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是福柯的解构对象,也是福柯一生的困惑。关于主体,现代以来的哲学始终包含愤懑和不满;在"主体之死"的喧嚣声中,后期福柯开始转向一种"主体化"工作,从而生成了一种极具美学风格的生存实践哲学。相较于前期的批判与毁坏,后期福柯更多的是从直觉与体验角度谈论主体的。他所谓"关心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新主体之"建构",而他的这一探索(或试验)充分显示了一种生存伦理,亦即一种普泛化的审美主义。对福柯来说,生存是自由主体之建构,也是直觉与体验式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2.
向林 《东岳论丛》2023,(4):109-115
“直言”概念是考察福柯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希腊语中“直言”一词本意指民主政治下的“说真话”实践,福柯借助康德的启蒙论说将“直言”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福柯哲学立足于康德启蒙观所开启的现实性面向,批判现代技术化社会及其治理模式,揭露现代知识—权力所导致的人之主体性的丧失,而后以“直言”作为哲学话语的真理形态与运作方式,让哲学真理不再是储存在记忆中的现成知识或有待主体去服从的先验律令,而是具备某种实践品质和批判精神,并通过“肉身化”的方式转化为主体自身的伦理品性或人格气质,使主体具备勇气与智慧,将生活展现为一场自我考验,从而实现从康德启蒙观中的知识主体向伦理主体的转向,以及治理实践从权力的宰制性控制模式向自我实践的介入模式跨越。  相似文献   

3.
在福柯生命晚期,他曾以“说真话”为主题探讨了古希腊哲学的主体与真理模式。本文通过回应三个问题来推进当前对该话题的讨论:第一,福柯是怎么讨论“说真话”的?第二,如何在福柯总体思想框架里理解“说真话”问题?第三,“说真话”问题反映了福柯怎样的主体伦理学?对此,本文的论点是:第一,福柯对直言的讨论侧重伦理维度,特别是以苏格拉底式直言和犬儒主义直言为典型的伦理直言,突出了对伦理区分原则的关注;第二,“说真话”问题是福柯思想脉络在晚期的一个延续性发展,是其思想焦点的一次调整而非断裂;第三,“说真话”问题是福柯一以贯之发展的“不安伦理学”的一个体现,反映了他批判的、拒绝的、反抗的、违犯的主体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在古希腊哲学发展方向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他关于主体思维和社会伦理问题的观点,很值得我们重视。(一) 苏格拉底在使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西方哲学史表明,早期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以后逐渐深入,由外向内,转向自我,转向人本身。苏格拉底的思想涉及社会领域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他最为关注的是对主体思维和社会伦理的研究。在古希腊哲学发展中,他的思想体现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移入城邦之中,使之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早期不遗余力地进行主体的解构,福柯晚期转向了“自我”建构的工作。他认识到了“关心自己”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认识自己”的古老箴言。福柯认为,自我具有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能力,而这些都在以往被大写的、理性的主体所压制和埋没。因此,福柯从苏格拉底、斯多葛派和古罗马那里寻找思想资源,倡导一种伦理化的生存实践。事实上,福柯的这种伦理化实践活动,不惟是一种自我关于自身的道德之构想,它更是一种审美主义,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美学。同时,在福柯看来,“关心自己”不仅是一种生存美学,也是一种向外界拓展的新思维和新思想。  相似文献   

6.
福柯晚期将视线转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关注自我技术。福柯以自己的理解阐释西方古典学,对书写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其伦理学的大厦。书写作为福柯探讨的重要自我技术手段之一,是精神修炼、塑造自我的重要方式。福柯的伦理学指向自我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看成是建构的过程从而否认自我的先在性本质。福柯的理论思考永远都是面向现实的,关注个体人的。  相似文献   

7.
福柯的“生存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林 《文史哲》2003,42(5):114-118
福柯于晚期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生存美学”思想 ,主张个体经由伦理 -美学的途径自我构成为主体。这一思想既吸收了古典智慧 ,也发挥了审美现代性精神 ,同时与尼采、海德格尔的审美之路相通。它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曲师 《北方论丛》2014,(2):132-135
福柯通过伦理系谱学翻开"关心自己"的历史,研究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思想,围绕着那一时期各种修身实践及生存的艺术,揭露"认识自己"逐渐遮蔽和吞噬"关心自己"的历史,描述了一个主体生成建构的历史。在福柯的论述中,主体的进程既是各种自我修身实践与道德、权力以各种方式发生关系的进程,也是"关心自己"的道德向"认识自己"的道德与身体体验隐秘聚合的进程,这一道德维度与"主体复归"的问题密切相关,福柯对主体问题的思考也因此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现代理性破灭与权力渗透之下的主体危机,福柯借助于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发掘出一条关于主体的审美化生存进路,试图以此来摆脱"大他者"的束缚,重新绽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存美学通过"极限体验"解构在宰制中沉沦的主体,运用建基于节制的生存策略推进身体的审美化,最终完成审美主体的重建。福柯对自由主体的执着追求,亦使以"关怀自身"为箴言的生存美学成为了美学化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主体”是讨论儒家现代价值的基础。福柯认为,以“笛卡尔时刻”为标志,真理与主体的关系断裂了,现代自我既受到规训权力的制约和生产,又发展出自我关怀的技术试图逃离权力,这指向了“重回道德性”的命题。对该命题,儒家可做出有效的回应:儒家教化体系生产出君子,他们由“天道”获得道德义务和伦理勇气,运用“仁”“义”等自我技术,将自我真理的获得与伦理自我的转化结合起来,成为反抗权力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1.
除了对规训权力的分析,福柯的技术哲学体系还包含其晚年对"自我技术"的精研。在对福柯的创造性误读中,德国新生代哲学家韩炳哲揭示出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新异化。他对外在风险情境从"全景敞视监狱"转向"全景光学系统"的考察,以及对自我治理方式从自我认识、自我舍弃、自我建构再到自我剥削的警觉,可视作对福柯的续写。针对自我优化和健康主义的险境,韩炳哲为"功绩主体"提供了"痴傻""愤怒"和"根本性的倦怠"这类代表时间形式革命的软技术,透露出其对加速主义的忧虑,但反现代的倾向又使他框限在个人修为的领域,仍未撼及社会改革的基底,福柯富有艺术性自由的"生存美学"和"有伦理的技术"在当代仍不失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是福柯晚期思想中的一个重心。福柯把他的伦理学看作是一种“生存美学”。本文就试图从现代性伦理学的困境入手,对福柯“生存美学”思想的缘起、其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及后果做出详尽的探讨,以期为现代人的伦理困境寻求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13.
岳璐 《兰州学刊》2011,(10):95-101
福柯以身体为视角或载体,向我们展示了自身是如何变成知识的主体、道德的主体和权力的主体。他认为这些主体是通过掩盖个体的身体经验建构而成的。于是福柯要解构这种由知识、道德和权力所掌握的主体,他要超越现代性的普遍性从而实现向原始身体经验的个体的关注,即一种自身关怀的伦理主体的回归。我们将其称为是一条向审美生存的回归之路。福柯提出这是一种伦理-审美的生存方式,即要摆脱现代性的全面的控制,人应该追求自由。而福柯获取自由的方式不是将焦点放在对心灵的控制,而是更关注身体的规训与控制。这是问题史的一次转捩。  相似文献   

14.
"自我的教化":田纳西·威廉斯和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在他的代表作《性经验史》(三卷)中通过对古西腊和罗马时代有关性行为和性道德的分析,探讨了一种关爱自我的“生存美学”,提出个体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伦理追求。福柯的“自我教化”的思想为我们理解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剧本《夏日与烟》提供有意义的新视角。在这部剧中,约翰代表肉体,阿尔玛代表精神。他们在相互的影响和启发下发生转变:阿尔玛逐步摆脱性压抑而恢复健康,约翰实践性节制从而事业有成。他们实践自我改造的人生历程体现了福柯关于“自我呵护”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罗媛 《理论界》2013,(12):147-149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以“发现自我”为目标、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式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经验”为基础、无视人的“活生生的经验”、极易走向“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指向“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人与世界的和洽的“对话教育”.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其可以在政治素养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人格品质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平等人格意识;而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要求,就是在教育主体的设置上以“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以“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梅 《理论界》2012,(8):74-76
利科将对主体哲学的研究从"什么"的问题转向"谁"的问题,对"谁"的提问设定了主体自身间接性的返身过程,自身不等于自我,主体自身是作为任何一个自我出现的,第一人称的我在主体问题上不具有优势地位,这尤其体现在叙事维度中,借助叙事情节安排从他者的故事中才能把握自我的故事。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设定了对叙事主体的伦理要求,不同于勒维纳斯的绝对他者,利科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应是平等、友好的关系,以此,他者是从自身到自身的最短途径。这是利科哲学观点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周瑞春 《天府新论》2020,(1):131-138
“人设”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各类娱乐明星或社会公众人物“人设坍塌”的热门事件也引发了网络与现实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网络“人设”的定义、类型及其适用主体,认为网络“人设”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人设”主体在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同与建构过程;网络“人设”主体自我包含主我、客我、真我三个部分。这三者之间的互构博弈,使得“人设”符号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因而对“人设”的伦理之维观照就变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被卷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条约体系中,开始派遣使西人员,以了解西方。这些使西人员由于亲身体验到西方作为“他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与中国的种种不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更是萦绕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体现在他们心态中主要表现为四种张力关系,即“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关系;“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以及“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康德将诗积极融入他对审美及伦理问题的思考中。诗被康德视为最高级的“美的艺术”。诗人凭借艺术天才和诗学义务赋予作品以典范精神,这种作品能够为人所追随,并让心灵脱离病态,为人建构起真正的“美丽心灵”。以“诗心”为内核的美丽心灵,召唤出心灵的“共情”能力,它是关切社会、理解他者和奠基道德的重要条件。康德诗学是一种融合了伦理纲维的“大诗学”,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文学艺术的怡情及审美个人主义,而是将文学作为进阶伟大人格与正义社会的有效选择,因而它追求的是一种诗学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