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存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磊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朱立元先生在《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以下简称"朱文")中指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现代转折和复兴,"其核心与基础是对人的存在即此在的探索,并由此在进而追问存在的意义。"而张弘先生的批评文章《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见《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以下简称张文)则认为,"'基础存在论'只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论的准备性工作",以前者来指称后者就是以"建立于人本主义形而上学上的生存论哲学或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来代替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自由观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但是他对自由的论述前后不尽相同,从《存在与虚无》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观的变迁,并剖析其实质。 一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返回意识领域,从意识结构的分析出发,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总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对象,总是关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中"我就是我们"的这一基本主张,在后来的海德格尔"共在"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语言表达层面中,"古怪"的连字符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高度灵活的语义结构相契应.萨特通过纯化的意识达到消解"自我"的目的,黑格尔则将"自我"实践纳入宇宙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2)
萨特既将情绪的本质视作一种意向性意识,又把它当作人理解自身在世存在的一种方式。"意识"与"存在"构成了贯穿萨特情绪理论的双重径路,且前者更为根本。意识的意向性根源于意识结构中自为对自在的趋向与虚无化,也正是情绪意识的意向性决定了情绪对存在世界的认识、否定与超越功能。萨特的情绪理论既指明了"意识"与"存在"维度一体两面的关系,同时也是对现象学心理学与经验世界的贯通与综合。  相似文献   

7.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主张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海德格尔不同意萨特的看法,他认为萨特的观点遗忘了存在,依然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相信,重要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阿多诺等则从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5-12
梳理巴迪欧文本中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概念逻辑,可以发现,在柏拉图转向、现代性问题和语言的真理性三个方面,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关键分歧点。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哲学蒙蔽的起点,巴迪欧则认为柏拉图代表了数学本体论的发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计数逻辑表征了西方思想的终结,巴迪欧则认为"计数为一"是本体论的一个决定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诗性语言解蔽真理,具有哲学上的优先权,巴迪欧则认为数学语言的减除运作才能带来真理,并定义诗歌。巴迪欧拒斥海德格尔所创立的"诗人时代",他强调数学本体论与主体的运作,不断促发无限真理。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展开对存在的追问.在海德格尔那里,审美主体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此在.此在是通达存在的必由路径,在本性上,此在即在世界中存在.时间性是此在在世存在的根据,此根据消解于虚无之中."在之中"整体是一种存在建构,其本性是世界的拒绝.由此规定了存在的悖论,即存在即虚无.由此,海德格尔解构了审美主体论,为美和艺术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我们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最初是从海德格尔有关思想获得启示,使我们能够发现和重新学习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将实践存在论美学植根于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为一体的存在论根基之上.董学文等先生指责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畸形拼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了.本文引用大量资料证明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指出董文在对海德格尔著作缺乏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对其此在存在论作了许多曲解和误判,并以这种曲解为标准来批评实践存在论;具体论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之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以及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客观存在着的理论联系,证明海氏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向我们开启和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是我们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介";进而辨析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原则区别,指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主要缺陷与局限.  相似文献   

12.
他人是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实质是探讨他人如何存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萨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法国学界最早谈论他人问题的思想先驱,在批判继承康德、胡塞尔、黑格尔及海德格尔的他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他人哲学。萨特的"他人"不同于康德、胡塞尔及黑格尔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他人",也区别于海德格尔的与自我"共在"的"他人",而是真正从存在论出发的与自我相"冲突"的"他人"。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颇为复杂的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齐泽克等哲学家都有专门论述。康德的想象力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存有差异和矛盾,这一点被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从激进的维度后退到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齐泽克同意海德格尔的看法,但是认为康德所惧怕的激进维度也是海德格尔所惧怕的人本体的"自由深渊"——先验想象力的分散力。这种先验想象的分解力,在齐泽克看来,就是拉康所谓的"原质",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中一直存在的、作为理性基础的、被压抑的否定性。  相似文献   

14.
试析萨特伦理学的特征谢桂山探析萨特伦理思想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对于把握存在主义乃至现代西方伦理流变的特点和基本趋势,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工作。萨特的伦理学是以他存在主义本体论——“人学本体论”为理论出发点的。萨特的本体论通过对意识的描述,推演出人的绝对自...  相似文献   

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磊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存在、此在、现象学和世界是<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四个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在该书中的元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是由存在本体论、此在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和世界本体论四种有关本体论的基础理论组成的一种辩证的基本本体论,即辩证的、纯粹的元本体论.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既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观点,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转换出发,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关于哲学本体论特质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8.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20.
萨特存在论三阶段与文学介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川 《社会科学》2008,7(6):158-165
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萨特虽已逝世多年,但其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在的偶然荒谬,强调"人是自由的",要不断地行动和选择;在文学理论上张扬"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他的<什么是文学>对中国20世纪后半期思想变革和个体生存话语关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