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就是实现生态化发展,而实现生态化发展首要条件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包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培育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为此,要从政府决策者宏观层次、企业生产者中观层次以及社会公众微观层次三方面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此外还应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等方法对长株潭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社团骨干培训力度;注重有效利用长株潭各社区体育资源,做到三市资源共享,人尽其用;加强社区体育活动社会化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的核心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有很大需求。目前长株潭城市群休闲体育发展还存在公共休闲体育场地不足,健身俱乐部发展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但其特色休闲体育设施和项目,如湘江风光带、株洲神农城、特色体育旅游等将为长株潭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契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城市公共休闲体育场所及社区体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健身俱乐部等休闲体育产业;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进一步开发长株潭体育竞赛表演业;突出长株潭江湖、山川、人文之特色,推动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文化教育缺失、体制机制存在缺陷的问题亟待解决.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审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路径失序、管理失衡、法制失调、文化缺位等现实障碍和问题,统筹规划制度建设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和生态教育制度,可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权威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向社区的转变发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城郊蔓延、转化模式;产业集聚、带动模式;旧村改建、并建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然受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供给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居民认同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建设与管理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就业和产业支撑问题等这五个方面的制约。因此,通过扩展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就近就业;以人为本,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加强文化建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素养这四重路径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则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两者互促互进、互惠共生。当前,由于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着对农村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的开发式破坏、低俗农村文化创意产品泛滥、农村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等生态问题,制约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约束和规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是化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困境,促进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文明良性耦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湖南工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方向,并适当调整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努力在体育文化事业上,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构筑一个和谐优良的社区平台。  相似文献   

9.
社区体育被誉为"家门口的运动",其就地就近就便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它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以生态化观念探索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社区体育,能够有效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14,(19):9-3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指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的范围,大多与建制村范围一致。中国杜区发展与社区建设相融合,社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必要途径,社区发展是社区建设的直接效果,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整合社区各类资源,自力更生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目标是使城乡社区变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对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部崛起和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加快湖南富民强省步伐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建设路径创新,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完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江阴市新农村建设中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影响江阴市新农村建设中社区体育发展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江阴市新农村建设中社区体育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江阴市新农村建设中社区体育发展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东南沿海村镇地区应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贯彻生态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社区和谐等生态化建设原则,遵循村镇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积极构筑村镇生态建设的顶层体制及规划体系,开展生态建设技术的本地化集成应用,形成注重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以宁波北仑河头村生态化建设为案例,分析了该村镇地区可借鉴的生态化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包含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生态产业体系理论模型,基于2004年至2019年全国农村和保险业相关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了生态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通过OLS回归实证研究了寿险业资金运用创新对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政策引导寿险业保险资金配置有利于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寿险业将保险资金余额投资于银行存款既可以保障资金安全,也可以通过银行对生态产业的支持,有效促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相反,寿险业将资金配置于债券投资对生态产业的促进效率较低,不利于生态产业发展。因此要加大力度研究寿险业助力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余额配置方式,提高寿险业资金对生态产业的投资规模,丰富和完善其投资结构,针对生态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服务和精准补偿,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宗豪 《南都学坛》2013,33(3):100-102
现阶段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组织主要是县级体育管理组织和乡级体育管理组织。在整个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经费短缺、组织机构不健全以及专业体育指导人才匮乏等问题。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管理体制上应该采取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组织开展运行体系及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大力开发农村所在地特色体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不仅是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面临着供给困境,影响了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普及。从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意义着眼,分析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以便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Y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原则,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商联动发展的三种模式,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线”划定情境下如何科学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及整治策略,是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利用人口预测与潜力测度模型,对潜力来源及整治流向进行分类界定:依据“三线”已有划定区域及整治导向,将整治策略分为生态发展、农地保障及城乡统筹三种类型。其中,生态发展方向下的整治潜力相对较小,应着重推进生态用地整治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保证区域生态优势;农地整治方向下的整治潜力较大、涉及范围较大,应着眼推进农用地复垦,保障区域农业生产;城乡统筹方向下的整治潜力较小,应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进而为区域用地集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