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腊城邦的“爱智之人”不只一类,有耽于纯粹静观探究自然的“自然学家”,有意欲改变世界移风易俗的“智术之师”,当然还有“知-无知”的苏格拉底式的“临界哲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所展现的哲人身姿让世人看到,城邦中的三种爱智生活其实是一种微妙之“二”——作为“爱智能”之结果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同一”与“爱智术”之结果的“虚无主义”并不构成真正的两极,二者恰恰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真正对其构成哲学审断的,乃是因“知-无知”而“爱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临界之思”.  相似文献   

2.
斐奇诺不光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还重视他作为"人"的有限性。作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认为这一有限性只有上帝可以补足。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终身致力于治愈人的愚昧,真诚地承认自己无知,有助于虚心接受神的指引,从而巧妙地将其与基督教教义融合,斐奇诺特别强调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实践,认同他的爱和哲学的教育。他还将苏格拉底类比于耶稣,认为他是耶稣之前的基督徒,极大地改写了苏格拉底的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苏格拉底,特别是斐奇诺笔下的苏格拉底,被当做耶稣式的哲学家,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英雄,也即最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3.
无知的本义是“知识缺乏”,是伴随着认识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在哲学的视角上,无知是一种客观的认识现象,是认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认识论所反思的认识,不仅包括“知”,而且也应包括“不知”、“无知”,进而阐明“知与不知”,“有知与无知”的关系以及不知、无知向知、有知的转化,揭示无知的认识论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引起了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他赋予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以全新的内涵,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其重要标志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仅仅延续自然向人的转变,更直接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哲学从对自然的直观和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方法转变为自觉地考察人的理性和认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精神助产术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试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向内观看,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承认自己无知”和“节制”则是这一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认识你自己”同时也是一个解蔽的过程,除祛外相的遮蔽,揭示灵魂的本真状态,从而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变革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主体缺失的时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做坏事是因为无知。他提出"无人愿作恶,为恶而不知",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疑难"。而亚里士多德则探讨人在不能自制的情况下作恶是否拥有知识,首先看似在实践性上否认了苏格拉底的看法,而实则进一步解释了苏格拉底疑难在形而上的逻辑成立,真正分析并且认同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精神,更在于赋予理性以实践(道德)意义。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自我”。苏格拉底之哲学堪称“理性主义的伦理学”,他首次将伦理学纳入哲学视野,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理性主义命题;同时为寻求真正的伦理学知识,他提出了“是什么”的科学思维范式,奠定了西方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极大的推进了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由“不知”而产生“无知感”的最简洁的关系注解。不知就是不知,可是,由于中国人大都面子观极强,明知“不知”,也不会公开承认。蒙田先生在谈到“无知”时说“:在有学问之前,有一种大字不识的无知;在有学问之后,还会有一种满腹经纶的无知;学问造成和产生的无知,它由学问产生,就像前一种无知由学问消除一样。”其意思是说,人无论学问多深,也有不知的一面。而一个人若是缺乏无知感,便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谓“无知感”,即人们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后,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感到自己在许多方面仍…  相似文献   

9.
赫尔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批判中。赫尔德和康德都批判启蒙哲学推崇的纯粹理性,但与康德肯定纯粹理性并为其运用划定边界不同,赫尔德从根本上否认理性的纯粹性,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人类心灵整体运作的有机性,因而是人类心灵中各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能,最终体现为人类语言。语言是人类心灵在具体历史经验中生成的证明,在本质上揭示出“存在”与人的感性关联。以语言为切入点,赫尔德分析了人与“存在”的关系,认为语言是“存在”对人的感性给予,是人和“存在”关联的体现和表达。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赫尔德在批判康德先验哲学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和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一 苏格拉底的哲学,可以说是地道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哲学”。他把研究道德看作哲学的主要任务。他的伦理哲学的一个主要命题就是“美德即知识”。他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在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知识”也就是说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联结定言命令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与谓词“其准则总是能把自身视作普遍法则而包括在自身之内的意志”的第三者就是纯粹意志的理念.在实践视角下的自由是理性存在者根据自由理念及与之一致的道德法则理念而行动的能力.人的理知世界的成员身份与纯粹意志使人意识到理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崇高性,纯粹实践理性(亦即自律的能力)就是具有最高的尊严和价值的自在目的,因此,有自由的有限存在者应当遵循定言命令.自由和道德法则理念都指向超验的本体世界,唯有在实践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实在性.康德开辟了独断论形而上学与主观主义怀疑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先验观念论的道路,确立了批判的、建构性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自我人生真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理性理解。被人们称为一种终极关怀。它在不同国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西方的人文精神探索是从苏格拉底一声高呼“认识你自己”开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极致,由于新兴资产阶级不断高涨的利益需求的内在驱动,为本是一次纯粹复兴古典文化的学术运动注入了特殊的血液。但新兴资产阶级的种种特质,又使得西方的人文精神将“人”与“文”不无割裂的倾向,更偏重“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对“人”的定义、把握在一定意义上只是“自然人”,而非“道德人”,更非“社会人”。而中国的人文精…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的本体思想从自然哲学当中脱离出来,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人类无法通过求助于外而真正认识世界的本体,同时还由于在他看来,“心灵”作为世界的本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外在事物,而是人们的精神,并且这精神具有规整万物的作用。苏格拉底本体思想的变革,最重要的在于他提出了“善”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在“善”的概念中引入了“自我”的概念,如果说“善”的概念并没有将苏格拉底的本体思想同自然哲学家的本体思想区别开来,那么“自我”的概念则佐证了“善”的本性是“心灵”中的绝对理性,是存在于人类精神之中的世界的本体。苏格拉底不仅仅将伦理学引入了本体论,同时也将认识论与其紧密结合。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格拉底的思想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的本体思想从求诸于“外在世界”到求诸于“人的心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认识 (知 )、情感、意志”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三个侧面 ,它为人们提供观察、了解、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 (知 )过程 ,帮助我们确立情和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必须经常考虑“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活动 ,要看到认识 (知 )对情感、意志的决定作用。在工作中加强理性与逻辑力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情感问题在伦理史上一向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许多伦理思想家都曾孜孜不倦地探讨过情感问题。在西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最先揭示了人的认识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他们用理性、意志和情感构建了他们的灵魂说。中世纪时期情感虽然被淹没在理性的汪洋中,然而神学家们还是从负向角度研究了情感问题。休谟和亚当·斯密则开创了情感问题研究的新阶段,他们把情感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和黑格尔虽然醉心于“纯粹理性”和“绝对观念”,然而他们对情感问题也不敢置之不理。当历史的车轮转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辩证术具有辩驳、探求真理和劝谕的作用,展现了智慧与无知、技艺、爱欲之间的辩证关系。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涉及对整全和最重要事务的无知,可激励人追求最高的知识和智慧。辩证术通过揭示人自以为知道的事情上的无知,使人陷入困惑而反思自身认识的限度。柏拉图对知识和技艺本质的辩证思考,可避免将智慧扭曲为诡辩术。智慧并非确定性的技艺,但对政治和立法这类最高技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爱智慧的哲学作为整体的构建是其他技艺走向完善的依据。苏格拉底的爱欲术有如无知之知,主要用于自我认识,以看清人自身爱欲的本质。爱欲术不是促使哲学向技术转化,而是借助辩证术砥砺灵魂向秩序的根基和智慧敞开。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上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人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作恶出于自己无法控制的无知,无人自愿作恶,所以明知故犯的情况不存在;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完善了他的思想,如他把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部分引入道德,对有知识的状态进行区分等。这些思想为亚里士多德解决明知故犯问题做了铺垫;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明知故犯的人,恶是出于意愿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思想的规定孙周兴一“思想”这回事情令人迷惑,一如“人”本身。先哲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为最高思想境界,亦显示出“思想”这回事的繁难。虽说人是思想的动物,但何为“思想”,“思想”何为,向来是聚讼纷纭的题目。人之为人,难就难在此题上。也正因...  相似文献   

19.
题 一 阅读下列资料,根据要求做。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让多年的得力助手给他找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然而半年 过去了,居然没有找到。他的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苏格拉底的病床边沉重地说:“我 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本来最优秀的 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 的,差别就在于你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 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请以“相信自己”为话题,写…  相似文献   

20.
“诸条件的总体”和“无条件者”是理念基于纯粹理性的逻辑运用和实在运用的区分而呈现的不同意涵,前者是纯粹理性始于知性知识进行推论的必然结果,后者是纯粹理性自我设定的综合的最高原则。这两层意涵意味着纯粹理性跨越并连接了经验领域与理智领域。“诸条件的总体”在经验领域内既是理性构建知识总体的引导性原则,也是理解“先验幻相”何以产生的关键。“无条件者”,既是“诸条件的总体”何以成为引导性原则的绝对根基,同时也为第二批判中论证自由之实在性提供先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