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在抗战初期的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样式是为抗日救亡而呐喊的诗歌和记载血肉拚搏的真实文字——报告文学。小说创作则一度陷入沉寂。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时文学的逐渐成熟,小说创作在抗战第二年后,逐步呈现出繁盛状貌。丘东平的《第七连》、巴金的《火》等抗战小说;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茅盾的《腐蚀》等暴露小说;  相似文献   

2.
一颗尘封的明珠——评丘东平的《给予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中国文坛上曾涌现出一批反映抗战新局面的作家,丘东平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他在《七月》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反映中国军民浴血抗敌事迹的作品,成为抗战初期引人瞩目的作家。然而,现在人们在论及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时,常常提起的,是他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遭遇》、《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短篇,很少提及他的中篇小说《给予者》,更未对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画出魔鬼的面目与灵魂——简论丘东平笔下的战争马全应战争文学一直是华夏文学的重要一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不无缺憾。我们的战争文学注重对战略决策、战争场景、英雄行为等的展示,而缺乏发掘战争中人的隐秘的深层心理与生命本能的微妙复杂性。战争的酷烈悲壮...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投身国内抗战或在侨居地抗战不仅牵涉民族国家大义,也与他们具体的历史处境以及现实境遇有深刻的关联,抗日战争意味着族裔政治影响下的个人/族群选择。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抗日战争又是一场“他方”的战争。“他方”一方面指海外抗战在空间地理上与中国本土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指海外华侨华人参战立场的特殊性。陈河以海外抗战小说发掘加拿大华裔士兵、马来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秘史,重现海外华人的战争创伤,重建历史记忆。同时,突破中日二元视角,以及马华文学族裔历史书写的困境,为抗战文学增添华侨华人独特的战争体验和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5.
抗战小说是炮火中诞生的独特文学现象。战后30年的抗战小说由于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时代对战争文学要求的变化,结果导致了时代表现上的审美错位。新时期抗战小说在经过长期的惯性运动之后,终于开始了历史性的转轨,走上了战争文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不是风凉话而是悲凉话的“三边文学”,主要是为大陆在政治运动中清算自己的“革命同志”感到悲哀。徐讦反对用宣传文学、政治文学取代真实的文学。在左联研究中,徐讦为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翻案,体现了他的预见性。但他认为左联是特务组织,则显得过于轻率和随意。  相似文献   

7.
论丘东平抗战文本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东平以尽量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叙事内容及对生活实录式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抗战的文本,这些抗战文本从亲历战争的典型经验、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浓郁文人情怀的书面语言等几个方面构成了鲜明的纪实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营文学,开启了中国现代军人形象的先声。从“旧军营”小说到新军人形象,战时军营文学的进程,不仅呈现出中国作家丰厚的战时民族、国家意识,而且“增加了文学反省民族性格的深度与厚度”,其中以军人形象来发现潜隐于战争后面的冷酷、荒谬、专制,更拓展了战时现实主义的深度。战争启蒙的题旨既延续也超越了五四思想启蒙。但让抗战文学来承担中国现代军人形象的启端,也留下了战争的集体话题多少淹灭了军人个性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此文论述当今小说创作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几种弊端。其一为时代精神的弱化导致了文学在整体上精神萎顿;其二辨析了当今小说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但又混淆不清的几个概念:故事、小说、情节;其三就小说和散文文体特征的界定及创作规律指出散文化并非小说的出路;其四,小说绝不能“纪实”,“纪实”就不是小说。  相似文献   

11.
分析《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不同时期的海明威从反对战争到主张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的不同战争观。海明威的战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他对世界、社会,对人的命运、道德准则及精神价值的看法。海明威的战争观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几代人。作为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完整的折射在他的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海明威适时的用他的作品反映他的人生感悟。他痛苦的战争经历,充满冒险的生活,捕鱼打猎拳击等等爱好,都成为他作品中真实的一部分。海明威的作品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一起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金庸以其武侠小说著称于世 ,对金庸作品评论的文章也不胜枚举、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并从金庸小说的侠文化 ;金庸小说的琴棋书画 ;金庸小说的美食与美酒三个方面谈了金庸小说的审美意趣 ,同时指出在现代汉语小说作家中恐怕很少有名气能超过金庸的人 ,金庸已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原因就在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说处理革命、国家与个人三者利益时,虽也遵循上述普遍原则,但已开始思考其悲剧性内涵。这是战争小说表现这类冲突的新质,预示出战争小说的新趋向。在处理方式上,"联系比衬"与"人物聚焦"是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处理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近些年受到广大读者的特别瞩目,一方面的原因是其作品反映的题材是别的作家不曾触及或极少触及的,他的作品大多展现的是撤离到台湾的大陆人那种失根的无奈,表现出一种人世沧桑的苍凉感;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与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代表作《游园惊梦》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17年时期的英雄史诗型战争小说以《保卫延安》为代表 ,形成了对战争要素的单一阐释与历史行程的原向呈示、崇高军人品格的理性颂扬、单一对立的情感维度、宏大叙事与史诗构架等具有时代特质的审美特征 ,不仅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范式 ,也成为后人反思与超越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风俗小说的优秀代表。鲁迅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忌俗、婚俗、葬俗等风俗,通过它们展示了传统风裕中所具有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观念,对受这些旧习俗束缚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绝的文学家。孙犁小说的背景大多是民族解放战争和生产合作化运动,时代风雷激荡着作者的创作激情,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冀中平原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凸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他的小说如一首首长诗优雅而清丽。孙犁小说的诗意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19.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