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社会治理,基点在社区,核心在服务。以“善治”为目标,本文结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柔性”服务,优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明晰各个治理主体的地位,实现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培育社区参与,重建居民的主体责任,依靠居民自身的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以专业的力量促进基层社会自助、互助与公助,努力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探索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居委会作为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角色在客观上已经凌驾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之上。相应地,居委会工作人员在长期担当政府代理人角色的路径依赖之下,主观上已经把与社区发展息息相关的日常政务工作建构为社区内部事务。因此,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建设,它需要国家力量给基层社会的自我运作让渡出一定的空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性的基本前提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定要到位,创造性的制度变革是顺应不同性质组织功能的要求,构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社会联合体)-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组织)-社区居委会(自治性组织)”的社区治理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区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但责任重大的双重困境,已是学界共识,但要对这一局面的生成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需要从历史根源、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城市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区工者的行动等方面做整体性解释.本研究通过考察社区工作和街道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例,发现在类市场意义的劳动关系下,社区工作者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关系网络上对政府的制度性依赖,减弱了社区工作者作为职业身份的面向.后单位时代社区中的制度性依附将持续影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并形塑基层权力网络,在此基础上明确社区工作者职业身份,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可成为实现高效社区治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当前治国理政的政策方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对于如何推进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上的讨论已足够多,但对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研究却比较少。为此,201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组对深圳南山区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调研,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这  相似文献   

5.
“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其 《浙江学刊》2012,(1):166-171
以县域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县域的历史发展着眼,结合"治理—善治"理论的发展成果,提出应该在基层实施"县域善治",并将其作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模式进行探索,以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困惑。首先,本研究根据"善治"理论,结合县域实际,试图澄清"县域善治"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同时,本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实施"县域善治"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县域善治"的观念基础。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构建融政权框架体系、决策咨询体系、管理执行体系、监督约束体系以及协调支持体系等五大体系为一体,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区合作治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该范式倾向于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社区治理场域中的二元性(张力)逻辑: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属性,另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社会自治单元”的性质,二者共同体现了对“社区”的方法论关怀,而忽视了“社区”的本质意涵(本原性意义),因而缺乏对社区治理的深层机理加以分析。本文从“嵌入性”思想和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出发,构建了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新型分析框架,即“嵌入性治理”视角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嵌入社会”是国家(基层地方政府)、居委会(准行政代理)、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力量)、社区大众等多元主体进行社区合作治理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嵌入性治理”可以被视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种本土化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7.
单位制解体后,在利益分化背景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控制”命题已经逐渐让位于“利益整合”命题.代表“国家”的制度化行政管理网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利益分化,这使基层社区权责型参与者之间产生了行动不一致.代表“社会”的居民或居民自治组织也并非是完全团结的,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常使“社区自治”陷入需要权责型参与者重新介入才能达成的尴尬境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悖论事实”要求我们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与理论都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8.
李堂  熊茜 《社科纵横》2014,(9):75-79
高度重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软实力作用,是我们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永续发展活力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但是实际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存在主体模糊、内容片面、过程行政化、方法单一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社区治理,实现社区善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党委的组织和领导,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功能,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介体,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和社区、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城市社区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社会资本的缺失或下降有关,集中体现在社区空间、社区组织和社区文化层面上的社区社会资本。因此,城市社区社会资本要培育作为制度空间的社区公民社会、作为组织资源的社区民间组织、作为价值机制的信任、规范、互惠等社区公民文化,发挥居民、社区各社会组织、政府行政组织以及社区文化价值的功能,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共治、善治和长治。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和社区、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城市社区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社会资本的缺失或下降有关,集中体现在社区空间、社区组织和社区文化层面上的社区社会资本。因此,城市社区社会资本要培育作为制度空间的社区公民社会、作为组织资源的社区民间组织、作为价值机制的信任、规范、互惠等社区公民文化,发挥居民、社区各社会组织、政府行政组织以及社区文化价值的功能,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共治、善治和长治。  相似文献   

11.
社区健康教育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在健康社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越秀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广州市越秀区社区教育学院一院通过社区健康教育项目"健康直通车"的实施,将健康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中,探索出有效促进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健康直通车"项目实施成效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越秀区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区建设: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人们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形成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社区的认同。中国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生态环境,它的社区发展和社会结构与西方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的社会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政府在社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建设应该培育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诸如无家可归、失业下岗、家庭照顾、贫困等)。  相似文献   

13.
推进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是新时期社区建设与发展重要的内容。驻区单位与社区具有天然的依赖关系,驻区单位在参与社区建设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够和谐,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的作用被忽视;二是驻区单位延续着传统的工作方式;三是驻区单位的功利取向;四是双方在资源上不对等性。新时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需要寻找社区与驻区单位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朝阳区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共同体的生成路径是政府培育主导。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建国初期的单位共同体下,人们不仅缺乏结社传统,而且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致使我国社区共同体生成的主导方式一直是政府生成路径。但在现阶段,政府生成路径已经发生转变,变成了政府培育主导,而不是单位共同体下的政府控制主导,这体现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是社区自治而不是社区控制。  相似文献   

15.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 servic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rapid urbanis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iti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recognis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an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social services. In 1994,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community service as an alternative way of providing the supplemental safety net in urban areas. Along with this top-down approach, resident-initiated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grassroots organisation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re growing at an incredible pace. Using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xt and asp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reformed market economy and welfare system presses ordinary urban people to reconnect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o ensure welfare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has rediscovered the path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interpreted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6.
项军 《社会》2011,31(1):131-158
在当代社区研究中,“共同体”社区是否存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而在于“以哪种形式存在”。本文提出了以“社区性”这一概念来描述一个社区的“共同体”特性。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一个量表来测量“社区性”,以上海市社区调查的实证数据对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又使用该量表将上海市的社区划分为六大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社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走一条以市场运行为主、政府和社会扶助为辅的具有内生增长机制的滚动发展道路,即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福利化推进为宗旨,建立亲情、友情和人情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爱心社区.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munity programmedesigned for Jewish Israeli mothers who have been exposed toterrorism. The aim of the intervention was to empower the womenand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ommunity, andto reduce stress symptoms, mainly by encouraging and facilitatingtheir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hirty-eight women,all residents of the same terror-ridden community, participatedin intensive workshops over a six month period designed to helpthem to become active in the community. The workshops providedthe women with the information and skills required for activityin the community projects in which they were interested. A qualitativeevaluation reveals that,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me, most ofthe women reported that they felt better and more secure, andall of the women were participating in at least one activityin the community.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vealed lowerlevels of distress, higher levels of empowerment and no changein the feelings of belonging to the community. The implications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persistenceof terror and theories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9.
Group practice theory has focused largely on the internal life of the group, assuming an "average expectable" group environment. However, if the group-in-situation is delineated as the unit of attention, another position is made explicit: namely that group situations are differentiated and must be incorporated with the group in both the analytical and interventive tasks of practice. This later position is more congruent with the realities of current practice in which social workers are addressing themselves to the potential for change on a variety of levels, individual to societal. Thus a framework is proposed for broadening the theory base of group work. It advocates ecological, ethnomethodological, interperson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addressing the group-insituation. Its approach to practice adapts the concept of group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parallel growth; and the notion of environmental competence. The central focus throughout i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group and its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