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文人不仅因乱世的遭遇复苏了对大生命的关怀,而且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终极关怀情绪。将社会责任感即济世弘道的志愿与建功立业、永垂不朽之理想结合在一起。其生命主题在诗歌中有很广泛的表现。一、崇尚儒家“三不朽”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的物质性有清醒认识的建安文人,不可能将他们的终极关怀建立在神仙长生或死后灵魂永生之类的非理性生命观念之上,他们真正的对生命关怀是建立在伦理生命观上,是它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归依。这使他们的时代成为注重行动,奋发有为的时代,建安文人将儒家…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代 ,文学开始摆脱名教的束缚而转向抒情言志的风骚传统 ,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成为建安文人追求的人生理想 ,“诗赋欲丽”成为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口号。建安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三曹七子 ,在赋学批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则是曹丕、曹植。  相似文献   

3.
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建安时期,这种生命意识更加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期皇权和儒学两大权威的失落,儒衰道长的思想学术倾向,理想之幻灭与信仰之危机,乱世对生命的压抑和摧残,成为建安诗人个体人格重建之主要动因.建安诗人群体生命价值体系的轴心明显偏向"自我",心灵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个体人格的构建及自觉以任性、达情与尚才为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建安诗人个体人格重建之特质.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他们运用各自的才能进行创作,写出许多优秀之作,共同创造出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建安文学兴盛的主因,要从文学人材培育的角度去作深一层的探讨。本文认为,东汉末叶的学校制度和清议监督下的举荐制度,造就了众多品学兼优的文士和兼擅诗赋的儒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准备了一代英才。这是建安文学繁荣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期,在国家分崩离析状态下形成了六个比较重要的文士群。考察建安文士群的聚散分合及其言行事迹,与《春秋》学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春秋》左氏学,更是受到各大文士群的普遍关注,完成了东汉以来《春秋》古、今学兴衰的最后转化。建安史传、史论作品借鉴了《左传》编撰体例。建安作品多以"《春秋》大义"作为行文立言的依据,几乎形成了无《春秋》大义不成文的态势。建安作品用典隶事多采《春秋》经传(尤其是《左传》和《公羊传》),几乎所有建安重要作家都有这方面的运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建安文学产生于汉末的分裂、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独特的士风与士人心态催生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考察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忧世不治,忧民多艰;二是人生苦短的哀叹,超越生命的感叹。他们以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积极干预生活,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时代强音。建安文人不仅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他们还有或隐或现的人格重建。本文也将对其动因和特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春秋以前的"不朽",指灵魂归于宗庙,享受祭祀.随着世卿世禄制的瓦解,立足于宗族、宗教的"不朽观"被颠覆,而立足于个体的"不朽观"开始出现.叔孙豹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个体"名"的不朽;老庄把生命融入自然,实现了个体精神的不朽;杨朱把生命局限在肉体本身,追求短暂的享乐;神仙家则希望延长生命,进而追求肉体的不朽.  相似文献   

10.
建安文风有两大趋向,一是由通脱走向清峻,一是由通脱走向华靡。孔融为后一趋向的先导者。孔融文风的通脱、华靡,显现为气势雄迈、文辞典丽。其文风的形成,首先在于他是一位壮节名士,具有崇尚遒丽之美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其次在于他对汉末新变文风的承传,其中包括对汉末烈性名士文风的承传,对汉末人物品评艺术的吸纳,对以班固、蔡邕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散文艺术传统有选择的继承。孔融文风能领建安文风之先,重要原因是它符合汉魏以降散文由质朴转向华靡的大趋势,符合建安时期的社会审美心态和众多文士为诗为赋为文抗音吐怀、梗概多气、词尚华丽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