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贵州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更高达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留守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论述苗族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思想观念以及面临的困境,渗透社会工作理念,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生活、心理、教育、道德、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入手,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待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随之增加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中大部分父母进城务工,而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代为看管。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之相伴的是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4700万农村留守妇女和4500万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这一庞大的留守群体是弱势的农村人口中更加弱势的一部分。布迪厄曾指出,面对社会大众的苦难,社会科学若不想变成社会巫术,就必须深入生活,传达底层的声音。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留守人口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中国农业大学从2004年起围绕农村留守人口群体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行动,其中包括在全国5个省13个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给外出父母写信活动,以及在全国5个省选择150名留守儿童连续3年记录其生活现实的生活史研究活动。为此,本刊组编如下数篇学术随笔,对留守儿童书信和生活史记录作出初步思考和分析。我们希望这些感性层面的思考能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开展进一步的理性学术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留守人口现象及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农民工“东南飞”的现象,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386199”部队。“386199”是个代号,也是许多偏僻乡村的现状:“38”是指在家带小孩的妇女;“61”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的儿童;“99”是指老人……由于“留守部队”问题已不仅是某个家庭、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如何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部队”的长效管理机制呢?为此,本刊推出关注“留守部队”系列报道,深入关注农村“留守部队”中儿童迷失、妇女无助、老人孤独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留守女: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留守女”群体是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中衍生出的一个新群体。通过对安徽农村留守女的访谈调查,对其留守原因、生活方式、婚姻状况、群体分化、心理压力等方面作了客观的描述,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给予留守女群体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入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妻子”进入人们的视野,她们的社会性成因是什么?她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们的生存状况又怎样?这些都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为随着留守妻子规模的扩大,它将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和谐,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文章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并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令人担忧.本文以陕西省户县胡家庄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利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胡家庄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表明,该村大部分留守儿童有较为严重的孤独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等心理问题,根据总结出的该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其问题的相关成因,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重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良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影响的研究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良归因研究综述和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迅疾发展,中国在向现代化快速转型,上亿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并行加剧,使得维权护老成为21世纪的一个新的社会性问题而备受关注。削弱的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恶化了留守老人的现实生存福利状况,从而导致养老结构出现了社会化的“断裂”,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状况以及赡养问题的日益凸...  相似文献   

13.
留守人口与发展遭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由此带来的农村留守人口现象直到新世纪初才真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2004年之前,对农村留守人口的研究只见于零星的研究论文,并主要研究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而自2004年开始,  相似文献   

14.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初中生”品德性问题行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外出打工热遍全国,造成了许多孩子与父母暂时分离,导致家庭教育总量减少,功能减弱,特别是“留守初中生”出现了诸多品德性问题行为,必将影响他们终身的发展和未来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此,学校必须采取特殊的品德教育策略,促进“留守初中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它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犯罪学研究表明,缺陷人格是导致犯罪的重要根源。调查数据表明,农村鳍守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畸形的家庭结构使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扭街;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又严重异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关键环节的缺陷,使留守青少年更易形成缺陷人格,成为潜在的犯罪人。因此,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性回归,是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自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开展以来,深水县把连“爱心驿站”作为农村先进性教育的一个实在举措来抓。日前,溧水县和风镇乌飞塘村留审少年“爱心驿站”挂牌成立,20多名农村留守少年成为该驿站的首批成员。至此.溧水县去年以来已建立留守少年“爱心驿站”9家.遍布全县8个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入,留在农村的老人队伍的规模也日益庞大,由此引发的诸如生活、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千家万户的安康,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定和谐与国家兴亡,有碍于社会进步。因此,政府、社会、家庭应携手一致,共同努力解决好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