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现代理论为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遗产研究开辟了具有启发性的方法论路径。后现代人类学"多声部"的民族志为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观方法;同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启发又为"文化遗产空间"概念下的文化遗产民族志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整体观方法论支撑。在后现代理论观照下的人类学文化遗产民族志研究将引领跨学科的文化遗产研究实现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多重整合。  相似文献   

2.
从费孝通、林耀华两位中国人类学大师的相关论述和研究实践出发,对中国人类学界田野民族志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人类学专业学术训练、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中田野工作的深入、民族志材料与理论的关联性、民族志文本的场景和能动性、"可持续性"的田野民族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研究中的理论反思与创新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通常以民-汉-外的翻译方式进行,是一种二度翻译,存在着汉语译者和外语译者在视域上的二度融合。在以文化翻译而非语言翻译为取向的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中,民族志翻译借鉴人类学和民俗学口头程式、表演和民族志诗学等理论和方法,在翻译中提供大量的民族志文化信息,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学口头性和创造性特点,为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学研究面临着基础理论创新不足和实证研究匮乏的双重问题,同时缺乏理论与现实的中介环节.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品性与内在缺失提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构建行政学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是联系经验研究与综合理论的纽带,一方面,它可以被经验直接证明,但又不是经验的简单概括,可以为经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它不满足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可以为抽象的理论提供现实基础,从而增强综合理论的解释力.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的改革实际,选择论域有限的现实问题,充分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并完善行政学的中层理论,就能不断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服务于公共行政改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是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事实,将主位分析与客位分析相结合以探寻现象背后的意义。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理论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和主要应用领域,探讨应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被世界各国的教师、教师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广泛接受.因此,发展合理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对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从国际视角对反思型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公共理论与个人实践理论的对比入手,深入探讨了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的要素构成,以及个人实践理论的来源与运用,以期达到全面认识和理解反思型教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社会学研究的推进具有实质性贡献。要理解该理论的核心要旨,就有必要考察布迪厄的认识论依据。通过追溯布迪厄对客观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批判,可以发现实践理论具有关系性和将研究对象客观化的风格,这种风格赋予其理论某种反思性效果,布迪厄对以往社会学的反思正体现了这一效果。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中层理论和实践理论等三个层次.其中,一般性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关于一般性理论,由于经典社会学家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预设”立场不同,造成已有理论四分五裂.需要从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建构真正统一的一般性理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乡土中国>在学术史上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全景素描,而且在于提供了有关农村基层社区研究的"社区含义-人际关系-礼制秩序-权力结构"理论框架,从而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学自己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的建构努力为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做了极好的学术铺陈.一方面,它可以为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建构宏观理论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指明了研究的未知方向和需要进一步探求的内容.目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区理论的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学要重塑在国际社会学中的地位,必须认识到建构社区中层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地点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多点民族志的实践;再则是在批判社会理论影响下,出现了迈向多维互动的空间民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