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战前 ,由于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和边疆形势的日益恶化等原因 ,“移民开发西北”思潮风行起来 ,上至政府要人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就移民开发西北问题发表意见。“移民开发西北”思潮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当时面临的种种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时期的西北开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 ,抗战前的“移民开发西北”思潮并未取得多大实效 ,不过这一思潮的产生为当今的西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 ,西北边疆成为社会各界争相注意的对象。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就确定把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作为要务之一 ,一股“开发西北”的思潮悄然兴起。在 1 92 7— 1 93 7年的十年中 ,知识分子对于西北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深入的探讨研究 ,发表出版了大量论著。其关于开发西北的诸多主张、种种设计层出不穷、不知凡几 ,其中不乏卓荦之识。一2 0世纪 2 0、3 0年代以来 ,知识分子积极关注着西北边疆地区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西北战略地位变化 ,参与开发西北活动的知识分子队伍日见壮大。西北研究社是当时创办最早的专门研究西北…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开发西北思潮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 《甘肃社会科学》2002,2(5):113-117
“九·一八”事变后 ,国内开发西北思潮高涨。由于西北民族与宗教复杂、边疆危机以及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 ,促使一些有识之士 ,基于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立场 ,关注西北民族与宗教问题。他们认为 ,开发西北 ,必须考虑少数民族的利益 ,并提出发展民族教育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吸收少数民族人才参政等措施。这是当日国人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有益探索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无论为了考察社会思潮的意识本性问题,还是为着便于说明社会思潮的一般社会倾向,我以为均应首先搞清社会思潮的涵义指向。大家知道,对于“思潮”一词,近几年在我国思想文化生活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术语。这难免产生某种歧义。但思想文化生活的实际表明,似可把“思潮”界分为三种情形,即思想理论学派(如文学思潮、史学思潮、哲学思潮等)、某种思想运动(如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想运动、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等)和自发性涌动兴起、起伏鲜明、社会冲击力强且具有一定群体性特征的思想浪潮。我认为,尽管这种区分是相对的,“思潮”的各种情形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思潮应当属于第三种情形。本文所要探讨的“思潮”,即是从社会思潮的这种涵义指向出发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主要有:清末"新政"时期的西北开发思想、孙中山的西北开发思想、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决策思想、"一五"计划时期的西北开发决策思想、"三线"建设时期的西北开发决策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在理清各时期开发思想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从开发的总体目标、政策和机构、先行项目和重点产业、资金来源、技术和人才来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六个方面作了分类纵向比较,进而对总体特点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6.
“西部文学”是近年来我国文坛上来势迅猛的一股文学狂飚,或曰文学潮流、思潮。怎样看待这股思潮?它是符合规律的发展趋势,还是某几个头脑发热的人的一时标新立异?抑或是美国西部文学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它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我个人对“西部文学”投赞成票,并且对它的存在理由和发展前景毫不怀疑。西北这块地方,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它的大部地区有待于开发。自古以来,这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比较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 20世纪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 从 20世纪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从现代化历程在西北演进的角度, 力图阐明各时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内核, 揭示前后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必然联系, 比较各时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异同, 从而得出三点结论: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的核心是推进西北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从西北开发到西部大开发是 20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 20世纪西北开发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商战思潮新论之商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最近一篇关于商战思潮的新论认为 ,郑观应的商战思想重视的是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内的竞争 ,《辞海》中“商战”词条的解说违背了近代“商战”思潮的原意 ;而汪康年的《商战论》仅有商战之名而无商战之实 ,以此来为解说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尽管新异 ,但有失偏颇。本文拟就“商战”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 ,它的原意以及郑观应“商战”思想的主旨等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说明尽管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已经颇具特色、颇有体系 ,但是如果要理解“商战”思潮的本意 ,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郑观应的商战思想以及整个商战思潮进行整体、全面地把握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深受“左”倾思潮之害,甚至在粉碎“四人帮”三年多以后的今天,还在某种程度上吃“左”倾思潮的苦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我们按它指引的方向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与“左”倾思潮的干扰进行斗争,否则简直是寸步难移。“左”倾思潮是今天影响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全党全民同心同德搞四化的主要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清之际曾经出现过一个以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经世致用”思潮。在这一思潮指导下,许多学者强调学问须有益于国计民生。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应予肯定。然而,“经世致用”这一思潮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思潮都与它前代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都必须以“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经世致用思潮的出现与明中叶后期开始的“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一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安 《中国社会科学》2012,(1):4-26,206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50年代"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毛泽东以国家利益与主权诉求为逻辑原点,以矛盾对立统一论为哲学基石,以冷战时代背景为历史平台,以反对霸权主义为主要外交方略,形成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国际伦理与正义原则、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安全机制与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依存与文化超越等领域形成的理念和原则,是值得我们倍加珍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文学家从直接的生存感受与迫切的精神需要出发,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层探究与持久询问,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他们主要对"人"的本质问题与"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提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人学命题,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思想".他们原创性的思想成果具有深广的现实思想意义,成为民族精神发展中的重要积累,对民族精神的成长以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全集》中有四次提到《支那人气质》。可见,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批判、重建和实践、选择之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一书自始至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阿Q所代表的中国国民性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这种“国民性”却并没有直接受到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民间道教思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鲁迅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明显可见道家传统的影响,怀疑与否定精神本身并非只有消极、破坏的功能。从反面来看,正是怀疑与否定,才推动了积极、正面、建设的形成与发展。鲁迅经由与老庄道家非常接近的思路构建了“鲁迅式的沉默”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14.
王永强 《阴山学刊》2010,23(1):80-85
民国时期,在西北移民垦荒思潮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下,大批贫民和难民涌向西南、西北大后方开垦荒地。新垦荒地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原因,大面积开垦荒地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加剧了西北地区耕地的荒漠化,恶化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1922年至1927年,范文澜在南开度过的五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阶段。在这极不平常的五个春秋,他由一名青年学者成长为国学名家;而在思想上,他经历了意义重大的转折,由一个“好古”是求的教师,转变成为一个把自己的生命与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的进步教授,从此走上学者兼革命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刘可可 《齐鲁学刊》2005,(5):104-106
寻报文学并没有完成其所希望的为民族文化寻根的历史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寻根的作家们在思维方武和叙事范式上还局限于文革时期的话语霸权和思维惯性。参照叙事学理论对寻根文学话语霸权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新时期文学中的文革思维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郑汕  蒋勇 《学术探索》2003,(1):12-14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庄严指出 ,当人类社会跨入 2 1世纪的时候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以“三个代表”思想界定“小康”概念 ,认识“小康社会”的性质 ,定位“小康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对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民族语言,并给以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唯实思想,确立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传统“变则通”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姜明 《阴山学刊》2005,18(2):80-82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张涛华 《兰州学刊》2006,(7):106-108
几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一直成为思想启蒙、政治运动乃至装斗争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浪潮突破了国家边界,侵蚀了国家主权,以本族体为中心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各族体在民族冲突的反思中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抽象理想,已经成为过去,怎样在新时期更好地维护本族体的利益已经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民族主义作为维护本族体利益的思潮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