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河套地处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自古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演绎之地;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影响此消彼长,在此生活的各民族人民秉承开放包容、进取不息的精神,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接受认同对方的文化习俗,并融入各自生活,形成博采众长、异彩纷呈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军事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商业交流、移民、民族融合等方式,不断与其他文化现象融合,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阴山岩刻,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通过图画符号形式表达古人类的文化、生活、信仰等,是再现古代人类历史和生活历程的直接依据。自古以来,阴山地区就因其重要的地理和战略位置成为中国北方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的舞台,同时也是北方各民族生活的中心和摇篮。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不仅能够全面地认识阴山岩刻的历史,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河套文化的历史,对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为河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河套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一源,在草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但是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要求看,我们对河套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还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理性的整合和挖掘。因此,深化河套文化的研究,理清河套文化脉络,整合河套文化内涵,把最能体现地区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华挖掘出来,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对于弘扬河套文化,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实现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套文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光辉典范,其典范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生成环境的地理多样性,构建元素的主体性,地缘影响的广阔性,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历史演进的多变性,移民杂居的复合性,民族传承的凝聚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精炼性是其根源;不仅如此,河套文化的新时代风采,同样表现着它的典范性,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大量的人工河,产业道路的创新,形成了突出的发展优势。弘扬河套文化,一定要强化保护黄河,保护阴山,珍惜草原,珍惜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的意识,这就是我们研究河套文化所得到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5.
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河套文化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1、开拓开发。河套地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历史的开放性。河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各族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自强不息的开发史。2、英雄主义。河套地区以战攻为事的历史面貌造就了河套人的英雄主义,当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河套人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去。3、以和为贵。东南西北四方人民聚集于河套,杂居共处,团结友爱,其风俗习惯相互融合。4、海纳百川。广袤的河套平原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朋,慷慨激昂的大气引来旺盛的人气。统观以上四者,河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突出而鲜明。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有力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中。河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本文尝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析河套文化,认为河套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与河流共生的过程,河套文化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因水而盛。河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环境中与多种文化相融共生,熔铸出来的特有的文化形态。树立共生理念,遵循共生规律,以水为根,弘扬河套文化,建设和谐巴彦淖尔。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环境。河套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浸透在河套文化的教育生态环境之中。分析、思考河套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任何民族文化都不是纯而又纯的,正如任何民族都不是纯血统的群体一样。因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任何民族都并非完全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民族经常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网络式联系之中。民族间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交往,必然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丰富、渗透乃至融合。亘古迄今,许多民族世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各自灿烂的民族文化,且随着民族文化的频繁交往,大都程度不同地吸收异族文化因子,发扬光大,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不断进化。同时,又以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对周围民族的文化生活产生某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分析河套大学特色的方法入手,明确、概括了河套大学的特色。方法:历史回顾法,比较优势分析法,比较劣势转化分析法。特征表述:河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对于河套文化的积极方面,自觉地研究、发扬;对于河套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自觉地研究、克服。对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通称为河套大学对河套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推动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对各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呈愈演愈烈之势。在文化生活领域 ,各主权国家必须主动迎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加强和改进民族文化的战略管理 ,遵循正确的原则 ,不断进行方法创新 ,方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显著的调整,并且这一调整一直在进行着。中美日俄这四个亚太大国之间利益与矛盾并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相互制约又相互需要,形成了关系复杂的格局状态,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屈学研究领域内对屈·荒谷·冶父3地望的争议旷日持久。文章以楚国时代背景和统治体系为视角,借助卫星照片分析技术等,对该3地望进行新判读,研究认为,以山川形便命定的3地名同处一地(临长湖地区),并构成紧密的地名证据链;首次指出3地名相应的地理实体,并编绘历史地图分别注记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 4 0 0家丘陵地区农户调查表明 ,丘区农民 1991~ 1997年户平采用创新 10 .71件 ,每年每户采用 1.53件。农民采用创新的数量与户主的年龄、文化有关 ,也与家庭劳动力等因素有关。一般是 30岁以下的青年户主和 6 0岁以上的老年户主的家庭采用的创新较少 ,而中年户主的家庭采用创新较多 ;户主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和劳动力多的家庭采用的创新数量较多。丘区农民采用的创新以种植业为主 ,占采用创新总数的 85.2 6 % ,尤其是种植业中的品种最多 ,占采用创新总数的 6 8.2 7%。在采用的 4 2 83件创新中 ,反映好的占 6 4 .18% ,反映一般的占 2 3.91% ,反映差的占 11.91%。从不同类型创新的采用效果来看 ,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化肥农药、养殖业创新和外出打工 ,反映好的都在 70 %以上 ;家庭服务业反映好的只有 4 4 .83% ;种植业的品种反映好的为56 .91% ,常规品种的效果反映较差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逐步一体化,纯科学已不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不能只归结于技术了.因此从微观上看,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研究存在相对禁区,但是由于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精神,从宏观上看,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自然科学研究没有绝对禁区.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有无禁区看成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两个对立面,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从而推动整个科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深远的重大意义,但是广东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的两翼和粤北山区四大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各区域据其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能全省一个模式,一刀切。  相似文献   

16.
南京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核心景区即石象路至宝城段,本文着重分析此核心区的植物景观。通过分析得出,植物的量是帝王陵寝等大型园林营建的最基本要素,只有满足了量的需求,才能满足美的需求。明孝陵核心景区植物景观遵循自然,在自然中合理创造规则景观,实现了规则——自然的过渡。核心景区内每个景点植物配置不尽相同,但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陵寝植物景观意图。植物景观注重因地制宜,同时植物景观融入了景观营建的精髓,充分展现了植物造景的七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是个多元化的秩序空间,各种规范力量相互作用。农村法治化中能否使法律与政策、道德以及各种礼俗、习惯、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调整功能,形成治理农村的合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调动各种规范力量的积极因素,构建起和谐的调整机制,为新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规范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习近平在明确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型格局。对于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对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并从中国自由贸易区区域价值链构建、市场规模扩张、一体化深度加强、自由化程度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提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克庄对众多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诗歌风格主张兼容并取 ;对那些性质相反、优劣互见且相互损害的各对诗风范畴 ,主张弃劣存优 ;即使风格优良 ,他也主张不能强调过度 ,要有限制。其中有的主张是对当代诗歌风格学的回应 ,更多的是对当代诗歌风格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