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书谱》在书学中的价值崔延和唐代是我国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极为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书论研究的内容比过去更细致、更深入,并出现了有系统的书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武的《书断》、窦的《述书赋》、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书论,不仅是唐代,也是...  相似文献   

2.
12年前,吴孟复先生为丁梦周教授《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一书作序,盛赞其“标新领异,体大思精,本才、学、识之三长,合文、史、哲于一冶。……以辩证之方法,融美学之精思,亦书学之专史,尤艺术之宝山。”吴先生乃皖学大师,书览古今,学宗汉宋,术通文史,文兼韵散,虽喜扬人善,然未尝轻许。其早年学书法,亲见近代名家;晚年治书学,有论“合肥书派”之作,书法亦颇有佳致。以学者之眼光,窥书艺之奥境,所言必为不虚。梦周先生思考书学、钻研书艺几40年,其作品之留存者,自1974年始,亦已30年。其书法作品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读其书法作品,思考之迹昭…  相似文献   

3.
论述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书法成就和书学思想,梳理其传世书迹和书学观点并作一定的评论.指出八大家的共同点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一是学问对书法有提携作用;二是政治地位有助于书法艺术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来讨论欧阳修书学思想,多关注其"学书为乐"说对宋代"尚意"书风形成的影响,而对其贯穿始终的以书艺为道德资具的儒家脉络不甚留意。在以"三代之高"为偶像的北宋儒学文化复兴时期,欧阳修《集古录》展示了书学传统在《淳化阁帖》所代表的"六朝之细"书风之外"古"意盎然的那一部分资源,对三代两汉多数铭文所传递出来的高古简质极尽推崇,也对其中包蕴着的书法以外的政治道德典范价值充满了敬意。《集古录跋尾》对这一部分书迹的审美叙述,既展现了欧阳修对书之"法"的体认,也成为其复振北宋书学的理论基础,导引了北宋书学发展的某些方向。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以人论书观强调人品与书品的对应性,同时又重视二者的辩证关系。他的这一书学思想是他在儒家知人论世思想的影响下并在继承欧阳修书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批评观是根植于苏轼的人格哲学思想中的,体现了他对书家修养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挺立士风的时代需求。苏轼的以人论书观虽然影响广泛但其也有历史局限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封建伦理教化的意味。切时如需的书学思想要求书法创作要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书法家除了需要具有良好的书法艺术修养之外,还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人论书与切实如需两种书学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对今后书法的发展和书家的成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论书札记》为中心,阐释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关于书体与法度、用笔与结字、碑帖与墨迹等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及其对发展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并提出"合度端庄,通达流畅"是"启体"最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包世臣是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学著述涉及到中国书法的诸多方面,尤其对学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用笔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包氏阐述了“始艮终乾”、“中实”、“断势”和“形直意曲”等有价值的理论,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经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和宣扬,碑学兴起,盛行于清代后期的书坛。  相似文献   

9.
殴阳修不重书法,没有留下比较深入系统地论述书法的文字。他的一些关于书法的见解散见于《六一题跋》、《集古录》、《试笔》及一些小品之中。但观点还是相当明确的,且已完全是大异于唐人的宋代格局。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艺术观在孙过庭的《书谱》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继承。《书谱》的书法理想是"中和美",即提倡书法中"情"与"法"、"骨力"与"妍媚"等的和谐统一。《书谱》对书法的人格主义批评也受儒家艺术观的影响。此外,《书谱》"质以代兴"、"异质同妍"的书法风格观也来自儒家美学。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对刘熙载的研究,重文学而轻书法,刘熙载的书学理论的价值尚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挖掘。杨宝林教授的《刘熙载书学研究》一书的出版,正弥补了对于刘熙载书学研究方面的不足。该书研究范围广泛,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对刘熙载的书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尤以《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为切入点,探究刘熙载的艺术观与文学观的交融互补,为书学及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澍是清初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称的艺术家。他首攀篆书绝顶,四体并工;论书矜练,声振海内。针对当时书坛的种种流弊,他提出“书本篆隶,书本晋唐”的书学思想。“原本”书学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书法创作都有不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  相似文献   

14.
对<山谷题跋>中有关"韵"的论述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对黄庭坚书学思想的影响很大,这集中体现在他对魏晋书法风韵的推崇上.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中曾认为:王献之书法受到谢安的轻视,并且王献之自称书法胜其父。其实,谢安是颇重视王献之其人及书法的,且王献之并没有因为时人对自己的推崇而得意忘形,只是认为自己和其父的书法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6.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刻揭示<书谱>接受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运用通变思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鉴赏、批评和运用三个层面,论析了<书谱>对书法艺术审美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深刻阐释和准确把握,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李邕书法当属王羲之体系,但李邕书风并不死守右军法度。李邕被贬遵化后因立功出任澧州司马时,他的书风开始发生转变。李邕书风的嬗变可以《端州石室记》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李邕恪守右军风规几乎不事加减,之后他不断融合北碑的意趣,晚年作品更是掺进了王献之的笔调。李邕书风的嬗变体现了初唐转入盛中唐时社会主流审美思潮的改变。他首创性地把北碑的结体和运笔运用到行书实践中,一改王系书法妍美精谨的面目,开创盛中唐宽博雄浑之气象。  相似文献   

19.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及其自注、<论书随笔>、<论书札记>中论述了书法的"形质"和"神彩",他对笔法、墨法、笔画、结字、章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富有启发性,其中关于楷书结构中的"黄金律"是他的重大发现;在探讨入帖与出帖,书者性格、品德、年龄、心态与书法作品之关系时,他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崇尚天真自然之趣,赏爱碑帖中的优美文辞,认为书法审美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上、中、下)三册有43件写本附有题跋129则,其中王树枏先生的题跋已有研究成果,还剩赵惟熙、张培恺、成本璞、白坚、孔宪庭等人的题跋有待释录。本文对王树楠先生题跋之外的10件写本共17则题跋进行全文释录,并对朱玉麒释录部分进行核对与订正,以期完成《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三册题跋的全部考释,为中村不折藏禹域墨书的研究者提供比较准确的校录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