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虚无主义"这个词并非是我们语言的新词,它目前已经属于大众话语.现代人深受虚无主义的伤害,却又安于虚无主义便是一个重要的例证.什么是虚无主义?某些人没有专门的词来表达的"理性信仰"这个范畴,可以被正当地归诸于产生它的源头.或者说,对理性范畴的信仰以及哲学以信仰为根基也是产生虚无主义的根源.虚无主义乃是历史主义观念发展的结果.要医治我们这个时代的"疾病"--"虚无主义",要避免陷入一片(野蛮的)荒漠中,就要看清虚无主义所设的陷阱或秘密通道,通向死亡或对所有本体论区分(包括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线)的断然拒绝.马克思对法的历史学派哲学宣言的批判,崭露了虚无主义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接触的日益广泛,民族精神振兴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少人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旨在指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误区以及振兴民族精神之关键所在。一、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经说过:“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  相似文献   

3.
“剩女”现象产生原因的理性分析与感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女”如今也成为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因此我们意识到,“剩女”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剩女”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的、传统的和自身的综合原因,本文正是从这三方面理性地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导致我国“剩女”时代来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最深刻的精神危机,它的核心内涵在于传统社会神性立法权的剥夺与主体立法的失效引发精神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萎缩.扬弃价值虚无主义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自由主义将责任伦理和社会正义的构建作为价值和意义的现实载体,却未能解决个人无家可归的根本问题;社群主义立足于社群共同体的构建,将美德传统或多元化的宗教视为超验神性在经验世界的支点,却未能解决价值诸神的冲突;马克思主义则确立了辩证的生命原则,力图在历史的维度中寻求价值的确定性,为祛除价值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虚无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哲学家们对此理解不一.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价值论的虚无主义,以尼采为肇始者.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则是一种存在论虚无主义的思路.海德格尔认定虚无主义的根子就在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而列奥·施特劳斯等人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来克服虚无主义仍是一种价值绝对主义的模式.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走出价值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二元对立、重建"公共性"的价值秩序不失为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龙咏熹 《船山学刊》2006,(4):161-164
在《施洗的河》中北村用虚构的既往历史来诠释当下,展现了当代人虚无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并试图为人们指出精神救赎的道路。本文运用西方哲学中虚无主义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虚无主义特征以及两种精神走向,从时代和人物自身方面寻求人物虚无的缘由,并且对科学和宗教两条拯救之路及其限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7.
约纳斯与哈里斯对现代虚无主义及其克服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和回答。二者的解读和回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他们都强调伦理责任的奠基性地位,批判性地反思技术的伦理限度,并注重人自身的内在价值。约纳斯基于对人与自然二元论的批判,尖锐地批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虚无主义,并通过建构责任伦理学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哈里斯则依据视角原理和经验的双重还原原则,试图论证现代虚无主义是人类追求客观化理性的后果,并通过诉诸一种新存在论、新地心说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呼吁一种新的伦理责任和敬畏感以共同栖居于地球。  相似文献   

8.
杨茂明 《江淮论坛》2006,(3):121-128
虚无主义及其超越是尼采伦理思想的主导问题。尼采依虚无主义的不同含义把虚无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否定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否定的虚无主义”产生的基础是生命力的衰退,直接的原因是对理性范畴的实在性和至上性的信仰;“否定的虚无主义”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所更替则根源于现实世界对超感性理想不断的证伪,亦即超感性理想的失落。尼采把肯定感性生命的艺术化生存作为超越虚无主义的新选择,其理由是这种生存消解了虚构的超感性世界对真实生命世界的压抑,维护了生命的个性和不断的超越性。这一理论拓宽了分析虚无主义的视角,维护了生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局限在于忽略了工具性社会实践对于虚无主义形成和消解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与人类的未来密切相关。西方哲学的"科学情结"表现为一种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的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人类实际上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因此,有必要从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转向"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强调人指向未来的存在论维度,以对未来的领会来指引和改变现实,亦即从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转向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或自由的思维方式。人们已变得不能忍受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世界,因为可能性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危险,意味着虚无主义,以至于人们宁愿"逃避自由",接受必然性的、决定论的世界观。然而现实却是,人类已经被逼入到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所以哲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必然性的思维方式转向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可以避免虚无主义的威胁。而这已成为当今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王俊 《兰州学刊》2008,(10):17-20
由于罗蒂哲学的影响,反讽成了一个流行概念,但是,罗蒂的反讽思想有着其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只有深入把握虚无主义与反讽之间的内在关联,反讽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从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去把握反讽,我们发现反讽既是对形而上学的逃避,也是对被彻底偶然化了的世界的无奈;它多现艘陛筹划之失败的体现,也是对它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2.
提升生活与实践经验,需要以强化学术为前提。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问题指向作为基本的学术事实,不能随意根据实践的不同要求而加以改变或忽略。生活、实践会激发问题,也会遮蔽和掩盖问题,所以需要对生活、实践保持一定的批判性距离。开拓国际化视野,也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它有两个要求:重视文本,必须连带着重视文本的原始语言;学术研究必须以了解国外同行已有成果为基础。最后,学术研究还必须自觉调整言说对象(对话者),把面向民众的普及性写作、面向学生的一般性写作和面向专家的学术性写作自觉区别开来,更多对准学术性写作。  相似文献   

13.
王俊 《兰州学刊》2006,(9):9-12
尼采深入地思考了虚无主义问题,并提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哲学方案。在尼采的哲学中,上帝之死、形而上学的崩塌和虚无主义构成三位一体;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价值重估和超人则构成了与前者的对抗。但是,尼采是否有效地克服了虚无主义呢?本文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的内在关系逻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指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尼采。  相似文献   

14.
王科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1,22(6):59-62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当前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2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15.
吴中胜 《云梦学刊》2012,33(4):94-101
关于唐代人对杜甫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近些年的相关论争有以偏概全、静止地看问题两个偏颇.为了说清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相关材料作仔细的时间和空间的排比和考量.时间上分杜甫在世时、中唐、晚唐三个阶段来说明,空间上则要注意具体材料是什么场合下的文字.三个阶段中,杜甫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批判教育学将学校视为民主的公共领域,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以此来构建民主社会。教师在这里作为知识分子而存在,然而,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异,以及作为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厄,却迫使这一观点亟需重新被考量。教师需要思考为谁而抗争,而批判教育学的政治化倾向可能削弱这一思考;两种角色的"跨界"则会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批判与建设之间理性的失衡会把这种"教育的理想"转化为"教育虚无主义"。教师何为?仍是一项未尽的思想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世界传媒发展史来看 ,大众传媒出现后经历了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民主社会的大众传媒又经历了传媒政治化、传媒商业化、传媒垄断化三个时期。在不同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 ,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亦不同。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是 ,在媒介体制转型中 ,应该注意强化媒介产品生产的道德考量 ,警惕改革中资本逻辑对传媒业的过度操控 ,确立传媒以人为本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主义冲击之下,哲学形而上学已经崩溃;历史中的另外一个存在向度--未来的向度,为一种新形态的哲学--哲学未来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哲学未来学是关于人类自由的可能性条件的思考,是不同于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中道.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诗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运平 《兰州学刊》2007,(2):135-137
解构主义诗学在诗学史上实现了后现代的转型,它建立了一个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文本观、文学史观,解放了读者.但是,解构主义诗学割断了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在反本质主义了走向了虚无主义,过份强调阅读自由,使解构主义诗学自身也陷入了被解构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