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论宗教》中,施莱尔马赫以形而上学、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为基点,通过重新厘定三者的关系,批评康德的道德神学体系让上帝的存在成为"公设",道德成为宗教的基础,从而使得宗教失去独立性。施莱尔马赫以直观和情感界定宗教,从而为启蒙时代宗教走出困境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施莱尔马赫与功能学派赖斯、解构学派韦努蒂和阐释学派斯坦纳的关系分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对当代西方译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是多维的、动态的;施莱尔马赫的影响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翻译理论家对新的理论框架的追求在施莱尔马赫思想中找到结合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原罪教义是基督教教义体系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基督教信仰赖以形成的理论根基.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来看,奥古斯丁有关堕落和原罪的学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且影响深远.然而,正是施莱尔马赫对传统“奥古斯丁模式”原罪理论的持续反思,重新修正了这一有关原罪问题的经典理论.在当代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看来,施莱尔马赫是神正论“爱任纽模式”的最主要代表,这一模式有效替代了充满诸多问题的“奥古斯丁模式”.本文试图结合施莱尔马赫有关原罪问题的具体阐述和主张来论证这一看法的合理性,指出其基本特征和理论实质,并进一步揭示出这一模式转换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在深入理解和阐释施莱尔马赫基督教思想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哲学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进行哲学溯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与其哲学视界紧密关联。他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阐释哲学方面独到的见解无不影响其翻译理论的形成。追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是理解其翻译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译者这一主体却总是被忽略。在阐释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基于此,以阐释学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和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为理论发展脉络,分析阐释学框架下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解读。研究发现:施莱尔马赫首先看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伽达默尔和斯坦纳则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描绘了译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施莱尔马赫早期宗教思想以《论宗教》为代表,"对宇宙的直观"概念是在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施莱尔马赫认为这一概念是宗教的本质,与另一概念"情感"紧密相连,而且是理解全书以及早期宗教思想的关键。同时,"对宇宙的直观"也是一种研究神学的方法,开创了宗教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施莱尔马赫的自我意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自我意识理论,发现在他那里,情感(直接的自我意识)主要有三层含义:道德觉察、为各种能力奠基的综合活动以及对无限者的把握.通过阐释后两层含义及它们的关系,来探讨施莱尔马赫自我意识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并寻求可能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正是本文需要梳理和阐释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西方近代发生的启蒙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新塑造 ,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关注人性。启蒙思想家为什么如此注重人性 ?人性研究在什么意义上成为其他科学的基础 ?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人性具有什么特征 ?它们产生何种影响 ?以上诸类问题 ,正是本文试图讨论和回答的  相似文献   

10.
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成因。从如何对待异域文化来讲,施莱尔马赫强调保留和尊重异域他者语言文化。异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还体现了德国的精英主义意识,与当时德国抗击法国霸权主义文化密切相关。正是通过翻译吸收他者的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德国积累了文化资本,构建了自我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1.
对波普尔哲学的后现代性挖掘,是在后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前提下,以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经历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后现代的转向为着眼点,运用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整体把握他的理论体系,以检视出与后现代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波普尔的哲学体系中能够得到体现,只是体现程度有所不同,更确切地说体现为秉承真理客观性并追求真理,以及对形而上学提出限定性反驳的一种调和的反对本质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19世纪精神教父”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不仅把神学推向了现代,使之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他的美学也是作为解决现代性的精神困境而提出来的,作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美学表达,他把美学定向为在“伦理学中探寻艺术活动的规律”,也即在人类文化的自由创造领域领悟艺术活动的地位,首次确立了美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艺术的自由创造并非只是为了创造“同一性”,而是表现为民族的差异性;艺术品表达的是事物的“内在形象”,艺术的真实性也需从“内在形象”上去把握,艺术家的灵感和沉思是“睁着眼的梦境”,这些都堪称西方美学上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之间的争论是近代思想史上一场颇为引人关注的论争。尽管二者都有各自的理论主张和基本立场,但他们其实都持续关注着对方的思想发展,并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一种参照。实际上,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之间的争论可以追溯到由黑格尔应召来到柏林而开始的一系列事件。尽管施莱尔马赫希望黑格尔能够来到柏林,但是,二人思想观点和精神气质上的差异很快导致了冲突。在把黑格尔从柏林科学院驱逐出去的过程中,施莱尔马赫所扮演的角色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最终促成了二者彻底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4.
在上古时期,西方诗学力求对各种文艺思想进行综合与比较。在中古时期,奥古斯丁产生了启迪后世诗学诸流派的思想。但丁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学的系统发生了变化,综合研究成为比较诗学的总趋势。杰弗里的比较诗学思想,涉及比较的类型、考据、材料与可比性诸方面。在近代时期,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系统的比较理论,它包括比较与占卜这两个相互参照的基本点。谢雷尔构想了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诗学。在现当代时期,西方比较诗学流派众多,其中后现代诗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西方诗学的发展表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是比较诗学的基本特征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启蒙不仅需要理性的指引,也需要防止过度崇尚理性所导致的蒙昧。鲁迅与沈从文都是肩负启蒙使命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同样的启蒙姿态,表达对启蒙的反思。鲁迅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坚持着启蒙精神,而沈从文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上下求索,启蒙的困境深化了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使他们的对人性的解读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早期浪漫派试图以对独立完整的创造性的人的追求来消弭时代生活所造成的人性的分裂.作为浪漫化的人的形象中两个重要的支点,"自我"和"无限"之间却难以和解.对个体性"自我"的执着,使得浪漫派只能在诗意的想象中追逐主观的自由.浪漫精神的这一困境也表征着启蒙之后思想者的困境:"自我"一旦排除了一切外在的权威,它也面临着使自身虚无化的危机.能否克服这一危机已构成了"现代人"生存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人性解放”的神话使传统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大冲击 ,审美化生存使普遍的伦理道德个人化风格化了 ,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是生命解除束缚后的自由和幸福 ,竟是生命意义的枯竭 ,这也是中西方思想界进入现代后面临的共同精神危机。而在 2 0世纪的中国作家那里 ,他门随着一己的生命感觉所触摸到的个体伦理的困境也许是无意识而为之 ,但却更尖锐地预见了现代启蒙所衍生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18世纪德国杰出的伦理学家,施莱尔马赫对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均做了深入思考。他在批判康德伦理学的纯形式主义的同时,以柏拉图的精神为基础建立了其至善的伦理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人性不仅仅是理性的容器,而且是由道德主体所构成的有机体,是不可复制的符号及其创造性的载体。道德主体的任务与其说是保持普遍的、自身同一的理念,不如说是以独特的、具体的形式去实现人性的理性本质。因而,在伦理中重要的不只是理性,还有个性。一个真正的伦理团体并不会只由彼此间没有质的差异而只是作为人性的不同实例的人所构成。  相似文献   

19.
施莱尔马赫认为宇宙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直观和情感.这就使宗教不再属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学的领域,从而提出了不能用判断真理的标准判断宗教的合法性问题.同时这也开创了近代德国哲学-宗教哲学非理性主义的传统.用直观和情感界定宗教,实际上是从人的角度界定宗教,施莱尔马赫也就成了宗教人本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在泛神论之争中,雅可比认为斯宾诺莎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有神论相对立,前者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唯物主义,进而导致宿命论和无神论。施莱尔马赫则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的新诠释,在无神论与传统有神论之间开辟了第三种可能性,它以后康德的斯宾诺莎主义表现出来,共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一元论、彻底的决定论和批判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