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民族研究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本文主要从费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工作梳理他的民族研究脉络。费先生在清华开始学习人类学专业,随后开展广西大瑶山调查,1938年留学归国后在云南继续开展农村调查,介入"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建国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民族识别"工作,改革开放后遍访少数民族地区,思考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并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国民族史和今后的民族关系发展提出了一个宏观理论框架,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认可。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探索和心路演进,为我们今后的民族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建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年代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调查,最后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这样一个民族格局构成了现今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所有制度、政策设计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建国后60年中国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实践,反思在民族工作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并开展对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讨论这一格局对今天中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研究者面对的几大难题,简略分析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情况。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解放,学术理论上也开阔了视野,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理应成为今后中国族群问题一个重要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3.
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深厚的民族学素养使得王希恩在民族基本理论和现实民族问题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对民族过程理论进行了中国化改造,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并对一系列民族基本理论问题发表创见;以"族性"的视角分析了民族的发展,首创性提出"族性张扬"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当今世界民族过程总体特征的描述;从民族问题的概念入手,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轨迹、内容与形式和发展趋势等提出独到的见解;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参与现实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建议应对,在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起到了应有的学术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与中国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参会者多是来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研讨会旨在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结合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空环境深刻探究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规律及其应对方略。研讨会主要围绕社会转型与民族理论、民族治理理念、理论及民族治理实践、场域、制度自信与区位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彭英明 《民族论坛》2015,(2):108-11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党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必要的,不能否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写入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不容质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能与出现个别少数民族分裂"精英"相混淆。民族工作会议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学术研究的正确指南。要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统一认识,创新思维,做到理论为现实服务,理论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6.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7,8(2):62-70,116-118
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两年以前,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在设立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之初,就积极联合国内外相关学术力量,高度重视海外苗瑶学术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将它作为研究院的基础建设,作为中长期核心研究方向,试图从苗族和瑶族这两个国际性的山地民族入手,在民族学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为进一步推动世界苗瑶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梳理、评述和批判工作,加深国内学界对海外苗瑶民族现状和海外苗学瑶学研究的了解,研究院与国内民族学学术期刊合作开办"海外苗瑶研究"、"海外苗族文献研究"和"山地民族与文化"、"世界山地文明比较"等栏目。这些举措对于我们在全球学术对话的背景下夯实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推动中国民族学研究与世界学术主流相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直接过渡"政策曾是解决特殊地区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典范,但因为没能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缺乏对"直过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跟踪总结,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直过民族"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直过民族"与"直过区"的特殊情况,其次对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在边疆公共事务治理的视野下提出了"精细化治理模式",该模式是"直接过渡"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国家"分类指导、政策帮扶"的延续与集成。  相似文献   

9.
"纲举目张",这是大家都很熟习的一句成语."纲"是鱼网的大绳.意思是说,拉住鱼网的大绳,鱼网就可以张开.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比喻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善于抓住关鍵,因为抓住关鍵,就可以把有关的工作带动起来.比如说,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工作中,抓住粮食这条"纲",就能带动林、牧、副、渔等事业的发展.农业工作是这样,民族工作也是这样.那么,民族工作的"纲"是什么呢?我认为,"阶级斗争"就是民族工作的"纲".我们常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是因为民族问题是从阶级的存在而来的.在阶级  相似文献   

10.
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与《民族论坛》杂志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于10月26-27日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南岭民族走廊的学术概念、未来走向"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南岭民族走廊的范围与研究现状、族群历史与文化、开发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在相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1.
族群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研究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妨碍了学术研究的"求真",也妨害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善治".本文对族群理论的缺失以及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虽然记忆甚少,但仍有回顾的价值,更有述评的必要。本文从广西民族关系整体评估研究、广西古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近现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述评了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现状,认为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重大,但纵观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总体印象是作者队伍弱,学术成果少,学术水平低,与"国家样本"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因此,必须大大加强对广西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价值、有份量、有水平的学术成果,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广西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李剑 《民族学刊》2013,4(1):75-78,119-120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谐的法治保障研究》一书从多重视角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找准了完善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突破口——制度根源,对制定和完善国家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制提出了的积极有效的建议。研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不失为近年来民族政策和法制研究的杰作。其立论始于实证分析,结论归于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以及少数民族人权的法律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研究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设计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研究方案,包括问题的提出、基本概念界定、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依据、分析框架等,这为如何衡量和实现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中的统筹兼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统筹兼顾在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论述,认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首先要有大局意识,学会抓主要矛盾,又要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和关系,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有前瞻意识。文章提出,在当前民族宗教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情况下,应善于应对涉及民族因素的特殊事件,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在对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基本状况的认识问题上,我们应反对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也应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6.
族群冲突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议题,而政治心理学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进路。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既可能是族群冲突的诱因,也可能是族群冲突进程中的参与者。对于这一心理基础和心理进程,学界形成了资源竞争论、社会学习理论、权威人格理论等解释路径,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羡恨交织等学术概念拓展了研究手段。然而各种单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复杂多变的族群冲突及其进程,因为复杂的社会事实超越了单一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这迫使我们采用综合理论来解释复杂事实。但问题在于,不同学者对于不同层面因素的作用给与了不同的权重,对同一案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大小甚至也争论不休,这将使得综合理论框架面临内在矛盾。因此,对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中的心理基础,尚需要更为精确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综述和讨论:关于小民族的生存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人类社会、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小民族的生存及未来前景问题,他们因传统文化特点、因外部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带有小民族特有特点的现实生存难题,早已引起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高度重视,我国近些年对国内小民族的研究也渐成气象。那么,国内就小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实证研究状况如何?近数十年来,整个学界围绕小民族生存和未来前景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关注了哪些层面?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从问题意识出发,并结合自己有限的田野工作经验,本文尝试进行初步的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徐新建 《民族学刊》2011,2(3):19-24,91
中国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是值得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以李绍明先生为个案,梳理和辨析了此学派对于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在社会实践和学术史的意义。结合李绍明先生及其相关时代、地域的具体境况,笔者就学派问题做了初步比较,提出的观点是:从"华西学派"到"苏维埃学派"再到"中国学派",李绍明先生的个人经历体现了民族学、人类学在现代中国走过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9.
蓝武 《广西民族研究》2006,2(2):143-148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所施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它渊源于唐、宋时代,确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对广西地方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广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研究中缺失和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The Journal to Marxism 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guide, a blend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racking academic frontier, the ethnology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rominent southwestern ethnic studies characteristics,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science, enhance national unity,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ethnic regions and realize the servi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concerned about the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advocated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encourage the study of realistic problems, especially welcome academic theoretical articles and large fieldwork report about multiculturalism, indigenous peoples, ethnic groups, folklore, gender, cultural heritage and other topics related to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all kinds of stage of project funds of the state and provinces or departments. Authors, who wish to submit articles for consideration to b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Ethnology, should submit the article in APA format to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by e-mail: cn511731@vip.sina.com. We use a double blind anonymous referee system. In addition,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experts from the discipline will be invited to review all English information in the jour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