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如离开了读者的阐释,文本的意义就无法实现一样,让受众难以解读和接受的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播者要放弃只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进行传播活动的做法,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受众的视域;根据受众反馈,调整后续工作;让受众充分参与,建立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的视域融合。着重于受众接受状况的同时,要避免走极端,避免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者费斯克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化方式阐释新闻,认为"新闻是历史的拼贴",是建构意义的知识权力.新闻文本与受众是一种互动关系,新闻文本的意义通过新闻制作者与受众达成协商来推理建构,而受众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新闻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是一场新闻意义建构者与受众理解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在之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者和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若换一个角度进行研究,传者的“不在”是体现受众本位的方式,受众的位置更加重要,传播者的“去势”赋予受众更多的参与层面,但传播者的“不在之在”体现了时下复杂的新闻传播结构。深度挖掘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象”,诱发探究传播者如何将现实反映归纳为“象”的模式,镜映现实的世相之象,为新闻传播学的传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实践是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根本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是新闻学的理论焦点,在本质上乃是新闻的真理性问题。我国新闻学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否定事实本位、政策本位、“效果”本位等机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真实观,确立实践本位的真实观,确认受众是检验真实性的承担主体,社会实践效果是检验的最终依据,为新闻工作提供科学的有效的观念规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以及艺术自律和艺术符号自我指涉等理论,对(《长恨歌》进行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关于(《长恨歌》的传统解释进行了解构性批判。提出对任何艺术作品的解读都不能离开解释者自身所处的当下情境。所以,新的解释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此前的解释相比,必然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解释。正是由于这种“偏见”,使新的解释成为一种创新活动。并从审美解释学的角度特别指出,解读艺术作品不必联系文本以外的史实,文本以外的世界不必“在场”,这是当下我们在解读艺术文本时所必须持有的“认识型”。  相似文献   

6.
受众本位意识论深层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众本位意识论传入我国后 ,出现了机械照搬、过分渲染现象 ,造成了不良后果。以人的本性论、本质论为视角 ,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先天性的弊端及产生、发展的根源与条件 ,并提出了正确应用于我国新闻实践的方法 :满足受众“健康本位”需求 ,培养受众“公共本位”意识 ,服务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受众本位意识论传入我国后 ,出现了机械照搬、过分渲染的现象 ,造成不良后果。以人的本性论、本质论为视角 ,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先天性的弊端及产生、发展的根源与条件 ,并提出了正确应用于我国新闻实践的方法 :满足受众“健康本位”需求 ,培养受众“公共本位”意识 ,服务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就是以解释学理论为基点,以期打破以往的对文本(文章、文学)的概念化的解读模式,旨在为语文教育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它把解释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即既建构"文本"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一般涉及"基本原理"、"主导技术"和"应用工程"等理论问题。这是一个牵动语文教育生命的课题,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新闻实践一直信奉的职业信念和操作守则,新闻专业主义以其秉持的“客观”、“真实”新闻观,因其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理论前提而备受不同力量的消解.文章从媒介、传者、语境和效果四个维度切入,以言语行为论、哲学解释学、意识形态观、负外部性效应为视角,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了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认为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过程,应是一个在事实层面上让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接受广大受众检验,在价值层面上承认新闻报道的立场,并建立一个多元价值立场对话平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元解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多种误区。误区之一:多元解读脱离文本“本体”实际;误区之二:多元解读缺乏价值引领;误区之三:多元解读流于形式;误区之四:多元解读忽视学生的发展特征。多元解读必须走出并超越这些误区,建立多元解读的合理性标准,对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发挥应有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Hermeneutics 一词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绝非仅仅意谓着一套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它有着本体论的诉求。通过考察 Hermeneutic 在国内的译法,及其与中国传统的相契合之处;考察该词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含义。我们发现,Hermeneutics 更多指向的是方法论与本体论的统一,国内用诠释学来译 Hermeneutics 一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更多的契合之处,也更能体现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和颇多争执的问题。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不同理解,一方面表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它又会成为不同理解的根源。从解释学的特定视角出发对这一关系进行考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者,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既存在着差异性,也具有同一性和创造性,据此,我们反对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上的"对立论"和"等同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现代解释理论及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和探讨。文章认为这一探讨要获得成功,一是必须对所运用的解释学理论和术语作明确界定,二是必须正确地提出问题,三是就问题展开具体研究。本文所做的正是上述三项工作。这些工作虽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完成,但勾画大致思路却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致力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现代阐释学彻底否定传统阐释学的客观主义精神,主张作者本义不存在;文本空白,无限开放;阐释者通过视界融合求得理解。但这种理解其实构成了阐释者的此在。现代阐释学的精神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之间有着奇妙的契合。唯后者更擅诗意空灵的表达。在这诗与思的王国里孕育的经典汉诗天然要求多元阐释。提倡多文本阐释译介经典汉诗,向陌生世界抛出一个美丽的诱饵。  相似文献   

15.
一直附着在西方哲学层面上的诠释学 ,有其特定的哲学含义。音乐文本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形式的文本。对它的诠释 ,既不存在唯一合理性 ,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不能穷尽的历史过程。对音乐文本的理解 ,重要的是音乐文本背后的问题。只有把对音乐文本的理解看成是对自己问题的答复时 ,才算合理有效地诠释了音乐文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作品意义观的梳理 ,初步分析由作品再现世界、表达作者意图至作品作为文本自身的意义分析 ,到接受美学读者创造意义的意义观嬗变 ,着重认识现代解释学将作品、作家、世界、读者重新统一起来的重要意义。而作品意义观的嬗变潜在导源于哲学美学观的历史性转折 ,折射出人类价值观念的变迁、危机和克服危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立场来理解作为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这是对唐·伊德思想的一种误解。由于在悬置和变更等基本概念上与胡塞尔现象学出入甚大,后现象学只能算是一种修正主义的现象学;在哲学观和技术观上,后现象学更多地是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观点;利科的解释学及对文本概念的广义理解,决定了后现象学必然是一种以探究人工物的意义为旨归的物的解释学。在理解伊德技术哲学时,实用主义和解释学是两个重要、但被忽略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傅图所藏清代乾隆至民国初期的俗曲唱本资料显示,俗曲中“新闻”一词的“新”重在强调新奇而不是新近发生。作为一种俗曲文类,“新闻”以其叙事性和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现实性而区别于其他俗曲。俗曲“新闻”除表现为口传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文本(唱本)。俗曲唱本因为其音乐性而特别适合需要把文本还原为有声语言才能理解的基层民众。以俗曲唱本为代表的民间书面传播方式的广泛流行,同时伴随着庶民阅读的兴起,这意味着民间传播环境的重要变化,而这种业已改变的传播环境可能就成了近代报刊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含着不少"迷思",把握起来并不容易。本文将图像作为文本,基于符号学理论和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提出了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视觉传播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图像从视知觉形式层面到文化意义层面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解读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个体理解、群体认同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三位一体"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