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经典巨制,成书古老,内涵丰富而庞杂,是一部卜筮之书,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的神秘性色彩.尊重历史,以史治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本文作者的立论前提和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易林>为西汉时期易学名家焦延寿衍释<周易>八卦的一部占卜作品,因它以四言为主的古诗写成,故而成为我国古代汉语诗歌史上的巨著.对它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已有专文专著探讨.但<易林>承续<周易>所充满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迄今未见有人论及.本文首次对此从生命起源于天地、生命延续于男女、生命珍惜于家庭、生命和谐于德行、生命护卫于鬼神、生命追求于长寿等方面略作梳理评述.  相似文献   

3.
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经典的一部哲学著作,它因占卜而产生,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和发展,特别是在卦爻辞产生和筮书形成之后,它的功能开始由占卜向伦理教化逐渐演变;当<易传>产生之后,这种演变则发生了质的飞跃,<易传>所阐发的丰富而深刻了的伦理思想,几乎完全取代了<易经>的原始宗教迷信成分,成就了<易经>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第一书的崇高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文哲学--伦理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成的新的排序,不仅是当时经学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融汇交流的结果,也与孔子及儒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既是"子学余绪"的挽歌,又是"独尊儒术"的新章.通过<周易>在六经中地位的变迁,体现当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思想融合大趋势,并表明了<周易>的形而上学建构才是它的地位在当时产生飞跃的根本原因.这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长期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义"本是儒家经典的专用词.开始用"正义"作为阐释体例和文本题目的是唐初由官方认定的<五经正义>,意在止息纷争,整序人伦."义疏"是"正义"之源,"正义"是"义疏"的成熟形式.<五经正义>后,"正义"成为并非限于儒家经典阐释的一种常用的体例形式,而且又衍生出一些变称.自南宋初年浙东荼监司合刻注、疏之后,学林亦称"正义"日疏.其体例也由原来的单疏本,变成注、疏合刊本.  相似文献   

7.
《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被列为十三经之首.《周易》主要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传》为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是用以解释《经》的.《经》、《传》均非出自一人一时,而是经过长期不断的加工而成的.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有部分不同之处,此足以证明《周易》成书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献,它不仅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宗教、科技、医学  相似文献   

8.
谈到<易经>,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占卜算卦.诚然,<易经>在古代确实是一部占卜用书.<易经>是周代筮官根据历代留存下来的筮辞编辑而成.但意义远非如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易经>受到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影响并融合道家精神.试图将<易经>智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思想的深层关联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文章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诗经>中的"民之父母",以及<尚书>等典籍中的"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10.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