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故事情节发生的特点,唐代人鬼相恋故事大致可分为类冥婚型故事、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亡女复活型相恋故事、路遇型相恋故事四类。类冥婚型故事依附于冥婚习俗,多发生在人间男性和女鬼之间;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的经典模式是“禁忌~惩罚”,故事中男子或是气色有异或是暴亡,不具备重情之特色;亡女复活故事表现的足追求爱的力量强大以至于死而复生,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路遇式人鬼桕恋故事重在对男女两情相悦的描摹和歌颂,是义人幻想爱情的白日梦的载体。庸代人鬼相恋故事不但丰富了古典小说的题材,其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的发生模式,对后世同类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侦探小说文本所建构的故事必然包括两个:一个信息被压制的犯罪故事和一个没有自身内在意义的调查的故事。犯罪故事的叙述建构文本的阅读焦虑,引起对调查故事的叙述的需要,调查故事则要完成对犯罪故事序列的追溯。两个故事的组合是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美育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故事表演对话随意化,缺乏生活体验的审美知觉;故事表演动作符号化,缺乏游戏体验的审美想象;故事表演情感浅表化,缺乏艺术体验的审美理解。认为可以从对话“悦耳”,提升审美直觉能力的敏锐性;动作“悦目”,激发审美创造力的独特性;情感“悦心”,萌发审美态度的意向性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美育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国别研究视域对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意愿加以分析。指出国际学生作为真实感知过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他者”,是能讲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善意群体。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抽样获取的616个样本加以定量分析,探讨影响国际学生中国故事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意愿整体较高,情感性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描述性规范、工具性态度显著影响其传播意愿,而主观规范对其传播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国际学生对不实信息感知可以调节其工具性态度与情感性态度对其传播意愿的影响,起负向调节作用,并基于此提出提升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故事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世界和我国古代的民间幻想故事为背景,对我国现代流传的各民族民间幻想故事进行了型式分类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并对故事的起源和至今仍然保存的万物有灵、图腾意识、语言魔力及人祭习俗等古老的原始观念进行了论述,指出民问幻想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白族中流传着诸多关于龙的故事,斗龙型故事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对这类故事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研究,揭示这种对立关系所反映的白族民众内心存有的朴素的善恶观,以及白族民众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意识。进而指出,此类故事所展现的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斗龙型故事的结局最终是二元对立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讲述新时代中国重大历史性胜利的迫切需要,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在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中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对外知识分享是智库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并有助于增强智库的国际化建设。研究分析智库与国际组织合作,借助知识分享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优势和不足,并分析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及通过多边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性。新时代背景下,为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应增强智库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发展合作的协同增效。新时代对“讲好中国故事”和智库国际化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进一步提高对外知识分享的能力,高质量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方向。应把握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发展机遇,重点聚焦重大历史性胜利、全球性议题,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并讲好中国的世界观和治国理政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浦岛太郎》在日本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典型故事,历史悠久。作为故事三个母题之一的异境访问说尤其引人入胜,并折射出日本人独特的海洋异界观。故事的产生反应了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痕迹,其变体与传承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该故事体现了日本人内心深处对海洋的眷恋与向往。  相似文献   

9.
短篇话本小说的结构艺术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中国短篇话本小说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短篇话本小说故事结构明显呈三阶段式,而每一阶段中又包括故事进展、阻止进展、终于进展三部分,使故事显得跌宕起伏,故能引人入胜。短篇话本小说的这种结构特征,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故事是由不同的情节成分即一个个“故事单元”相互接续而成的。当我们在一个故事中发现了几个特定的情节单元的同定组合方式时,我们就可以称这种组合方式为一种“类型”,同时也称这个故事为一种类型化了的故事。因此,所谓故事的类型简单说就是几个特定情节单元的固定组合方式,进而言之,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莎拉和查尔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后现代叙事技巧的“重构”和“解构”,阐释和表达出存在主义自由思想。作者约翰·福尔斯不仅将这一主题思想演绎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并且含而不露地蕴涵于后现代叙事技巧之中,创造性地实现了主题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3.
故事新编是指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或重写。对传统故事的改写体现了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颠覆。故事新编体《青蛇》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入手,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已成定论的爱情绝唱,对传统的白蛇传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写与诠释。从文本互涉和叙事学有关理论看,《青蛇》的叙事手法主要有视角转换法、时空交错法、文体互涉法和元小说技巧法。  相似文献   

14.
哈罗德·品特的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只是一部用后现代形式包装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嵌入新历史主义思考的反历史叙写。它通过“轶事策略”将女主人公的“疯癫”作为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史的突破口,同时在结构上运用“或然历史”的手法将19世纪与20世纪两个时空下发展的平行叙事进行交叉、替换,最终达到消解、重构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事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特质决定历史叙事必然具有修辞色彩。史学家将零散琐碎的单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蕴涵开头、中间、结尾的完整故事这一过程,势必伴随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意识形态蕴涵解释,这个过程无法绝对摆脱史家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情感偏好,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诗性构筑。   相似文献   

16.
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叙事独特,平淡不失奇崛,神秘不失诗意,哀婉不失理想。故事本位的回归,通过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与心理,揭示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阿来的身份不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对其创作也不应该有"非主流化"的担忧。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是包含着人类社会种种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以及层级差别的一个集合体。而表现人类价值判断的文学作品自然也附带了这种集合体的特质。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生平的地理空间跨度注定了其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叙述不只是故事发生与存在的先在条件,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以分析与借鉴以往康拉德小说研究成果为契机,尝试着从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来重新审视康拉德小说的内涵意义,探讨康拉德作品如何通过地理空间叙述系统来表达意识形态、权力机制以及身份特征等多维层面。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以主人公艾尔默借助科学实验祛除妻子脸上的胎记这一事件为核心,通过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手法,成功地再现了美国19世纪科学不断征服自然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伦理失衡的故事世界。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以科技祛除妻子脸上胎记”这条伦理主线,通过还原该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小说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等“伦理结”,希图由此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特性。最后,乔治亚娜的伦理反思也体现了霍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类尊严流失的控诉。  相似文献   

19.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史学家、民间艺人、小说家先后参与了创作,故其思想内涵是多义的.但小说中基本的文化立场则只有两个,即史家之言和民间文化.与之相适应,小说中也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模式,类似于史传文本的叙事与类似于话本文本的叙事.这两种叙事模式是不同的,它们从外在的题材处理形式到内在的价值体系,都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