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基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家庭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两类模型,比较分析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剥夺因素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抑制作用,社会救助则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社会救助的社会公平感促进效应更为稳健。其具体表现为:较之城市社区困难居民,城郊、乡镇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低,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更低,相应地,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高,城郊、乡镇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次之,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低;较之未获得社会救助的城乡困难居民,获得过社会救助的困难居民更有可能发生社会公平感,且社会公平感水平更高。正所谓,不患贫而患无助。缩小层际差距、促进阶层融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提升社会公平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民俗节事旅游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地社区居民具有民俗节庆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在平衡节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从游客参与、开发和保护模式等方面对民俗节事旅游做了大量探讨,但融合社区参与和价值共创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在充分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价值共创视角探究社区支持民俗节事服务生态系统的模型及建设途径,以期实现民俗节事经济价值、体验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我国城市居民的相对剥夺感相当强烈 ,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 ,但人们普遍感到自己的相对社会地位和相对经济收入下降了。这种相对剥夺感的强烈程度与被访者的个人生活状况和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有关。社会利益的调整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相对剥夺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是影响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11年西安世园会这一重大事件为对象,通过实际访谈、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从居民视角对其旅游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居民对世园会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应以正面感知为主,负面感知较弱。(2)居民对相对微观、涉及自身利益的一些选项支持率不高,这源于其参与机会和程度的不均等。(3)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是影响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重大节事旅游应设立必要的反馈机制,针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消极感知向积极方向转化;重大节事活动更应重视其民生效应,要充分注意居民的感知差异,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健全社区参与机制,从而推动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开发改变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计与生活方式,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能有效提升旅游地社区的生活质量,旅游引发的城乡互动促使旅游地居民在城乡差异对比中反思自身的乡村身份。鉴于乡村身份认同对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旅游开发提升泸沽湖景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研究背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观察方法收集数据,同时运用扎理论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泸沽湖旅游开发影响乡村身份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旅游引发的物质改变是影响泸沽湖景区乡村认同变迁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伴随当地乡村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主客互动的增强,泸沽湖景区居民的乡村认知观、乡村身份自信和乡村社区认同感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论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生成和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地软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是居民的文化心理,尤其是该地作为旅游地后促使居民生成的那种特有的文化心理。剖析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对发展旅游事业,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意义。影响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生成及其差异性的几个基本因素,揭示了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的初期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若干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还对一些不同类型的著名旅游地之居民文化心理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尤其应对初期旅游地多变型的居民文化心理予以主动的导引,张扬和培育其积极性成分,改造或抑制其不利于旅游事业发展的消极性东西。  相似文献   

7.
在旅游地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程度及在地位问题,是"社区参与"问题所关注的核心。旅游地居民因其所处地理位置、政府政策以及外来资本介入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旅游的方式及经济社会地位差异扩大,对旅游地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析了旅游地社会损失概念的体系,提出了“社会稳定指标”与“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两大子体系和13个具体指标,特别是旅游对社会的影响因子和旅游地居民承受力的影响因子2个指标。尝试性地提出了主要影响因子的遘选方法以及对旅游地社会承载力的测算方法,通过回归分析来建立旅游地的社会承载力模型与可行性检验的分析,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运用社会损失概念计算其社会承载力并画出了旅游人数与旅游地社会损失的模型图。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正进入休闲旅游时代,人们的出游意识、出游方式和出游目的地的选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城旅游以其出游路程短、所需时间少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得以迅速发展。在环城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社区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各利益主体的实力之差以及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等原因,二者一直处于“非均衡”的发展状态。在当前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社区进一步赋权,提高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明确当地社区的主体地位,使环城旅游与当地社区在制衡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海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古火山海岛,在海岛旅游发展的驱使下,逐渐成为北海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随着涠洲岛旅游的纵深发展,旅游对岛屿上社区居民的获得感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如何理解和提升海岛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获得感,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以北海涠洲岛居民为分析对象,基于扎根理论,对其旅游获得感进行建构,提出了居民的获得感主要由经济获得感、社会获得感、文化获得感及环境获得感四个维度构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海岛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获得感的有效措施,促进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黄兴镇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营态势良好,但在旅游产业链构建中还存在下列问题:旅游产业链化意识不强,整体竞争优势薄弱;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缺乏营销意识,旅游宣传不得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专业知识缺乏等。构建盐城旅游产业链的渠道是: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关注旅游地居民利益,鼓励居民积极创业。  相似文献   

13.
化解旅游“承接转”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从源头上杜绝承揽环节的不正当竞争,推行无障碍旅游,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协调各方利益,在保障导游利益的同时,禁止私拿回扣,慎重推出“公对公”佣金制,大胆取消定点返佣购物点,让游客享有旅游地居民一样的购物权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从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视角,以安徽黟县N村外包制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机制进行探析,认为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政府权力寻租、社区居民参与缺失等是“公地悲剧”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建立多元治理模式、重视社区参与等调控路径,以破解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15.
泛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得本地居民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本地居民作为旅游地营销主体的认同,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新环境下本地居民在旅游地中的作用以及对旅游地营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发挥旅游地居民营销作用这一问题,认为提高居民地方依恋、争取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以及将居民作为旅游地营销的对象是发挥居民旅游营销作用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年轻人增强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和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边缘化处境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职业教育一直被学生和公众认为是次等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让学生及其家庭萌生了“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为我们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构建职业教育良好的社会运行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旅游开发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借助博弈论的相关内容,构建社区居民与开发商利益分配博弈树模型,寻找两者之间的利益最优解,解除不可信威胁对于弱势利益主体的威胁,并从政府和社区居民两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性措施,从而保证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社区参与乡村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相关概念内涵及研究进展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贫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主要障碍,提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一些思路,即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调控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框架确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相关旅游知识及进行相关能力培训,提高非政府组织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9.
征地拆迁所涉利益巨大,农民从个体理性出发,想通过做钉子户获得更多利益。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制造的政策性空间、寻租性空间以及操作性空间,为农民从想做“钉子户”到成为“钉子户”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为了更好完成拆迁的一些策略反而增加了拆迁户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拆迁户争当钉子户的行为。农民的公平观更多是基于村庄横向比较的相对剥夺感,这对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重视农民的相对剥夺感和公平观,并由此制定拆迁补偿政策、从国家治理层面压缩钉子户产生的空间是治理农村征地拆迁钉子户的有效途径,这从国家反腐向基层深入后征地拆迁中钉子户得到了有效抑制的现实结果得到了验证。同时,村委是把“双刃剑”,需要谨慎把控村委在征地拆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的承受力、预警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贫富差距日见悬殊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居民相对剥夺感、分配不公感和期望失落感的增强,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为了观察贫富差距的社会风险状况,以期在风险出现之前就预先发出警报,应设置“贫富差距的社会风险早期警报系统”。该警报系统可包括四个指数体系:受损害指数体系,官员形象指数体系,收入差距指数体系,行为失范指数体系。化解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的对策有如下五种:利益调节法、利益再分法、利益倾斜法、利益让度法、利益配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