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阿Q正传》的典型化方法顾德梅,朱耀国《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沉默的国民”作长期探究的艺术结晶,也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阿Q正传》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人物的形象,特别是阿Q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最杰出的典型形象之...  相似文献   

2.
近代美学的悲剧、喜剧和悲喜剧范畴均不能全面概括《阿Q正传》美学形态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概括地分析、比较《阿Q正传》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美学上的异同,指出《阿Q正传》所表现的美,既不完全属于近代美学范畴,也不完全属于现代美学范畴,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剧作家宫本研创作的《阿Q外传》,在大量借鉴《阿Q正传》与鲁迅其它作品的基础上,重新选定《阿Q正传》的结构中心,由此引起了作品结构的重大变化:(1)封套的改变(由阿Q生命的封套转为鲁迅自叙的封套)。(2)表现空间的拓展(由外部空间的狭小与内部空间的纵向开阔相结合的特征,改变成外中空间的开阔与空间的横向开阔相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刘玉凯如果在未庄作一次民意测验,最不讨大家喜欢的人肯定不是赵太爷、假洋鬼子、小D,更不会是吴妈、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而是阿Q。自从赵太爷骂阿Q:“阿Q,你这浑小子!”之后,未庄人骂阿Q,我们便也跟着骂。说来阿Q也太不招人喜欢。一...  相似文献   

5.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摭谈《阿Q正传》的长文短教苏家进(广东徐闻中学徐闻524100)《阿Q正传》(节选)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共有十七页之多。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来一个“任凭弱水三...  相似文献   

6.
周志雄在《鄂州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1期撰文《九十年代〈阿Q正传〉研究述评》 ,对 90年代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 30多篇论文以及几本有影响的《阿Q正传》的研究专著 ,分“阿Q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胜利法的成因及其普遍性”、“文化视野下的《阿Q正传》”等四部分作了整体性的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 ,90年代《阿Q正传》的研究受一种文化诗学的影响 ,研究者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寻阿Q精神的源头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现象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来界定阿Q精神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弱点 ,对未庄文化与中国…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8.
戈宝权同志在评论《阿Q正传》时指出,“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那么,《阿Q正传》的讽刺特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用精炼、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勾画出下层人民灵魂的真实,是《阿Q正传》在讽刺对象上的特色。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虽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鸿篇巨制,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宰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9.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10.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11.
荒谬逻辑是《阿Q正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荒谬逻辑的解读 ,分析了这些荒谬逻辑的由来和用意以及作者的创作动因。在《阿Q正传》中 ,荒谬体现着真实 ,荒谬中包含着机智和幽默 ,荒谬中透视出深刻和沉重  相似文献   

12.
阿Q形象的多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正传》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以高度概括的人物典型 ,广阔而形象的生活画面 ,严峻而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赢得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并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192 1年 ,出于对旧民主主义政治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关注 ,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最初发表在 192 1年 12月 4日至 192 2年 2月 12日的《晨报副刊》上 ,每星期或两星期刊登一次 ,署名巴人 ,后编入小说集《呐喊》。作品中“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一 阿Q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一位最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巨人,又是一位最善于汲取外国文学艺术营养的伟大先哲。周作人曾指出:“《阿Q正传》的笔法的来源,据我所知道的是从外国短篇小说而来的,其中以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最为重要。”(周作人《阿Q正传》)本文拟对鲁迅的《阿Q正传》与显克微支的《胜利者巴尔代克》的渊源关系进行一些探求。 1 《阿Q正传》取材于清朝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生活。作品中的未庄,概括了当时中国农村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破败的自然经济,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鲁迅在未庄构筑的是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   

18.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19.
阿 Q 对于《阿 Q 正传》,既为主角,其地位自然也就显赫。因此,也就难怪鲁迅研究者们在谈到《阿 Q 正传》的人物时总把眼光移向阿 Q——独幸其一人。至于小 D 这等小人物自然就被置之九霄云外,无人问津了。即使偶尔有人提及,也不过是以“阿 Q 第二一言即蔽之。笔者以为这是学者们的一点疏忽,很想为小 D 这个人物多说两句公道话,也算作是做点小小的“拾遗”——一个不自量力的尝试吧。(读过《阿 Q 正传》的同志总不至于对小 D 毫无记忆吧,尤其是那场别具风味的龙虎斗”一定会在您记忆的汪洋里留下一轮心酸的涟漪。然而,这还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20.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