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书法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中,私学教育非常昌盛.表现为:私学中的童蒙教育、经学和文学教育、妇女教育都普遍注重书法内容.与前代相比,唐代书法私学教育,不仅教材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注重书写的法度教育.所有这些,构成了整个唐代书法繁荣昌盛的重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贺文荣 《唐都学刊》2008,24(4):18-22
承六朝书学教育的发展,隋代于中央官学中设立了"书学",这个信号表明书法专科教育已正式进入了封建教育体系,获得较为稳定的合法身分.唐宋时期的"书学"教育可视为中国古代书学专科教育的完善和成熟.唐宋"书学"屡设屡废,兴废无常,但一般废除的时间都不长,"书学"基本保持了它的连续性.这表明书学已成为当时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屡遭废罢的坎坷命运似乎又表明其地位并不高,受重视的程度也并不够高.宋代书学是唐代书学的自然沿承,同时在一些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变了唐代书学,这些改变有其积极意义.最重要的改变是唐代书学是立足于实用书写教育,而宋代的书学增加了其书法艺术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常春 《唐都学刊》2010,26(3):30-33
唐代、宋代的书法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书法观念的典型代表,二者之间又有颇为明显的异同之处。正如常人所说的"唐书法"就是说唐代书法对于字体规范、风格法度有着严密的内在要求,其实由于科举进仕的需要以及宋人文化素养的普通提升,宋代文人对"法"也有着自觉地遵循。同时,在宋代还大量出现了"游与艺"、"以书为乐"等更为轻松的书法观念。  相似文献   

4.
梁子 《唐都学刊》2004,20(2):44-44
刘向阳同志的新作《唐代帝王陵墓》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了 ,关心他的人与他同感欣慰。偶然因素使我成了该书出版后的第一个读者。研读之余 ,感触颇多。该书在结构布局上极为严谨。唐十八陵作为陕西境内唐代帝王陵的通称 ,为大家所熟知 ,这也是该书研讨的主要内容 ,故列 18章予以专  相似文献   

5.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书法家、教育家,在国学、书学、戏曲、教育学等多领域成就斐然。他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书法学科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正统书法教育的人才。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工作中,他坚持推行"书法文化"的教育和研究理念,坚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研习书法"。欧阳先生在学术上造诣精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对社会、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德行上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后学仰止。  相似文献   

6.
唐代存在两种教育目标完全不同的教育,一类是文人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者具备入仕的基本德行与主要才能;另一类是庶民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者具备做人的基本道德与生活的基本知识。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童蒙读物考察唐代庶民教育,其内容具有通俗性、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从敦煌遗书中的学郎诗与唐代文人儿童诗的对比可看出唐代的庶民教育对庶民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这也是唐诗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帝王观的发展史上,<册府元龟·帝王部>的帝王观是个重要标志.它的内容取材于正史、实录,其编目条理明晰、分类明确,"帝王部"的总序与各类小序言简意赅地归纳了对帝王的建议与要求,体现了宋初士大夫帝王观的主要特点.<册府元龟·帝王部>以古代帝王的行事原则作为当朝统治者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册府元龟·帝王部>可以看做帝王的治国指针.  相似文献   

8.
陈金生  费翔 《社科纵横》2009,24(4):147-149
唐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以其子弟入朝宿卫的制度。唐代质子宿卫制度包括身份查验、宿卫授官、轮流替换、抚养教育等重要内容。唐把质子统一纳入到宿卫系统之中,这使质子在唐的职责更加明确,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宿卫授官制度的确立是唐代质子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从大学生书写危机来思考师范、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爱平 《社科纵横》2009,24(2):162-163,166
艺术书法是规范书法的延伸。如果说少数的艺术书法足果实,那规范字就是树木,没有树木的壮大,就没有果实的丰硕。搞好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无疑就是营造了一片片艺术书法的森林。所以中国书法的发展,就必须从基础抓起。尽早确立书法教育的学科位置,构建科学、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唐人小说以相当的篇幅塑造了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其中隋炀帝、唐太宗和唐玄宗三者最为典型,各有其代表性.隋炀帝是纵欲亡国之君,唐太宗为英明创业之主,唐玄宗则前后期各居其半.三人的共性特征是皆绝顶聪明,其成为明君与昏君的关键就在于;在理智和欲望的冲突、碰撞中,何者取得主导地位.唐代士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传神的细节等小说艺术强化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典型.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欧阳中石老师一生爱好广泛,博学多才,颇具传奇色彩。他著书达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多个学科,京剧为奚派嫡传,书法更是各体兼综、自成一家。因此,他曾戏称自己是"少无大志,见异思迁,无家可归",自谦的说自己"什么家也不是,只是个无家可归的教书匠"。在中国书法艺术教育之路上,欧阳老师功不可没。长久以来,书法没有被列入艺术门类而只是被当成二级学科。自1981年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起,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立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体系。1985年,先生参与创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1995年设立了书法博士点,1998年设立了博士后流动  相似文献   

12.
帝王教育不是一般的普通教育,但它也有阶段性和层次;了解其不同阶段与层次高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客观上把握一个朝代治乱兴衰及得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邓洪香 《生存》2020,(10):0059-0060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书法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品质,而且可以使小学生在写作中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并不断丰富其个人素养。本文从小学教育者的角度,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书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唐代数学专业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唐代算学中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十分完备的标准的数学专门化教育,并分析其后期衰落之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豪迈 《唐都学刊》2002,18(4):15-18
唐代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文处理制度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公文处理工作网络 ,并通过法令的形式保证了其贯彻执行 ,这对唐代政治的清明、高效以及政令的畅通 ,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唐代能够形成我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几个所谓“治世” ,完善的公文处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唐代尚未形成对于妇女的公共教育形式,妇女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使其知晓"为妇之道".教育内容以道德礼法为首,还包括女红家务、典籍文化、音律丝竹等,上层社会妇女普遍读书习文,音乐艺术修养也受到重视.此外,朝廷、官府还时常以树立、表彰道德楷模对妇女进行道德教化.妇女道德观仍以传统纲常礼教为基本准则,尤以贞、孝为要,但也具有一定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赵雨乐 《唐都学刊》2001,17(1):27-33
唐代自进入中后期,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日形重要.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又参决军政机密事务,分担了宰相部分职权.宦官北衙的势力兴起,虽操纵君主废立命运,然而草制宣诏的合法化过程,同时亦强化翰林机构的议事渠道,形成一股新兴的抗衡力量.北衙宦官对翰林采取强烈制控,由委任翰林亲信,到设立宦官专职的翰林学士院使,均旨在纳入内廷诸司的监控范围.文章在前人研究翰林学士院职掌的基础上,对唐中后期翰林于南北司的权力格局之中,如何层累衍生学士、承旨和使职名目,稍作补充.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学宫廷叙事作品中,凌力的<少年天子>、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作品都有相当的笔墨塑造帝王师形象.<少年天子>中,帝王师汤若望教给皇上"科学、平等、博爱"等思想虽新鲜美好,却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最终导致顺治在政治和爱情上双双幻灭.而作为中国传统士子,<康熙大帝>中的伍次有、<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教给皇帝的不是平等而是专制,不是博爱而是杀戮,不是科学真理而是阴谋权术,结果两位皇帝双双大获全胜,成为一代英主.不同的帝王师给了帝王不同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创作者对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的差异,显示出作品思想价值的高下.  相似文献   

19.
李娜 《唐都学刊》2007,23(1):30-33
根据现存史料与文献,对唐代选取驸马的标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唐代即使贵为天女、公主的婚姻仍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对驸马选择标准的变化,事实上也随着帝王政治需要的变化、帝王兴趣爱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存在一个围绕着政治因素变化的曲线:初唐之时为政治联姻,政治标准为首要标准;身处盛世、政局已稳之时仍为政治联盟,但政治性相对能弱些;末世之时这一政治性特点又随之增强。只是处在盛世之时,公主会幸运些,除政治、姻亲血缘标准外,还会以亲族、才学、品德等作为一定标准。  相似文献   

20.
孙喆 《唐都学刊》2010,26(5):84-87
在传统社会中,"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一种方式,常被封建帝王奉为治国的圭臬。但在现实生活中,封建帝王并非按其行事,而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其统治。实践证明,凡当帝王因地制宜实施统治时,便会国泰民安、国祚长久;反之,则会社会混乱、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