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梅村词在清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再被推为本朝词家之“冠冕”.吴伟业具有由“诗史”观延伸而来的自觉的“词史”意识.其“词史”观及梅村词对清代“词史”观的确立发展及后世“词史”创作具有开山之功和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明末清初词风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清词经典化是清词研究的热点,而陈维崧是清词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对陈维崧词的经典化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通过考订乾嘉时期的稿钞本《笠者词稿》,可知该书作者为凌立仁,其创作模式较多效仿陈维崧《湖海楼词》,由此印证了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与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清词的复兴既与改朝换代的历史变化有关,也与一些天才的词人有关。明末云间派已经带来了词风的一次转变,而清初词人陈维崧更以其博大的才力大大开拓了词境,造就了"无意不可入词"的阳羡词风。  相似文献   

4.
蒋景祁的《瑶华集》编定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其时倡扬醇雅词风的浙西词派已经笼罩了词坛,而其日趋空疏饾饤的弊端也渐显露。《瑶华集》的编纂,一是为了萃集词坛各家各派菁华,保存清初“词为特盛”的一代史料;二是反映清初词坛由百脉汇流归于浙西一统的发展趋向,同时对词坛日渐显露的不良倾向进行反拨,其融通的词学观对后来的清词选本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词中兴基础的明词复兴是明代俗文学复兴的一部分,它是受到曲文学的带动而出现的,并因此而带来曲化的问题。明清之际的词曲之辨就是为了解决明词的曲化问题。云间派词论的集大成者宋徵璧以雅俗之辨看待词曲之辨,以诗化对治曲化,这一理论为王士禛等广陵词人所接受,成为清词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清词中兴扫清了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6.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着沧海桑田的巨大动荡与灾难,深受封建君臣思想熏陶的吴伟业为王朝的灭亡深感哀痛,但更为关心的则是人的个体命运。通过个人的命运,展示出时代的苦难、人生的悲哀。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吴伟业的诗歌显出厚重的历史感,大大丰富了诗的内涵与容量,也加重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吴伟业“诗史”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出现 ,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数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 (包括诗学传统 )与明清之际社会背景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既体现了诗史相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 ,又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普遍心理 ,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读梅村词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其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主要以诗名世,兼擅词曲。梅村词旧有三种本子,所收篇目多寡不一。《梅村集》收九十二首,《梅村家藏稿》收九十六首,孙默刻《国初十二家词》收一百零一首。近人陈乃乾先生辑《清名家词》以上述三种本子互校,收罗最为完备,共得一百零五首。梅村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因而其词多抒写沧桑之感,故国之思。集中五首以《感旧》为题者,就有四首属于此类。如《满江红·重阳感旧》上片:“把酒登高,望北固、崩涛中断。  相似文献   

9.
词的评点是明清之际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这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词学复兴局面的形成。朱彝尊是清初最重要的词人和词学批评家之一,他的创作展示了清词发展的新思路,而其理论针对明代以来的衰敝之风,提倡南宋,也给时人指出了新的方向。朱彝尊来到词学复兴的中心之一扬州,开始在词坛崭露头角,其重要标志就是开始了词学评点。他所评点的十五家词,作者阵容涵括三代人,体现出对历史的总结,对现实的反映,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关注。他的评点思想有一个逐渐明确、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离开扬州以后,开始有意识地宣扬南宋醇雅清空之风,可以和其他理论文字互相印证。同时,他的评点往往针对具体作品而发,因而能够在具体批评中阐发自己的理论,进而给出可行的操作路向。  相似文献   

10.
清词史的分期是晚近词学家十分重视的论题。概而观之,按分期数目,有三期、四期两种分法;即使是同样的分期数目,由于依据不同,意涵也有所不同:或着眼清词整体的演进;或依据词学史上变化鼎革的大事件;或立足流派更迭;或参照社会历史的分期;或考察整体的盛衰。晚近词学家对清词的分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凸显了清词的价值,强化了对清词艺术特质的认识,反映了清代词史发展的规律和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词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严守诗词之别,强调诗言志、词言情和诗雅词俗;在风格的取舍上,崇尚婉约,贬抑豪放;"小道"、"卑体"的词体观居主流。明代词学思想上承宋元,下启清代,对清人的词体观影响较大。作为词学史上的一环,明代词学思想自有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姜夔是词史上名符其实的经典词家,但在明清两代词史上的地位跌宕起伏。在明代姜夔的经典地位全面失落,清代则一跃而成为词坛第一号历史人物,获得了空前的地位。明清两代文人词学观的差异,是决定姜夔词史经典地位嬗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明人诗文总集、别集、词选、诗选、词话、诗话、笔记中辑得《全明词》漏收词作,除去部分与王兆鹏、胡晓燕文《〈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重叠外,另外补《全明词》失收明词人67位,失收词作1050首。  相似文献   

14.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整理研究的一大空白,但漏收词人词作不少。据明人诗文别集、词别集和词选、词话,补《全明词》漏收之词人20家词作463首,另补《全明词》已收其人而失收之词 537 首,共补词1000首。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四大家推举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努力是晚清词坛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吴文英因其特殊的风格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南宋末年颇受推崇,元明却默默无闻,清代前中期梦窗词逐渐显现,至晚清吴文英则被推为至尊的地位.晚清四大家长期校勘整理梦窗词集,对梦窗词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并有意用梦窗词的特殊风格影响、改变现实词坛的风气.  相似文献   

17.
张炎对遗民词进行开拓,借咏物、节序、友情、艳情等传统题材表现其遗民之思,对传统词进行改造,突破了定势写法,在其中融入了家国之悲和身世飘零之恨,情感更沉郁,更具有感染力,在思想内涵方面超越了前人和同时诸人,从而成为"江东独秀"的遗民词人,并对明清之际的遗民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建次 《东方论坛》2005,(5):11-15,40
我国古典词学正变批评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代为彰显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体派性、源流性、导引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贰臣"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心态,还可以指从"遗民"转而为"贰臣"并在时间上再也无法回转的精神历程。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吴梅村既没有守住遗民的气节,又没有丧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时代的乱离造成了他不幸的身世,同时也促成了其在易代之际较有代表性的"贰臣"心态。此种心态投射到创作中,他的许多作品也因之具有了鲜明的"贰臣"意识。学界对梅村的诗歌作品论述颇多,对其词则关注不够,这其中固然与梅村自身诗词创作数量的多寡有关,然梅村词亦被清初众多学者公推为清初词坛"冠冕"。其在词作中追怀故国、忧嗟身世、向往林泉无不是其"贰臣"意识的表露。  相似文献   

20.
“浙西词派”是清代影响大、绵延时间长、词学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一大词派。其词学思想的流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朱彝尊开宗立派,倡导新风,一呼百应,开清词未有之新局面;中期,厉鹗一柱擎天,尊崇周、姜,鼓倡雅词,重比兴寄托,独领风骚;晚期,吴锡麒、郭摩补偏救弊,“正变斯备”,开放通达,但终究无法挽回颓败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