人生和种族文化的自豪 ,仁真旺杰尽情地颂扬着藏族文化传承的精英和种族人生。本文通过作家个例研究 ,思考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性文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由于墨西哥裔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创作了大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言说本族群女性面临的性别和种族歧视等紧迫问题,表现她们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她们的跨文化身份和意识,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使得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声音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社会学边界研究在文学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运用。由于受地理界线、历史文化及种族差异的影响,墨西哥裔美国文学中的边界书写更为突出。以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和《拉拉的褐色披肩》为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以格洛丽亚·安扎尔多瓦的边界研究视角为切入点,分析作品所体现的边界概念及其扩展的比喻意义。边界的不利处境反而成为小说中跨民族空间的移民提高自身及改善他们的跨界生活的催化剂,包容不同身份、寻求和谐的"新混血儿意识"帮助他们跨越边界,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