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桃源母题的异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源”母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同题共作”的典型之一。唐宋元六家桃源诗作通过各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所呈现的“理想国”形态 ,昭示了这种同一母题的异代阐释代表了异代诗人不同的社会理想 ,同时也折射出异朝社会背景、个人体悟、艺术个性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小妮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她的写作越来越凸现出其个性化的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坛上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王小妮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的深入解读,试图探寻构成王小妮诗中不可言说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 ,乔叟的《托与克》堪称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典型的明示—推理交际。明示就是乔叟在诗歌中明确给出的信息 ,即诗歌的言。借助于诗歌的言 ,读者可以推理而解读出诗歌的不言 ,即诗人的交际意图。虽然乔叟的这部长诗的明示信息是古特洛依战争背景下的“宫廷爱情” ,但诗人超越了这一浪漫主义的叙事主题 ,而表达的交际意图是诗人现实主义的眼光下的英国社会 ,以及诗人自己的感情流露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派,但有些人却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单纯地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传统的现代派诗人"。  相似文献   

6.
郭小川50年代诗歌探索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被认为是“战士诗人”的郭小川,在5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探索中却以“独特而新颖”的创见,表明了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个性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投身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矛盾,显示了个人与时代冲突独特的知识分子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8.
在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唐诗坛,一位天才的诗人带着他银河落九天般豪迈雄壮的诗篇走上诗坛.他的诗,仿佛是一声声震响诗坛的春雷,向盛唐这个气象恢宏的大帝国宣布;一位独具异彩的诗人步入了俊才云蒸的时代.他就是诗人李白.他的诗,令人目骇神摇.古人认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诗歌迷离惝恍,不可究诘.今人则认为他的诗歌豪迈奔放.笔者认为,李白并非云端里飞来的诗人,而是盛唐诗歌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固非一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特,意象凝练,极富感染力。通过对诗人诗稿中与"热"相关隐喻的文本分析,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解析"热"的双重喻义,认为其既可指代外部世界社会规范带给诗人的压力和冲突,也可指代内部世界中诗歌语言的力量。诗歌中,诗人择"内热"而离"外热",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R·S·托马斯是当今英国诗坛一位杰出的威尔士诗人,其诗风朴素严谨,诗艺精湛。虽然最初被认为是一位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田园诗人,威尔士山区的农民及其生活是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其在早期诗作中流露出了很强的威尔士民族意识。本文对其早期诗歌的主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作为唐代与李白、杜甫比肩的伟大诗人,他所标榜的"为时为事"的诗歌主张,是对从<诗经>、汉魏乐府到杜甫的以关注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为主旨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也在一定意义上启迪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艺术观的诞生.由此显示出,白氏的诗歌主张在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及其属于未来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直接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起点,但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又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摆脱了柏拉图过于沉溺的理想主义色彩;针对当时希腊城邦的日趋没落,柏拉图认为社会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是多元化的;柏拉图提倡公有制,亚里士多德主张私有制;柏拉图提倡人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柏拉图注重演绎,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归纳。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般认为节奏是表现诗歌的时间艺术,意象是表现诗歌的空间艺术,节奏和意象如何配合成为现代主义诗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二三十年代不同时期现代主义诗歌中,人们往往偏重节奏和意象二者中的一方面,而40年代郑敏是通过情绪节奏和独特的意象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节奏和意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长律"的概念内涵不是单一的指称"排律","排律"的概念使用较晚,这是诗体发展的特殊现象.实际上,如果考察从唐至明的文献,就会发现"律诗"的定义唐宋诗话中也很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转换视角,比如注意诗人的分体意识及创作实践,因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理解与运用的概念,虽然从例证来看构不成完整的系统轨迹,但把所有诗人使用的相关概念综合链接起来,就可以判断其所指,看出它的内涵及其演变轨迹."排律"诗体产生于唐代,但"排律"名称却形成于元代,元代杨士弘提出"排律"概念,明代诗人迅速接受,随后排律创作在明代繁盛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诗歌批评史上,北宋诗歌评论家张表臣的诗学观占有一席之地。《珊瑚钩诗话》是张表臣的代表作,他结合多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和事迹,论述了其基本诗学观。在《珊瑚钩诗话》中,张表臣就“诗能穷人”提出异议,认为诗人创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穷”或“达”的境遇,而在于诗人内在的创作天赋,即“能诗与不能诗”;张表臣提出,创作应祖述前人,但又必须创新,而创新的首要问题在于立意,次则须炼句、炼字;张表臣强调,诗歌的风格追求应以含蓄天成、平夷恬淡为上,反对支离破碎、怪险蹶趋。在《珊瑚钩诗话》中,张表臣还对一些文体、作家、作品作了具体的分析,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7.
辽金元三朝诗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是中国韵体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显示了独特的风貌和魅力,有一定的历史贡献。辽诗以圣宗即位为断,分为前后二期。金诗经历了前、中、后三个发展时期,尤以金、元易代之际为繁盛,出现了彪炳千载的艺术大师元好问。元诗发展大体与蒙古统一北方、统一全国和元明鼎革的历史进程相对应。早期的北方诗人群、一统后的元诗四家、衔接中、后二期的萨都剌和易代之际铁崖诗派领袖杨维桢等一大批诗人是镶嵌于元诗史上的明珠。元诗为题画诗、边塞诗、竹枝词、宫词、奁体诗、咏物诗等部类都提供了新的基质。元代北方民族诗人群体的出现也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悲剧在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占据着比史诗更加重要的地位,它继续了“四因说”的一贯立场,将“摹仿”的对象放在现实的人的层面,突出人在实现活动中的丰富性、具体性;从西方早期特别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上看,它取消了《理想国》对诗人的消极态度,但并没有和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截然对立,它坚持悲剧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推进;亚氏对柏拉图的温情超越实现了人学的归趋,厘清这一层关系对于了解希腊文艺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刘禹锡在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与其在中唐时差别极大,元白诗派就此进一步发展为刘白诗人群。刘白诗人群最主要的诗歌创作活动有联句、诗歌赠答、诗歌别集和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而诗歌内容主要是歌咏闲适生活;其词体创作则是就曲填词,著作也颇多。由于该诗人群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对宋代诗词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行是诗歌不可忽略的文体标志,是有意味的形式.诗句的分行增大了语句之间的跳跃性,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场,使诗的意蕴无法穷尽.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诗在分行方面显示出相当的随意性,古典化、先锋化、平民化、图形化等等,纷纭复杂,从而消解了分行的意义和作用.分行不是率性而为的,应体现出诗情的流动,并适应诗人内在节奏的要求,以这个评判的标准探究90年代诗坛的具体作品,对20世纪末现代汉诗的分行的情况作整体地扫描和透视,提出现代汉诗应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以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