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弹琴》 我们从上文关于古典音乐方面的欣赏,联想到古典诗歌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数量之大,浩如烟海,其质量较高的诗篇,常常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崇高的艺术魅力,如“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尽心上》)虽历时千载,流传万里,而犹脍炙人口,刻骨铭心。故《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美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议论,有雄劲之美;而孟子理想中的人物,更是刚毅而又崇高。孟子自身,也可以说就是这一雄劲、刚毅而又崇高的化身,也因为他自身雄劲、刚毅而又崇高,他的议论,才有那种雄劲之美。所以,在探寻孟子的这种美的启示时,与其从他的议论中去探寻,还不如寻之于他的理想人物,寻之于他自身。西方主张要从文辞的高尚、布局的庄严生动去探寻雄伟崇高的卡苏斯·朗吉努斯(Casius Lnoginus 213—278),不是也曾说过:“崇高的风格来自心灵的伟大”吗?  相似文献   

3.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4.
论荀悦的历史编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高鑫 《人文杂志》2002,(5):116-121
荀悦不但在历史编撰方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而且在历史编撰思想上也多有建树。他基于对历史撰述作用的深刻认识 ,而强调历史记载对于“立度宣教”和“崇立王业”的重要性 ,肯定历史撰述的根本目的在于鉴戒 ;他以“有便于用”和“省约易习”为历史撰述的取材原则 ,提出并系统阐发了“立典有五志”论 ;他重视秉笔直书 ,认真总结历史的得失成败。荀悦的历史编撰思想是中国封建史学传之于后的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5.
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一、学习的性质关于学习的性质问题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做了探讨 ,作为一代学者宗师的张也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 ,学习就是要“顺性” ,即顺应学习者的性情 ;学习就是要“尽性” ,即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这两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请看他的论述吧 :1 尽性。张认为 ,学习的实质就是充分发展儿童的潜能 ,即尽性。他说 :“盖人皆可以为圣人 ,而不为圣人者 ,是其充之未至 ,不能尽其性耳 ,故曰‘有性焉’。若徒以此为命 …  相似文献   

6.
理性审视现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拓展的前提 ,掌握科学理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拓展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保障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要有坚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保证。必须牢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 ,这是历史经验的昭示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为中心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 ;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发展为主题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7.
《周易参同契》为中国文化要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万古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发挥·阮序》)。《周易参同契》书名解释,前人似未认真涉及。本文试作多层次划分,以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观点,阐释《周易参同契》书名之由来及其历史积累之意义。《周易参同契》书题的解释可分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于天、地、人。《契》原文十余家注本均作“参合”,唯朱熹注本和其后储华谷注本正文则作“参同”,更强调了《契》与《易》的关系;但亦有意改正文,提高训释层次之嫌。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以其天的哲学为基础。他未孤立地讨论美,美在他这里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美在他的视野里是一种“仁之美”①,仁构成其美学的内在方面,美则是仁的呈现和实现,因而他的美学基本上是伦理美学。 (一) 出自孔孟的仁学范畴,经由董仲舒的阐释而获得新的内涵。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也。”(2)仁者爱人是儒家对仁的根本规定,董仲舒于此深有会心。《春秋繁露·仁义法》反反复复地以“爱人”来揭示仁的本质属性,体现了董仲舒与先秦孔孟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标志着儒家仁学发生了一个由内向外的思想转向。 仁在孔子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独立思考的思想家。清末流血变法的谭嗣同,就是近代思想史上敢于大胆解放思想的战士。 谭嗣同面对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对中国人思想的钳制和束缚,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解放思想、突破禁区的口号,叫做“冲决网罗”。这“网罗”,就是封建的“三纲五伦”。他说:“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君主用它来桎梏臣下,官僚用它来统治人民,父亲用它来压制儿子,丈夫用它来束缚妻子,这种反动的纲常成了人们头上的紧箍咒,一有触犯,便高叫:“是当放逐也,是当诛戮也。”谭嗣同深恶痛绝地呼喊人们起来“冲决”这“网罗”!谭嗣同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他大胆提出:“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者,取之于民所以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他把君臣都看作是办事员,办不好事就“易其人”,撤换他们,这在清朝末年,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思想!提出这种冲决网罗的思想,需要多大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正> 四、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中最足以表现阶级性的部分,而他的人生哲学,又是和他的宇宙观、认识论相联系着的。我们知道: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所以我们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首先应该从他的天性论下手。庄子学派说: “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谓之伪,谓之失。”(《庚桑楚》)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其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天运》) 庄子学派认为“性”就是生命的质地,也就是人的自然。这种性论倒是很朴素的。他们认为只要保全自然的“性”,就是好的。他们认为“性”  相似文献   

11.
岑庆祺 《东岳论丛》2001,22(2):83-84
伦理学的基础是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 ,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学说。“孟子道性善。”〔1〕(《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1〕(《告子上》)孟子的“性善说” ,主张人性是善的 ,是无有不善的 ,它影响了儒家主流两千多年。导人向善 ,其功甚伟 !但仔细分析其理论 ,又应把他的学说正名为“性有善有不善说”。一他说人体有六官 :口、目、耳、鼻、四肢、心。“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支之于安逸也 ,性也。”〔1〕(《尽心上》)心之官与上面的五官不同 ,“心之官则思…  相似文献   

12.
<正>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以下只注篇名)这种“性善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指人的情欲本能,即自然属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声色臭味之欲,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其二指仁义礼智等伦理之性,即社会属性。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滕文公下》)其三指发挥“心思”的作用,探求、扩  相似文献   

13.
正如生理上患病的人会“薄疾忌医”一样,思想上患病的人也会“讳疾忌医”。在检查自己的个人主义的时候,有些同志同嗜酒的入买酒时所想的相反。嗜酒的人买酒之时,总想买到那够味的酒,他觉得醇酒比淡酒好;而那些同志呢,他觉得把个人主义的性质说得越轻越好,把个人主义在思想里的含量说得越淡越好,他耽心照实直说出来,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于是,他就转弯抹角,反复推敲。个人主义这一路货色,也就有着名目繁多的品种了。  相似文献   

14.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3,23(5):107-111
孟子是传承孔子儒学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世称“亚圣”。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是由他以人的美感普遍性观点为基础的 ,以高扬人的道德精神的个性人格美为规定内涵的 ,并蕴涵着社会意义和伦理内容的“真”、“善”之美等所构成的服饰美学思想。他这种独树一帜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 ,为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奠定了千古难移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5.
扬雄是西汉大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在音乐领域,他提出了“比耳”(即悦耳动听)、“雅正”、“和”、以“悲”为美、音乐有相当的社会功用等音乐美学观。一方面,他阐发了儒家音乐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突破了儒家音乐思想的禁锢,探求了音乐“追求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善和功利”的天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和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我提出过美是和谐说,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美是古典的和谐美,是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和为美的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春秋时期曾有和、同之辩,“以他平他”的杂多或对立的统一是为“和”,单一的抽象统一是为“同”。五味相调之为美味,五色相杂之为文采,五声谐和之为音乐。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不是同,而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有机的谐和。孔子和儒家把这一思想引向伦理、政治。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7.
刘杰超 《学术研究》2003,(8):140-143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金圣叹诅咒梁山英雄,视之为盗贼,必欲诛之而后快;另一方面,金圣叹对梁山英雄的遭遇又深表同情,对他们的才气胆识和能耐又极力颂扬,这构成了一个悖论。而或骂或赞,都是金圣叹“忠君”思想的合理延伸:因为“忠君”,他要骂杀英雄,不许他们挑战君权;同样因为“忠君”,他要反对赃官酷吏,承认“乱自上作”,在这一点上他同梁山英雄有了共同语言,同情和赞扬他们也在情理之中。由此而论,说金圣叹维护本阶级统治,反对农民起义,并不为过,而说他是英雄的最凶恶的敌人也欠公允。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好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美学角度审视这一课题,正确分析和认识新时期德与美的统一,对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道德建设审美化和审美追求道德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美学家十分注重道德建设审美性与审美追求道德性的统一,他们各抒己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料。 在西方,黑格尔对美的本质定义确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第1卷,第142页)。他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是这句话里面却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把“理念”看成是内容。黑格尔很是看重作为内容的“理念”的。他说,“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可见,在黑格尔那里,人的道德已经包含在“精神劳动”之中了。人的“精神劳动”是美的,人的道德也就是美的。我们可以引申一下,如果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则它一定是“德”与“美”的正确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对  相似文献   

19.
眩惑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但不是他的首创.先秦时代的秦穆公就曾说过:“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其意是说声色如果过分刺激人的生理感官,就要破坏“和”,即美的境界,引起人的不适,造成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混乱,也就是眩惑.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有两次提到过眩惑一词,都是做为审美的超利害性的对立物而提出的.认为眩惑不能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自由、高尚的美的境界,反而会把人类从美的境界中引向利害观念的计较和情欲、  相似文献   

20.
贾谊的民本思想和汉初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远见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总是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民本思想联系起来考虑的。汉初的贾谊,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的青年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反映了识时人所未识、悟时人所未悟的远见卓识,堪称我国汉代封建社会前期民本思想之冠。《新书·大政》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他相当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民是封建统治基础的真理。“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没有人民,封建国家就失去了统治的现实性。人民又是封建国家、封建君主赖以生存的命脉,“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衰失了命脉,国家要灭亡,各级封建统治者都无法生存。人民不是依赖国和君而存在,而是国和君靠了人民才能生存。“民无不为功也”,“国以民为兴坏”。封建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