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元代名臣张养浩的生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考论,认为张养浩的退隐是其知识分子人格与官场的冲突所致,其生平经历有超越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范式之处。其散文追随姚燧,取法韩愈,诗歌则兼学白居易之通俗与韩愈之险劲,在元代文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袁桷作为元大德、延祜年间的文坛领袖,其诗歌对元代诗歌的确立与定型有着重要作用。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实践上改变了宋末诗风,其古诗具有重视兴象、意象高古之特点,歌行体表现出清新绮丽的诗风。袁桷在诗歌渊源上以汉魏建安诗人和唐人李贺诗为取法对象,对元代诗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人张鸣善,在杂剧、散曲、诗歌方面均有建树,其文学成就为时人所重。《太和正音谱》以张鸣善词入最上品,并称誉"诚一代之作手,宜为前列。",然岁月既久,被后人遗忘,以至湮没无闻,加之作品大量散佚,对他的考察更属空白领域,只有少数元代书籍略有提及,关于他的个案研究论文目前尚未发现。张鸣善现存作品仅有少量散曲和诗歌,但从中可以大致窥其艺术风格及其成就。文章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对张鸣善作一论述,初步考证了他的生平,并对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曲进行了详细解读,诗歌则从略。  相似文献   

4.
元代文人张鸣善,在杂剧、散曲、诗歌方面均有建树,其文学成就为时人所重。《太和正音谱》以张鸣善词人最上品。并称誉“诫一代之作手,宜为前列。”,然岁月既久,被后人遗忘,以至湮没无闻,加之作品大量散佚,对他的考察更属空白领域,只有少数元代书籍略有提及,关于他的个案研究论文目前尚未发现。张鸣善现存作品仅有少量散曲和诗歌,但从中可以大致窥其艺术风格及其成就。文章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对张鸣善作一论述,初步考证了他的生平,并对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曲进行了详细解读,诗歌则从略。  相似文献   

5.
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是元代留存作品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关于马祖常的诗歌风格,其实已突破了历来"清丽"、"雅正"与"不受羁勒"的评价,表现为江南诗之刚健雍容、中原诗之细腻大气、北地诗之清丽质雅,最终形成了多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元代重要作家冯子振,其生平资料十分零散,故其生平行迹鲜为人知,并时见误说.本文对冯子振的字号、籍贯和行迹进行考证,纠谬补阙,或能有益于元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萨都剌简论     
萨都刺是元代独具特色的诗人。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族属、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本文全面论述了萨都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并就他的生卒年月、族属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萨氏并非蒙古族、维吾尔族,而是回族。他的一生约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避元末农民大起义而隐居。他的一生“以诗鸣世”,是元代独成一家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园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与北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纵观诗史,关于元代诗歌研究尚有较大空间可资开拓,本文从华夷一体的视域观照元代诗风。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士人大量登上元代诗坛,并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特殊的政治地位影响诗歌风貌。民族诗人耿介的精神气质沉淀为尚质崇古的诗风,诗歌具有口语化倾向和民歌风调。在民族天性、时代思潮交互影响下少数民族诗人的文学思想多以古为尚,并呈现出复古开新之处。少数民族诗人的参与对元代诗风的影响在整部"中华文学史"建构中是值得深入展开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及道教自身的发展,元代道教审美文化呈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雅,对于时代审美文化乃至于对道教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元代道教审美文化之雅,体现为庙堂之上忧国忧民道义之高雅、馆阁间文人相呼应的形式之文雅以及处江湖之远的隐士道人心态之清雅,反映了元代道教独特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陆游诗歌材料的整理与选译、陆游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陆游诗歌内容与艺术特征的多角度探析以及陆游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对于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意义,为我们审视、反省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观念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以口头诗学理论为背景,从"程式"、"主题"、"故事范型"3个层面揭示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拟话本小说所含有的口头艺术特征。分析认为,冯梦龙"三言"拟话本小说保存了口头诗学特征,丰富了口头诗学理论,并对口头诗学进行了"书面化"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艰难蜕变历程,而且也证实了口头艺术影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著名诗人杨德祥其人其诗 ,尤其是他近八年来致力于新诗体式———八行体朗诵诗的创新 ,作了综合研究并指出 ,作为当代新诗界的改革者 ,杨德祥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当代价值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东晋门阀政治的影响之下,士族沉浸在玄谈之中,大量创作玄言诗,庶族文人也用诗歌来表现他们与士族全然不同的生活情趣。通过对陶渊明4种诗歌的分析,即农家诗、躬耕诗、咏贫诗和家风诗,来呈现庶族文人独特的隐逸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4.
韩愈作为诗文名家,向为论文者所关注。刘咸炘所著《订韩》,评议韩愈其人其书,颇多精义。然而该书因未刊而隐晦不彰,迄今未引起学界关注。随着《推十书》的刊布,其学术价值有待深入研讨。文章介绍了《订韩》撰写的原因及体例,并结合刘咸炘的具体论述,从韩愈行谊的评判、韩愈诗文的平议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行谊表现为崇儒排佛,徒有其表;干谒请乞,败坏儒风;持论不公,撰述失实。诗文则包含诗文品鉴和诗文定目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傅雷音乐教育思想散见在<傅雷家书>等傅雷作品及资料中.贯穿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三条主线:人格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及专业音乐教育思想.学习傅雷音乐教育的思想精髓,对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尤其是对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有很大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个人信息权是权利人对其个人信息控制、支配,并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是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双重属性的新型民事权利,需要特别立法予以确认和保护。个人信息权包括了信息决定权、信息保密权、信息知情权、信息更正权、信息封锁权、信息删除权、信息报酬权和信息维护权等。侵犯个人信息权的行为应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个人信息权是信息主体依法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特殊人格权。从支配与控制的语义考察、个人信息本身的特点与保护需求出发,以个人信息的共享为逻辑起点,着眼于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分析,个人信息权应当以“控制权”为权利束点来演绎其权利外延,并具有个人信息自决、管理、许可、禁止和收益等权能,以全面保护个人信息上的人格利益。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概念自提出后,至今仍没被学界广泛接受。但"敦煌文"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体现了学人对它的不断思考。结合"敦煌文"作品的实际情况,参照《文选》等文体理论典籍的文体划分标准,在吸收历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强调应当充分重视文体资源丰富的敦煌文宝藏,确立它的应有名分,提至与敦煌诗歌并重,并加以系统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物识别信息是对自然人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定技术处理所形成的信息。个人生物特征具有不变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这使生物识别能够一劳永逸地实现对个人身份的鉴别。经过特定技术处理所形成的生物识别信息也具有这些特点,因此任何对于生物识别信息的攻击都可能对个人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商业化收集的泛滥、限制行动自由、售卖和窃取、深度伪造以及诈骗已经成为侵害生物识别信息的重要表现。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迫在眉睫,而准确界定生物识别信息是首要前提。综观国外立法经验,生物识别信息的构成应当聚焦三个要素:个人生物特征之反映、特定技术处理之环节、唯一性识别之功能。此三项要素也是认定生物识别信息的关键。生物识别信息可以通过含有个人生物特征的图像来采集,但是该图像仅仅是个人生物特征的反映。在没有进行特定技术处理之前,图像本身并不构成生物识别信息,无论该图像是电子图像抑或纸质照片。生物识别信息的本质是对个人生物特征进行的测量,即所谓的“特定技术处理”,至于测量的方式则在所不问。无论进行面对面的真人测量抑或从含有个人生物特征的图像中测量,所得的信息都是生物识别信息。单纯对于个人生物特征的描述不构成生物识别信息,个...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苏轼诗歌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精诚实践、对道家文化的个性诠释以及对北宋书画文化的彰显,由此形成了苏诗的文化底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