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柯“人之死”的观点广为流传 ,但也引起了广泛的误解。本文记述了福柯“人”这一观点的特定含义 ,指出 ,“人”在福柯那里主要是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 ,即有关人的观念、学说和思想 ,也即康德意义上的人类学。福柯分析了对“人”的现代思考是从 19世纪出现的 ,到尼采为止 ,这种关于“人”的思考和观念趋于终结。因此 ,“人之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掉 ,而是一种始于19世纪的关于人的学说、观念和学科的死掉。而这种学科的死掉 ,同尼采的“上帝之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上帝之死" --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 ,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反拨尼采 ,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 ,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然而 ,在福柯更为虚无化的“人也死了”中 ,海德格尔与尼采一样都面临着更进一步的反拨而难逃虚无主义命运。其实 ,虚无主义既非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所能完成的 ,亦非历史的法则和逻辑 ,它只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极至的主体性驱使下 ,因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和把握的失落 ,导致绝对确定性通过不断被剥夺的递增的匮乏之痛苦、缺席 ,而宣告不确定性的到来。然而 ,这种所谓的可怕的不确定性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病”的发作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终将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3.
米歇尔·福柯是法国继萨特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曾被称颂为“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他在《词与物》这本书中宣称“人之死”和“人本主义的终结”。其思想深受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海德格尔是福柯通往尼采的“桥梁”,而尼采的“上帝死了”,则直接导致了福柯的“人之死”的提出。他认为“人”是近期的发明,是在18世纪末期才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才诞生出来的。所以福柯所谓的“人之死”,并不是具体存在的“人”的死亡,而是指那种纯粹概念的,在人文学科中作为知识对象和知识客体的“人”的死亡。“人”的出现只是偶然,“人”的死亡才是必然。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在从结构主义思想中汲取重要养料的基础上,又远远超出了结构主义。他在新建立的“话语”理论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权力,建构了新的权力哲学,并且提出了所谓的后人道主义,从而完成了在政治哲学上的重大思想变革,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在政治哲学方面颇有见树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视角中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本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一种文化思潮,经过70、80年代关于“后现代”的大讨论,目前已对国际思想文化界几乎包括所有学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当今世界文化思潮的发展走向。以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拉康、贝尔、詹姆逊、罗蒂以及大卫·格里芬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家站在“后现代”视角中,高举反形而上学、反二无论、反中心主义、反人的主体性、反理性主义等大旗,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和控诉。消解和解构主体性是后现代思想家批判“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内容。继尼采喊…  相似文献   

6.
"人之死"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福柯的一个重要哲学发现,已成为福柯哲学的标志.但是,在福柯的语境里"人"是一个极其特定的概念."人之死"是福柯主体批判思想的重要方面,是尼采"上帝之死"的福音.人的死亡标志旧的知识型的崩溃和新的知识型的诞生.在人死后的废墟上,福柯塑造了一个新的主体,一个艺术化存在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7.
站在极端的反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福柯不仅否认阶级性,也取消了一般人性。他拒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辩证法,取消阶级论和革命论。完全排斥阶级分析视角终使福柯的“权力”思想因失去了立场而走入死胡同,最后逃入个体的美学解放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8.
“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创构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渊源,又深受西方现代思想观念的启迪。尼采回到古希腊思想的根源处反思、重构哲学,通过引入“格言”与“诗”两种表达方式,倾心“聆听”世界交响曲的“回声”,并以“语境化”的结构方式构建“格言中的体系”,消解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力量,系统重估形而上学的价值。尼采颠覆了传统哲学概念化、体系化乃至形式化的书写程式,将语言视为理性与启示之母,赋予思想更强的穿透力与生命力,使人重新成为更深、更广力量的倾听者、领受者和传达者。尼采的哲学写作是一种理智诚实的标志,予人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9.
庄泽珑 《理论界》2023,(1):68-74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让尼采给许多后世学者留下了“反历史”的刻板印象,但这个早期文本不能有效涵盖尼采对待历史的总体态度,历史感在他后续的哲学思想中承担着重要功能。无论是强调其中的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历史对尼采来说始终与多元主义相联系,它一方面表现出对任何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表现出对事物内部异质成分的洞察力。在主张多元与流变的绝对性时,尼采没有与他的语词保持距离,故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尼采历史思想的“隐喻”诠释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储诚喜 《理论界》2007,(9):177-179
福柯等将尼采称为“20世纪的尼采”。当代法国新尼采主义者严肃地对待尼采,通过诉求于尼采。从现象学突围,自觉地“接着尼采讲下去”,因而与尼采互为“面具”与“道具”。尤其福柯借助尼采“神之死”进一步阐发“人之死”,从而打开政治哲学及社会伦理思想新视界。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     
陈新 《东南学术》2005,(3):42-43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介绍与评述逐渐增多,甚至让人感觉到,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辩论成了当代中国史学变革中各种力量交锋的前沿.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就在酝酿中,到80、90年代,迎来了它的一次高潮,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起源分析也上溯到了海德格尔、尼采等人.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语言观与其反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之间存在着学理上紧密的逻辑关系。尼采反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试图通过对语言修辞特性的强调,来论证人类客观认识的不可能性。在尼采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见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洞见了一些自命为科学的学说的荒谬。但根据现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与实践,尼采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在逻辑上未必是周备的。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 ,历史主义还是科学主义 ,都是对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人为割裂”,而非马克思自身的“认识论断裂”。施密特关于“历史与结构统一”的观点澄清了阿尔都塞等结构主义者提出的“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不足之处 ,从而破除了“经济学语境”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遮蔽 ,并恢复了马克思“人道主义”与“经济学语境”相统一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与福柯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参照、互促共进的关系。两人均为新尼采哲学的旗手,很大程度上皆以德勒兹所阐发的尼采思想为共同的思想来源。但由于吸取视点的差异,即德勒兹重视“欲望”的作用,而福柯珍视“权力”的效果,致使两人晚期思想出现较大理论分殊。厘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两者的思想脉络,乃至当代法国后现代哲学的整体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是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主义”之争为线索,具体分析这位结构主义思想家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结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就反历史主义和反心理主义而言,列氏的结构人类学直接反对了萨特所代表的欧洲人道主义或者说人类中心主义话语传统,并最终将人道主义定位于神话和意识形态之上;二是由于这一反对以结构人类学的神话观为背景,列氏没有否定人道主义作为神话和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意义,其“反人道主义”实际上反对的是“人道主义的僭越”而不是人道主义本身。在文章的结尾,论者为列氏思想是否构成“新人道主义”的问题提供了两条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黄颂杰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论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主体死亡的思想 ,实际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个性的消亡 ,而是近代以来把“主体”视为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规定的存在或具有支配性、绝对性作用的存在的观念的死亡。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观念的批判 ,另一方面又是对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主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解青 《晋阳学刊》2015,(3):3-8,75
一、并没有一种“后现代主义” 解:尚杰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您的专业领域是当代法国哲学,这包括了如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学术专著都常常会提到这个词,无论是做文学、社会学研究,还是“时髦”的闲谈,大家都不假思索地使用着这个词,而不去弄清楚它的确切含义.您认为应该怎么定义“后现代主义”?哪些哲学家算是“严格的”后现代主义者?除了利奥塔,他承认他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以外,德里达、福柯都一直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福柯与理性批判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启蒙运动的最大精神力量不在于抛弃了信仰,而在于确立了一种真正基于宗教之上的绝对不变的理性的信念。福柯继承了由尼采开创和海德格尔追寻的理性批判传统,关注并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消极影响。作者通过对福柯与康德、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在理性批判问题上的共识与歧见的分析,肯定了福柯理性批判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明确拒绝“启蒙运动的敲诈”,即你要么接受合理性,要么陷于非理性的泥潭,这种非此即被的二元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思想和现实活动都包含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因素,它们各有其功能,其价值体现于二者的相互弥补。文章还评价了哈贝马斯—福柯争论的理论实质,认为福柯批判理性,并不是为了否定理性,而是要提醒人们关注理性膨胀的恶果。  相似文献   

20.
主体的真相——福柯与主体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柯不仅有主体哲学,而且始终关注主体问题。通过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和合奏这一真相来武装主体,福柯阐发了一种强调功能散布和话语转换,以反对先验统一和经验综合的实证主义主体观,旨在批判近现代意识哲学和感觉心理主义传统。严格说来,福柯既非结构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者,而是话语实证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