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托妮·英里森是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黑人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其小说深刻探索了黑人妇女的特殊境遇及觉醒解放问题.其作品<秀拉>试图通过黑人女性秀拉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美国黑人女性新形象以及向传统男权神话挑战的女权主义思想,从而建构了黑人女性独特的文化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2.
凯特·萧邦的小说《觉醒》不但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意识形态的倾向,而且表现出女性主义文学的特征,从而展示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困境。作者通过塑造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采用反叛男权意识形态的话语,描述反传统的女性行为,超越与男权制社会文化相联系的象征秩序以及运用弗洛伊德式意象等方式,形成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颠覆和反叛,引起了一场反映女性主义精神要求的“话语革命”。这是一部表现女性反传统意识形态的女性主义经典小说。  相似文献   

3.
1940年代初,有关王西彦小说《家鸽》的批评和反批评文章在《文艺生活》月刊上形成了交锋。文章以此为引子,讨论了在上述背景下《文艺生活》月刊刊发的以知识女性成长命题为关注点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社会、男权以及女性自身这三个角度探讨了女性被束缚的原因,着力表现了知识女性是如何在抗战的时代潮流下,冲破牢笼走向社会并成就自身的。虽说这些新知识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理想化的存在而被描述着,但这些新知识女性形象的出现仍然是对"妇女回家"论争所作出的正面且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九丹的作品《乌鸦》和《凤凰》为例,阐述文本体现的是女性从身体到思想、人性的沉沦,缺乏经济自主意识和思想独立意识,从而颠覆了留学生文学的自强的文化精神和女性文学的反男权文化传统,是向男性中心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裸婚时代》是一部反映80后婚恋的电视连续剧。自江苏卫视首映以来,观众热评如潮。但透过这部电视剧,仍能看到新结婚时代的女性悲歌。剧中的女性没能走出男权的阴影,她们作为被动的"第二性",被局限在男权社会设定的空间里。该剧的男权主义书写模式设定了男才女貌的婚恋组合模式,并隐性地流露出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当今社会文明背景下,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大众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以来,后宫宫斗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从女性观众的角度来看,宫斗剧之所以受到热捧,原因在于女性观众在潜意识里否定了女性主义,以女性搞权谋为卖点的宫斗剧,从表面上看是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实则是对男权思想控制的认同。从男性观众的角度来看,后宫宫斗剧中看似被赋予话语权的女性形象,其实是为迎合男性观众的欣赏习惯及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剧中的女性明显被置于对象位置。  相似文献   

7.
奥康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诸多作品都在探讨女性的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通过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对男权话语的解构,奥康纳旨在揭示男权文化的背景造成女性本质的异化与没落,将女性生活中的不合理的现象与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荒诞状态联系起来,把对女性困境的思考上升到更理性的高度。她希望借自己的作品唤醒广大女性的自觉意识,帮助她们及早挣脱男权传统的藩篱,进而鼓励人们追求两性世界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并试图通过这些形象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强大的男权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他们往往很难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作品创作中下意识地遵循着男权文化的评判标准,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女性生命欲求、否定女性生命价值的错位判断。  相似文献   

9.
视角的"言说"——徐坤小说女性主义叙事模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前期作品中性别置换视角模式的运用与超越,是一种“花木兰替父从军”式的写作策略,是徐坤以迂回战术实现对男性权威的拆解与颠覆,同时作家也借助这一策略在主流话语中为自己赢得了一份言说的权力,树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威;接着徐坤转用女性视角模式,以理性目光不断审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逼仄境遇(失语、失声、失身)和女性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男权话语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当代话语框架下,女性作家毕淑敏力图通过对笔下的女主人公贺顿作反传统的刻画.使主人公贺顿在自我救赎中凸现女性主体,达到对女性社会性属的再建构.消解已有的女性在社会的第二性别。但其在叙述过程中对身体表述的自我怀疑,又造成了贺顿在自我救赎中出现难以突围的困囿,而这造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男权话语秩序的顺从。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从早期商州文学中的传统农村女性的形象,到《废都》中的世俗化的欲女形象,到《高老庄》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想型女性形象,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贾平凹努力追求抒写女性的本真生存状态。但是贾平凹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束缚,致使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避免地打上男权思想的烙印。所以这些女性形象只是男权思想的产物,是贾平凹审美理想的再现,而非女性的本真形象。  相似文献   

12.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迈克尔·坎宁安的作品。小说通过身处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伍尔夫、劳拉·布朗、克拉丽莎·沃恩从自我意识觉醒、抗争,描画出女性对于自身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探问和追寻。笔者深入分析了作品中的意象来探讨身处男权社会中的三位女性为实现自身价值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男权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经典童话,《灰姑娘》折射出当时社会女性被男性主宰、附属于男性的现实。作品的主要元素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及其命运的掌控。这种男权意识的烙印对女性的自我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当代读者,尤其是女性在解读作品时深思。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和池莉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出现,反映了男性本位主义立场与女性本位主义立场的矛盾。贾平凹的作品体现了很浓重的男权意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或被男性欣赏,或依附于男性,她们无论被作者赋予怎样的性格与命运,最终都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而池莉作为新写实派的代表人物,文学创作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她的作品多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用自身独特的感受来描写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画她们勇于同命运抗争的自主性格和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家托尔斯·哈代不但对妇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男权传统限定下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而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超越了男权传统的女性角色对比,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独立自主的女性,充分体现出妇女所独有的女性意识。在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在与男性的爱情、婚姻关系中努力追求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需求,对抗着男权传统对女性自我存在、自我需求、自我表达的干涉和压制。  相似文献   

17.
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但是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那些照搬现代、后现代理论的批评无疑是对王朔的误读。另外,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识见,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抛离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尝试用女权批评的新阅读方式解构叶文玲小说;侧重于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了女性写作的”双声话语”状态:一方面是女作家以源自于生活实践的朴素感受和对真实的颖悟来关注描述女性人生;另一方面,又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意识,她们在写作中常常遵从于一种男权的价值尺度,用男性话语来规范女性形象。借助于“双声阅读”,我们会发现:女性文本大多呈现出一种分裂、约束状态;作品在表层的“主宰故事”之下,往往隐含有一个“失声的故事”,那是女作家在无意识状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婚姻保卫战》的热播,女权意识与男权传统这一经典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剧对传统的女性和男性形象进行了时代新演绎,弘扬了女性追求自由、反叛夫权的独立意识。表面上看是女权突围男权的成功典范,实则在故事讲述中流露出对男权话语的心悦诚服,男女平等的虚浮美丽背后却只是错觉。  相似文献   

20.
《回家》作为哈罗德.品特倍受注目的作品,展示了两性间权力冲突这一中心主题。追寻权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确认的过程。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的身份、欲望依赖于男性存在。分析了《回家》中女性面对男性暴力的应策,以及颠覆男权、肯定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指出女性在与男权抗争的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