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 二、“妖”字结桷“所”字常常附着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所”字具有代词性,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它仍然是虚词。它可以称代受动词支配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称代与动词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条件等。1、“所”动(宾)式  相似文献   

2.
华宏仪同志在他的《论“的”字结构》中说:“名词可以作定语或状语;‘的’字结构则不可以,若说可以,那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就必须出现。这样,‘的’字结构也就变成了偏正词组,而不成其为‘的’字结构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的”字结构作定语融解成定语加中心词变为偏正词组的情况是有的,但这非全部。另一种情况是:“的”字结构作定语时,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已经出现,这时“的”字结构与它后面的中心词构成偏正词组,而不是“的”字结构变成了偏正词组。并且,即使把作定语的“的”字结构的“的”后面省略了的中心词补出来,使之成为定语+结构助词“的”+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也还是整个地作它后面已经出现的中心词的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3.
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用“把”字构成的结构,一般语法书都认为是一种偏正结构,说“把”字是一个介词,它的语法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把”和前置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充当后边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状语,这后边的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够管到这个前置的宾语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了客观语言实际,是需要我们根据语言事实来作出判断的。确实有不少“把”字句,“把”字后边的名词性词语是和它后边的动词之间有动宾关系的。例如: 1.雷虎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幸亏来人一伸手把他扶住。 2.下午,护士把他带进了手术室。 3.回到家,奶奶已经把饺子煮熟了。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法、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从不同角度对“动词词组”的不连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内,重新界定了“动词词组”这一概念,并区分了传统语法和悉尼语法对此概念的描述和解释。本文认为“动词词组”由主要动词和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构成,后者又可以由副词、介词或副词+介词填充;“动词词组”不连续和其他词组中的不连续现象类似,可以在树形图中直接体现;而在系统功能语法范围内,这种不连续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语义重心的后置、信息单位的分布和语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有”字连动式,具有独特的性质,很有研究的必要。这里有三个包含“有”字的句子“他有权提出申诉”;“大家有事做”;“我有工作到宁波去”。本文认为,前两类都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不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都是“有”字形式,为什么说前两类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呢?或者说,“有”字连动词组的秘密在哪里呢?它们的秘密就在“有”字的宾语上。  相似文献   

7.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10.
给词组①分类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看这个词组是怎样由词组成的,如把词组分成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等,这叫按结构分类.另一个是看这个词组在句子里(或者在更大的词组里)担任什么角色,如把词组分成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等等,这叫按功能分类.近年来.不少语法著作都提及词组的功能类别,但都没有详细地加以论述.根据功能,词组可以分几类?各类有哪些相互区别的功能特点?这些问题还待深入研讨.我们赞同吕叔湘先生的愈见,把词组的功能类分成三种:(1)名词性词组;(2)动词性词组,(3)其他性质的词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2.
文言虚词“而”或者“以”可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助动词本是动词的一个分类,本文把助动词以外的动词称作一般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在文言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据笔者所知,除了《文言虚词浅释》以外,其他文言语法论著或虚词工具书都没有论及。由于体例的限制,《浅释》仅仅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而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见该书43页)。本文拟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而”或者“以”的这一语法功能。“而”字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几乎不存在了,只有偶尔可以看到“不得而知”这个词组。这个词组不能这样解释:“没有得到某种情况然而却事先知道了。”因为,第一,“得”字在这里不是一  相似文献   

13.
德宏傣语(下简称傣语)中的助词“了”常用的有hau~4和he~1两个,它们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hau~4“了”所表示的意义是完成,情况有了变化或将出现变化,可以用在句末。“he~1“了”在连谓句、非独立句里只能出现在前一动词后,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在“把字句”和“祈使句”里he~1“了”可以用在句末。hau~4、he~1的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与“了”的词组结构模式和结合的动词有密切的联系,这是由动词的性质决定的。本文试就hau~4“了”和he~1“了”的词组的结构模式及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和用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之字结构     
0“之字结构”的提出 本文主张把主谓之间加“之”的说法,称为“之字结构”。通常所说的主谓之间加“之”取消主谓短语或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化的名词性词组,可以充当名词(或名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使本来独立表意的主谓短语或句子,成为一种具有依附性的词组或具有半独立性的分句。对这种形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或曰主谓之间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或曰“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变成名词性词组。拙意以为失之过繁,且不规  相似文献   

15.
“之”字是古汉语中词性和用法都较为复杂的一个词,《马氏文通》站在语法学的高度,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其语法特点:用于名词性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形容词、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代词、形容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名词、动词组成的偏正词组或主谓词组之间。此外,马氏还对“之”字的固定用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其搭配功能。尽管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马氏有时欠妥当,但也有许多超越前人的精到见解,对后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17.
兼属动词和名词的兼类词单独充当下列几类动词的宾语时,应当看作动词(但有人认为是名词)。充当这几类动词宾语的兼类词,在它们的前边和后边,根据需要,有的可以加上状语,有的可以加上定语,有的可以补上宾语,有的可以补上补语。加上状语的,是动词作宾语;加上定语的,是名词作宾语。也可以把整个词组当作宾语,动词性词组和名词性词组。例如: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1.1 朱德熙先生《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①,提出关于动词“向”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由动词性成分组成的“的”字结构以及由此类“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进行了新的分析。朱先生关于动词“向”的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所谓“向”,就是指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发生的联系。根据“向”的数目的多少,动词可以分成单向动词、双向动词和三向动词三类。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汉语中,己称代词“自”字比较常用。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己称代词“自”主要表现为两种语法功能:一是在句子或词组中作主语;一是作宾语。当它作宾语时,往往置于动词前。一般的语法书对代词“白”的宾语前置现象很少论及,本文拟据先秦“自”字的有关材料,就这个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