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2,(10):54-57
作家小说描绘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黑黝黝的山色鲜明地映衬着瓷青色的茫茫夜空。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烟烟的辉光。"藏民转山圣地当地藏民转山通常从白转经堂出发,途经飞来寺下澜沧江,过铁索桥抵达雍宗朝拜神迹,  相似文献   

2.
2010年美国民俗学年会于10月13日到6日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市的希尔顿大酒店举行.此次年会的主题为"非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Lay and Expert Knowledge).  相似文献   

3.
香格里拉来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着洛克、宗教、财富三条线索梳理了有关香格里拉来源的说法,创新性地提出了shangri-la香格里拉的可能来历--Shambhala杉牟哈喇与Ngari阿里的编织组合,指出小说家希尔顿的可能真正意图--寻找财富而非世外桃源,旨在为国内的有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兰善兴 《民族学刊》2013,4(3):44-53,108-110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及山水画论,在中国艺术史、美术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如此,从其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山水画以及山水画论恢复并接续了上古中国山川"圣地"崇拜的传统。山水画及其创作理论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生命力"看作是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在这种追求中,蕴含着山川在"封建"之前的神圣性,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则和秩序。只是,山川的神圣性,并不直接体现为远古式的"圣地",而更加人文化。在这种人文化的神圣性中,文人士大夫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之下,或有意或无意地使得山水画发挥了接续"道统"的作用,而这一点又使得山川与近期关于人类学文化自觉的讨论产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一期,我们从易学视角解读了"女娲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其实,女娲神话还有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女娲与伏羲同为"人首蛇身"并"兄妹结婚",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保留大量神话信息的出土"汉画像石"和帛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像线索,成为揭开神话之谜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阿紫 《民族论坛》2011,(2):44-44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代基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地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黎 《中国民族》2014,(11):1-1
说到精神家园,我想起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他写的那本《瓦尔登湖》,被誉为"全人类的心灵之书"。在这本书里,他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梦想,被称为"寂寞、恬静、智慧"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南,也因此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他多次被评为"对美国精神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成为一代又一代追求生活真谛的人们的文化偶像,对"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新建 《民族学刊》2011,2(3):19-24,91
中国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是值得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以李绍明先生为个案,梳理和辨析了此学派对于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在社会实践和学术史的意义。结合李绍明先生及其相关时代、地域的具体境况,笔者就学派问题做了初步比较,提出的观点是:从"华西学派"到"苏维埃学派"再到"中国学派",李绍明先生的个人经历体现了民族学、人类学在现代中国走过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9.
吴雪丽 《民族学刊》2011,2(4):68-73,95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中,少数民族的族群书写和身份认同曾经有效地参与了对文学史的建构,本文从民族书写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拓展、少数民族作家的"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的悖论、作家自我身份认同与族群身份建构的困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这样的脉络上思考少数民族书写在"文化寻根"思潮中的独特价值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香格里拉     
《中国民族》2008,(11):66-66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一段描写出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正是由此得来。《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对希尔顿的作品给予了特别的称赞,“香格里拉”这一奇异名词正是由此诞生。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人间乐园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2,(19):54-57
<正>作家小说描绘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黑黝黝的山色鲜明地映衬着瓷青色的茫茫夜空。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烟烟的辉光。"藏民转山圣地当地藏民转山通常从白转经堂出发,途经飞来寺下澜沧江,过铁索桥抵达雍宗朝拜神迹,并获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充斥以"怪异"、"草率"为美的书法界,湖南不少的地方却悄悄地流行一种"平正严谨"却又不失"险峻奇逸"的楷体,这种书体筋骨坚劲、秀美醇和,因其由当代湖南楷书大家邬惕予先生所创,被书坛誉为邬体。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邬体的第二代传人邬江弯先生,从他对家传邬体的孜孜追求中,深深地品味出他在多重文化语境下的默默坚守。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级阶段,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更有许多人树立了"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有一切"的扭曲的价值观,公然向共产主义道德发出了"有我无你"的宣战书,片面夸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对立性,而看不到二者的一致性,这种认识对二者的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需要亟待澄清。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建设是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启动后的几年中经历全国众多教师的培育,形成了一定建设范式。精品课程可以总结为"名人名师─学术成果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型"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型"等三种范式。认真研究这些范式和发展走向,可为精品课程建设范式的转换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清山东青州回回历史记忆的变迁为个案,讨论了其祖先移民历史记忆从明代"都人南迁"的故事到清代强调祖先"出于回部"的变化。笔者认为,明代"都人南迁"的表述更为靠近元明鼎革之际回回人的真实生活境遇,而"出于回部"的表述则受到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历史事件的影响。"出于回部"的表述说明青州汉人和回回人对回、汉族属的识别在清中...  相似文献   

16.
张原 《民族学刊》2014,5(4):1-7,84-88
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改革开放之后,西南研究陆续出现了"区域模式"、"族群模式"和"跨境模式"三种研究范式。其中"区域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历史现实,具有强烈的学科问题意识。至二十一世纪,基于历史上民族的源流考察与走势判断,兴起了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黔驿道、进藏公路等"通道"研究。这种基于"走廊"学说和"通道"研究而展开的"区域模式",将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研究之重点,来深入地阐释形塑西南中国社会人文特质的关系结构,将有利于中国人类学获得更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世界图式,也有助于具体研究者获得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认知主体性。人类学的中国西南研究只有基于"区域性"的大视野来展开,在一种关系格局中来寻找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才能摆脱"民族性"的现代叙事,并对"民族认同"这样的问题有所超越,最终回归到当地的社会历史现实和人文形态特质来深化对中国西南的认识把握,从而在学理上展开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吉民 《中国民族》2014,(10):24-24
在吉林省东辽县的东部、被誉为吉林省"十强镇"、"渔米之乡"的安石镇,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生活着汉、朝鲜、回、满多个民族的闻名遐迩的"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朝阳村。谁能知晓,昔日一个破烂不堪的贫困乡村,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东辽县新农村试点村"、"辽源市新农村试点村"、"辽源市新农村明星村"、"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  相似文献   

18.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10):56-57
大禹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治水英雄,也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典型代表。将神话内容转化为古史,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但到了上世纪的20年代,受到日本"疑古"风潮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大禹身份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顾氏的观点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使这一问题成为史学、文学乃至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从汉回村发来的关于党建工作的材料,"共同体"的字样前前后后出现了5次,让我忍不住好好查询了一下这个词语,其中有显示:"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它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这个因汉回两族和谐共居而得名的村子,位于长沙市的东北边,是长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撰写材料的同志却给我强调:"共同体"在我们这里是民族团结的代名词,共同体是围绕"团结"工作来推行实施的,  相似文献   

20.
伍献清 《民族论坛》2012,(10):24-25
团结村的事,如其村名。团结村是一个特殊的村落,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地湖乡交界处。"地灵""地湖",名称仅一字之差,且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把湘黔边界两个乡交织在一起,外人至今还很难区分彼此的"地盘"和"人脉"。地湖是地灵境内的一块"飞地",而团结村是地湖乡境内的一块"飞地"。团结村全村135户508人,其中有3个自然团寨(三管团、岩板头、甄家磨)与地湖乡永光村村民杂居在一起,两村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人们交错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林、耕地、溪河界线交错,形成了"房前屋后兄弟在两省,上屋下坎父子是两乡"的奇特景观,共同描绘着两地跨省民族团结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