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校勘方法、校勘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后世的启示等方面,对清钱绎、钱侗《方言筹疏》的校勘作了评议。文章认为,在校勘方法中,钱氏依据字形、字音、文义,对汉扬雄《方言》的各种传本及后代研究《方言》的著作进行了校理。钱氏在校理过程中,指出了古往的一些特点和古人行文的一些体例,并阐释了一些古代文化词语。但钱氏的校理有时主观武断,有时漏掉了前人的一些精彩之说。尽管如此,钱氏的工作对我们今天研究《方言》及训估学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姜亮夫教授早年曾编撰《昭通方言考》,对家乡昭通的方言词广为搜集,详加考订。一九七五年前后,先生以抱病之身,仍于工作余暇致力于昭通方言的研究,经过“检校群籍”,“补充整比”,在《昭通方言考》基础上编篡成《昭通方言疏证》一书。此书未及付梓,故不为世人所知。《疏证》全书凡四十卷,分作“释词、释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华学诚等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进行评介,指出此书有四大优点,是继钱绎《方言笺疏》和周祖谟《方言校笺》之后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个新校注本。立足于“语言”来校释《方言》也是《汇证》的一大特色,这是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了举例分析。除其他学者已经指出的之外,《汇证》还有两个不足。最后提出了笔者读《方言》和《汇证》时的四点疑问。  相似文献   

4.
《方言别录》是一部辑录唐代以来见于栽籍的方言语料典籍,书中收录了多种方言词,其中重叠词共计21个。对这21个古代方言词的疏证、训释,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词语源流的考辨。  相似文献   

5.
我院中文系黄群建教授主编的《湖北方言文献疏证》已于1999年5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黄教授在湖北方言研究中的又一新成果。任何学术研究,文献的发掘与整理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都是研究活动深化与开拓的前提性环节。此前,黄教授已先后出版了《阳新方言志》《通山方言志》及黄石方言研究等一系列论著,多有创制,为方言研究频添胜景。《湖北方言文献疏证》的出版,则标示着黄教授在横向扫描时,又展开了纵向探究,将眼光投向历史深处,力图为方言研究开拓一方新的天地。《湖北方言文献疏证》一书,疏证了《蕲春语》《浠水所存…  相似文献   

6.
除了扬雄《方言》的基本体例和内容之外,着重评述了《方言》的著作权争议情况,介绍了书名、卷数、记载的词语性质和编写方式等问题,并讨论了《方言》的语言学价值;全面介绍了历代学者对《方言》的整理,重点评述了清代以来学者们的《方言》校理,从而客观地呈现出《方言》整理的历史成就;全面综述了1700年来扬雄《方言》的研究情况,系统评论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主要研究专题,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7.
《方言据》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方言辞书,收在《学海类编》中。该书由于编订后近两百年没有刊印,辗转手抄,出现了一些错讹。现将发现的17条略加考辩,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所载《(方言校笺)拾补》一文的续篇,就《方言校签》三至五卷中未及校,或虽校而可补可商的20条,提出了校正意见。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词话》方言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金瓶梅》的方言,向有鲁语说和吴话说。本文则以相当有力的证据,提出了晋语说,找出了山西雁北方言说。文章运用山西雁北方言可以明确破译《金瓶梅》中许多公认的语言难题。运用史料所记载的古代山西方言,与《金瓶梅》中方言土语相比较和印证。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是本世纪初成书的《古今笔记精华》中方言部分,和清代光绪十八年成书的《山西通志》中方言部分。通过认真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晋话说的可靠性,从而找到了开启《金瓶梅》语言之迹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项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从1986年7月14日两校校长签约后开始,历时5年,词典正文已于1991年9月全部决审定稿.《汉语方言大词典》是国内外编成的汉语方言方面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它共收录古今方言词语21万余条,其中单字条1万余条,复字条19万余条,正文文稿字数近1200万字.此外,尚有《汉字笔画检字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全国各县市汉语方言系属索引》、《本书引用语言文字类古今文献目录索引》和汉语方言分布图、国际音标表等文字图表数十万字.  相似文献   

11.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2.
山阴方言的多音字中,有的音读为舒声,其余的音读为入声,形成舒入两读。文章举出57例,并列出读音、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13.
厦门话与广西平南思界闽南话在入声各韵存在对应关系.从这些对应关东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话当为思界话的祖语.在下文的对应关系中,厦门话大都是比较古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后缀、代词等封闭的形式类对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进行比较,计算出两种方言词法的一致率为95.24%,为林焘先生的北京官话分区和北京话形成原因的观点,找到了方言词源语法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应县方言的儿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应县方言儿化音的来源,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几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应县话的儿化现象,通过与大同话、普通话的比较显示了应县方言儿化韵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即成为北京话中的强势介词和连词。"跟"、"和"、"同"、"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同,语法功能不同,使用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结合扬雄《方言》及古籍相关训诂材料,释证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古方言词语二则:将《曹沫之陈》的“散果”释为“散敫”,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意指击伐;将包山楚简的容器名“算”释读为“戺”,是一种长颈大腹的陶器。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从“老碗”和“海碗”说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言是表现民俗文化特征的最重要手段。本文以"老碗"和"海碗"为例,说明民俗和方言有很密切的关系,民俗学和方言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从民俗学与方言学来说,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研究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都十分强调田野的调查研究;民俗学和方言学的研究,都共同面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和历史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往往是十分的一致;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民俗学和方言学也有明显重叠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贵阳方言词典》存在部分词条记录用字不妥或空缺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每个方言词的能指和所指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然后从其音义来源加以考辨,并力图从古代白话文献中寻找用例,方能探寻到较为妥切的记录用字。  相似文献   

20.
南楚方言与楚方言具有密切关系.从扬雄《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南楚方言各地受楚方言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楚方言对南楚方言的影响、渗透有其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