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建设,“官德”先行。官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官德教育既是传统的,又是发展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明确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当代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亚妮 《兰州学刊》2009,(8):158-16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誉称。“礼”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贯穿了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以礼仪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崇“礼”尚“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校综合教育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石。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及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某些缺失现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师范生“知礼”、“行礼”、“明礼”的三结合培育模式,多角度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石。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及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某些缺失现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师范生“知礼”、“行礼”、“明礼”的三结合培育模式,多角度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谢晖 《东岳论丛》2004,25(4):49-56
中国在追求“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两分的过程中 ,首先面临着“城市社会”和“乡民社会”的分野。中国的乡民社会是地缘文化和血缘文化的结合体 ,传统的乡村自治使得当代中国的社会规范控制系统绝不仅仅是国家正式法律的一家独霸 ,而在广泛意义上被称之为“民间法”或“乡规民约”的规则体系更在实际地规范着乡民们的日常生活。当代中国乡民社会的乡规民约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家族法和狭义的乡规民约。但是在中国急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 ,乡民社会及乡规民约面临着如下的遭遇 ,即在生活方式上 ,乡民社会和乡规民约被城市化浪潮所激荡 ;在经济运作方式上 ,乡民社会和乡规民约受市场化趋向所左右 ;在价值选择上 ,乡民社会和乡规民约因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婚礼在中国古礼中占据着根本性的位置.因此,对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婚礼礼仪形式和比较成熟的婚礼礼义思想,文章在阐述周代婚姻缔结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宗法制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 ,使社会产生了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多元利益主体 ,也因管理与功能承载的缺位而突出了稳定与秩序的重要。这是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初动因。尽管理论上存在“行政化”与“社区化”的分野 ,社区建设的实践却出现了两者的贯通 ,并创造了整合行政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新方式。由此 ,改造传统国家权力结构并重组中国社会的近代命题在当代中国被再次提出。社区整合的新模式使人看到了政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王雄刚 《兰州学刊》2024,(3):97-112
“士绅传统”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由来已久,士绅群体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社会颇具活动能量的特殊阶层,是名副其实的地方权威,是社会的“中间阶层”,构成中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一维。纵观士绅的形成和发展,特定时期的确存在“土豪劣绅”现象,但总体而言,士绅充当着沟通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的“桥梁”,有效回避或缓冲了因国家与社会相分离而产生的冲突,维系着传统社会基本面的平稳。时至今日,在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深入发掘士绅传统中的优良因子,一方面可为“中国之治”的纵深推进提供本土化治理经验;另一方面,希冀更好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自周朝伊始,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对人们的道德与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的众多礼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冠礼以其繁杂的仪式为载体,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强化道德,成为当时社会成人时重要的活动.冠礼所蕴涵的道德精神,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研究及道德建设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玉章教育伦理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伦理思想精华的重要体现,彰显着中国传统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价值和义理.其爱国主义的办学宗旨,德育第一、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品质,以及强调教育公平的观点,不仅在过去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社会作用,而且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伦理性、“德主刑辅”与“礼法结合”、“重义轻利”、“息讼”与“人本主义”等法律文化特性。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法律文化为例,阐述了其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简析家训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训既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能.不同时代的家训大都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核心道德观念,并传递着传统道德的普适性思想内容.家训可为个体的道德建构提供适切的道德规范,它所体现的道德原则因血亲情感的作用更易为教育对象所认同.家训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道德教育功能,应大力倡导家训形式的道德教育,并引导家训形式的道德教育实现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风笑天 《河北学刊》2006,26(3):83-87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 全社会在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还要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社会理想,“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引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中国梦”对大学生价值愿景的丰富;“中国梦”提供了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兰州学刊》2008,(3):29-31,39
政府与非法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时代二者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的政治传统,而西方社会二者的关系则表明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些面向。当代中国既延续了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某些“不变”,又在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和社会转型下有所“变”,而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某些特征。探索这些问题对我们认识二者关系、建立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受到“现代化”、“民族—国家”以及“主体性”等思维的制约,导致研究出现诸多困境,需引入诸如全球治理之类的新视角。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当代边疆治理可以成为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重要场所;全球治理可以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新思路;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间也存在着张力。从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多元中心治理”、“国家认同重构”、“边界内涵变迁”三种研究路径切入,从而实现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重构与转型。  相似文献   

18.
刘群  刘双 《理论界》2004,(3):38-39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儒家的德治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影响至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传统的德治思想加以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提出“两个坚持不懈”,形成了新时期新型社会主义德治观,是对我国治国方略的当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海鹏 《兰州学刊》2009,(3):215-216
清初“礼仪之争”既是中西两种不同性质文化的斗争,同时也包含着基督教与中国社会风俗的冲突。随着“礼仪之争”的深入,基督教“伤风败俗”的观念不仅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而且成为官绅士人反教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清王朝开拓西南疆域,建立“新疆六厅”及发展清水江木材贸易的背景下,清初年间的“破姓开亲”成为王朝国家经由婚俗改革的文化形式与山地苗侗社会展开互动的另一重要事件.破姓开亲不但重构了苗侗村落传统的通婚模式、权力格局,而且丰富了王朝国家深入和管治“化外之地”的层次与方式.光绪年间的婚俗改革是雍正年间破姓开亲的继续,这次改革主要针对“舅公礼”“转娘头”“问话”等地方婚俗礼仪.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调整了既有以“舅权”为核心的权力阶序格局及隐藏在这一权力关系之下的总体关系;另一方面,使得地方社会与清王朝规制礼仪和权力结构的并接,进一步深化了王朝国家的统治.婚俗改革作为王朝国家与地方互动的交汇点和重要途径成为分析特定历史环境中苗侗社会文化变迁、权力关系变动、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