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依据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战国策叙录》认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并非《战国策》的别名,而是刘向编定《战国策》时所依据的原始史料的名称;《战国策》一书的书名由刘向命定,该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各国谋臣策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的策书汇编。  相似文献   

2.
一部33卷460章的《战国策》,有据可凭的“拟托”章竟多至110多处。这些“拟托”之笔,不排除作者的少知寡闻和疏忽,但从总体来看,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刘向《叙录》中说:“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正反映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书是专讲策谋的。游说之士考虑的是说辩的效果,史实固可以用,夸张拟造也未尝不可用。因此,“拟托”出现于《战国策》中的策士之口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刘向在《战国策序》中指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不仅指出了该书命名的涵义,而且也明确了它的内容.基本上是策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国君,或发表政治见解,或提出斗争策略.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战国策》的显著特点便是运用对话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唐且不辱使命》通篇即由对话组成,篇幅虽短,但情节极其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一书,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起,就归入《史记》一类史书中。除晁公武《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改归子部纵横家之外,一直作为历史书籍相沿至今。与此相关,现在的文学史著作中,《战国策》几乎毫不例外地和《左传》、《国语》等一道,放在历史散文或史传文学之内。然而,如果我们把历史书籍限制在真实记载历史事件过程和历史人物言论(所谓“记事”、“记言”),而不是所有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记载都算作史书的话,《战国策》属于史书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云梦秦简《大事记》等的出土,给战国史研究提供了不少可靠的史料。经过学者们精审严密的考据,发现前人过于相信了《战国策》记载的真实性。司马迁《史记》中不少引用了该书的地方结果明显失实,前后混乱。缪文远《战国策考辨》论证,书中不但有一些失实、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兼采“战国之权变”,记载苏秦、张仪事迹多有精确纪年;刘向校定《战国策》,亲见《苏子》、《张子》及诸子百家之书。《史记》、《国策》载苏秦合纵在前、张仪连横在后,无可怀疑。《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则为后人假托,并不可信。苏氏三兄弟都主张合纵抗秦,其活动范围与对待燕、齐诸国的立场惊人相似。加上此类资料相关背景不清,多无主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为后人冒名假托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刘向都见到过类似材料,而且经过甄别毫不含糊地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了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简称《国策》。此书非一人之作,初无定名,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卷帙也较混乱。后经西汉末年学者刘向整理、校订,依照国别,重行编辑,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国策,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左传》、《国语》之后,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名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战国末期,流传着一些记录纵横家事迹的书,被称为“国策”。到了西汉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3年)著《史记》,曾采录了这些书的若干内容。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校书时,把这些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去其重复,校其脱误,共得三十三篇,其中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赵、魏各四,韩、燕各三,宋、卫合二为一,中山一。刘向把它定名为《战国策》,他在《叙录》中说: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这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先秦著名典籍,历来的研究不太充分,且传统的研究停留于校勘、辑佚、考辨、注释等方面。直到近十年来,《战国策》研究才在前人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更向深广度推进,而呈现可喜的新局面。一、《战国策》的性质《战国策》由于本身内容的复杂,历代学者对它的认识就存在较大歧义。有的将它归入史部杂史类,有的将它划归子部纵横家类,有的说它实是刘向“一家之学”。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书的性质更有新说,这主要有:1.史书兼子书说。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下引同一人之同一著作或文章不复…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士們策謀說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編,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当时俠义之士(如魯仲連、豫让、荆軻)事迹的記載,分十二国纂輯,共三十三卷。《战国策》是我們研究战国历史重要文献資料之一,司馬迁著《史記》关于六国史事,曾大量取材于此(不过当时的《战国策》尚未編定成书,还只是初步集中起来的档案資料)。《战国策》自經西汉末刘向編定成书之后,在其长时期的流传中,曾遭受学者們的  相似文献   

10.
《郡斋读书志》的小序体例较为独特,它采用了与所属类目的第一部书的解题相结合的方式,这在目录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在《读书志》某些有小序的类目中,还存在着与《读书志》小序体例完全相同的更小的类目。这种类中有类的体例,解释了《读书志》小序体例的成因,在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据《战国纵横家书》语言的稳定性和《战国策》语言的动态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随着语言的发展,否定副词“不”使用频率在不断提升,使用范围也日趋普遍、广泛。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是我国文艺宝库中一部宏伟的历史散文巨著。它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谋臣策士和纵横家的事迹,而重点记录了纵横家饰言巧辩的说辞。这就使它在先秦历史散文中,以言辞“辩丽恣肆”与“敷张扬厉”而独树一帜。历代文人学者对《战国策》的语言曾给予高度评价。宋人李文叔在《战国策后》里赞许它“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明人李梦阳在《空同集.刻战国策  相似文献   

13.
谈《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是中国历吏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纵横家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人物,《战国策》一书所记载的.主要是纵横家的言论,最富有战国文章的时代特征,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唐且(一作“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今之标题为后人所加.《战国策》一书,自《汉书·艺文志》以之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一类以来,历代史志及书目大都归之于“史”部.其实,《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在史学上固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而在文学上则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其所记之事并非“实录”,真伪参半,不可尽信;而策士之辞又多拟作、伪托,这就明显地带上了“创作”的色彩,难免为史家所诟病.然而虚构和想象正是文学的特征,“史学”意义上的黯然失色往往意味着“文学”意义上的增辉添彩.有趣的是,《战国策》中那些历  相似文献   

15.
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策》是既有史的形制、规模和意义 ,又有子书成分的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的结合。《战国策》以纵横家为主要表现对象 ,从而展示了其作为战国诸子中异常活跃之一群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著《史记》,虞、夏、商、周本《尚书》;春秋之世本《左传》、《国语》;战国时期所取材有的多同于今通行的《战国策》,所以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班固说的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直到今天从没有人对这提出过疑义、异议。所以然者,战国时代的史料传于今者,惟有西汉元、成年间的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史记》中与现存《战国策》中内容相同的竟有九十三事之多,因而人们确信司马迁作《史记》写战国时代部分是采辑钞誊《战国策》原文的。其实这个问题颇有重新探讨研究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一书乃汉刘向杂采多本“中书余卷”汇编而成,非信史在刘向汇编时已存在于其中了。这些非信史中很大部分是学纵横之术的后来者模拟前辈高人的依托之作,或是一种用于传授的教材脚本。且存在着于理不合、地理不合、时世不合、史实不合、套括故智、抵牾、杂抄缀辑、多种不合等类。由此可见,《战国策》既非全信史,又非一家之书,也不尽是纵横家之言。  相似文献   

18.
《李靖问对》一书,世传唐李靖所撰,宋元丰中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立于官学,后经宋何(?)、陈师道、邵博、吴曾等人迭相为说,证明此书实际是宋人阮逸所撰,并非李靖原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胡应麟:《四部正(讠为)》、汪宗沂:《<卫公兵法>序》、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书也都做过系统的辨伪论证。马端临:《文献通考》虽持异议,但是却未能提出有力的反驳,《问对》一书的伪案,看来是确立不移了。但问题却不能就这样了结,因为它关系着一部重要军事著作的学术生命,所以便有对《问对》之伪再加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商务版《说郛》卷六○有《五代新说》一书,无作者名.宛委山堂本《说郛》(?)五四署徐炫撰.按唐宋时书目多著录此书,《新唐书·艺文志》二作《五代新记》二卷,作张绚古撰(中华书局标点本误作“张绚《古五代新记》二卷”),《崇目总目》卷二作“《五代新说》二卷,张绚古撰”,《宋史·艺文志》二“别史类”有“张询古《五代新说》二卷”,“小说家类”又有“张说《五代新说》二卷”.《郡斋读书志》卷六著录,解题云:“右唐张询古撰.以梁、陈、北齐、周、隋君臣杂事,分三十门纂次.”是一书之作者,有徐炫、张绚古、张询古、张洵古、张说之异.  相似文献   

20.
唐刘肃所撰《大唐新语》最先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入杂史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是如此,都把它视为史学著作。至《四库提要》始认为“其中谐谑一门,繁芜猥琐,未免自秽其书,有乖史家之体例,今退置小说家类,庶协其实。”一九五六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唐新语》标点本,在说明中也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研究的参考材料,还是有其用处的。”最近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