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的法理实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实践中侵害名誉权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它同肖像权、荣誉权是区别很大的不同概念.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法理角度来讲,侵害名誉权的四个构成要件为:行为人有违法行为、有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以其名誉所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它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受到信赖和尊敬的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民事权利的取得.因此,名誉权是重要的人身权,保护名誉权是保护人身权的重要内容.侵害名誉权是侵害人身权的常见形式,但如何认定名誉权侵害,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就名誉权侵害构成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是受害人在非财产价值上所遭受的损失,其基本内容是造成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正因如此,我国民法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的规定。”本文仅从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依据、构成要件、适用范围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名誉权是一种重要的人身权。文章试图通过新近发生的药家鑫案衍生的名誉权纠纷,分析说明名誉权的特征及其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正确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法律在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同时,对侵权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民事权利同样会给予应有的保护。在法治社会,不允许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漠视他人的合法利益,甚至故意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任何人包括受害方都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否则,将会对自己不当的行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姓名侵权行为认定及赔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以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凡是侵害姓名权权能的行为,都必须认定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构成侵害姓名权的主要要件是:侵害特定公民姓名权的故意、侵害姓名权行为及损害后果的存在。侵害公民姓名权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触犯刑律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微博言论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微博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个人名誉权保护存在着内在冲突。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构成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是否必然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仅限于民事责任还是情节严重到必须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微博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行为的内在特殊性,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量,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民事法律来保护公民名誉权,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民事责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名誉权的内容名誉,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声”。它是公民、法人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工作表现所获得的有关素质、才干和品德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是公民和法人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标尺。这种社会评价不受侵害的权利,就是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民法通则颁布以来,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涉及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案件不断上升。这类案件,问题新、难度大,审判实践向理论提出要求,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既要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又要支持报刊正当合法的舆论监督权,弘扬正气,倡导优良的社会风尚。从当前的审判实践看,这方面需要理论上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着重的是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避免和减少环境任害是环境立法、环境司法和环境法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侧重于环境侵害的行政责任,从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以及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诸方面论述了环境侵害行政处罚的必要性;分析了环境任害行政处罚的构成要件;并提出环境侵害行政处罚的责任形式即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相似文献   

13.
侵害人身自由权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人身权利 ,更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 ,侵害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如果未触犯刑法 ,当属民事侵权行为 ,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明确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是使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人得到民事救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清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民事立法,确立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其作用和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抗辨事由是指在民事审判中,被告针对原告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被报道人的同意,基本真实的报道,公正而善意的评论,监督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的权利,遵循正当途径的报道以及被报道人的同意均可构成侵害名誉权诉讼中被告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16.
论隐私权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愈来愈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它在我国的法学理论中却是一个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国家法律制度对它的保护也有欠缺。本文探讨了隐私权的法律性质和特征,以及隐私权不当扩张和缩小及隐私权与名誉权混同等情况,指出了对隐私权有负面影响的诸多因素特别是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分析了构成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法律要件及内容特征,要求积极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既遂标准有目的实现说、结果发生说、构成要件齐备说、双重标准说、类型化标准说以及法益侵害说等。犯罪既遂标准争论的核心是构成要件齐备说和法益侵害说之争,其他学说或是对构成要件齐备说细枝末节的修补,或是对法益侵害说悄无声息的贴近。构成要件齐备说存在分则既遂模式论的理论前提不真实、混淆"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关系、缺乏可操作性、既遂类型划分不合理的缺陷,而法益侵害说符合法益保护的立法目的、定罪量刑的视角选择和实行行为的本质要求,并且能够妥当地应对批评者的诘难和实践中的难题,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曹相见 《东方论坛》2021,(2):99-106
《民法典》第1010条为不完全法条,规定了性骚扰侵权的特殊要件及单位的安全保障义务。在责任构成上,性骚扰的对象包括异性和同性;行为人须为故意,但有进一步类型化的必要;侵害的是受害人的性交流自由,与性自主权、名誉权、劳动权等不同。行为人是否“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不是单位承担责任的要件,而是单位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依据;单位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就举证责任而言,单位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应推定其存在过错,此种推定不可通过反证推翻。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司法实践中,民事主体的虚拟社会评价未被纳入名誉利益的范畴,故侵害虚拟名誉却未造成民事主体现实社会评价下降的情形无法得到名誉权制度的救济,这一立场应予修正。理由在于,网络虚拟主体的法律性质应为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载体,虚拟社会评价同样属于民事主体的名誉利益,故损害该社会评价并导致精神痛苦与财产损失的,应属侵害现实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在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时,损害要件是核心内容,应考察虚拟主体存在名誉、该名誉受损、民事主体名誉利益受损、衍生损害这四个构成要素。就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来说,赔礼道歉应以不表明虚拟主体真实身份为原则;基于财产损失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应处于核心位置,且遵循完全赔偿原则。程序法层面,大部分证明责任应由原告承担,唯独妨誉信息的真实性和过错两项可由裁判者自由裁量,决定是否倒置。此外,不希望披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原告可依《民事诉讼法》第134条申请不公开审理。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反腐的进程中,公民的言论自由及宪法监督权与被举报人的名誉权均为法律所重点保护的权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为保证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广泛行使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对网络反腐中举报人的"诽官"行为应当以最谦抑的刑法手段进行预防和惩戒。本着这个理念,在网络反腐视角下对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应重新给予审慎思考,不能轻易降低诽谤罪的入罪门槛、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对网络诽谤的构成要件应进行谨慎认定,以充分、合理地在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