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达的思想道路是由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跟进开始的 ,本文试图从德里达早期的《〈几何学起源〉导论》一书来看他如何从胡塞尔现象学本身返问出胡塞尔思想隐藏的矛盾 ,由此激发出德里达的“延异”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以几何学为示范,采用生成现象学的方法试图寻找具有理想客观性的意义.对此,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工作仍停留在“构成性”的分析之内,并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导引》中,从语言的差异性人手将胡塞尔关于意义的几何学式梦想无限地延异了.胡塞尔的研究主要以历史学的考察来展开并完成,这当中有着鲜明的目的论色彩.而泰勒在《差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中通过对《圣经》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深入揭示了逻各斯中心在历史构成中的作用,这一祛魅式的研究更加印证了德里达对胡塞尔构成性分析的评论.经过德里达与泰勒的研究,胡塞尔渴望的理想客观性意义的永恒在场正是以缺在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这种“缺在的意义”与“为获得意义而建构历史”之间的内在张力则构成了对意义不断寻找的激情,为人们在历史中对那个缺在的意义进行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阐释敞开空间.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有他自己的特殊理解,他研究了观念的历史,以及根据所形成的心理习惯构成的观念,当然,这也是观念对象构成的历史过程。发生是一个陌生的过程:在即将来临的历史中包含着一种中断。德里达描述了从某种确定的目的论返回到胡塞尔所新近确立的起源问题的运动结构。德里达研究稳定的结构与发生现象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德里达提出了关于解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意义的历史及其追问或回溯,是胡塞尔在《几何学的起源》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它既涉及到意义的起源及其普遍性问题,又涉及到我们是否具有理性的能力,并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即回溯或追问的方式来通达源初意义的问题。因而,意义的历史性、理性的能力、现象学回溯方式,以及生活世界,不但构成了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解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把现象学的方法引入对语言的研究 ,是胡塞尔语言现象学的最突出的特点。胡塞尔把事物的本质显现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向人的意识的显现。而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最大特点。语言与意向性的关系 ,是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此前提下 ,胡塞尔论述了语言在纯粹逻辑学这门关于观念规律和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胡塞尔认为语言与意向性关系的具体内容 ,是通过语言与表述、语言与含义以及语言与含义意向、语言与含义充实来具体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1913年胡塞尔发表了《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至今日,如果要追问这部百岁著作的历史意义,最好从它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对比说起,确切地说,是从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说起。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个问题上改进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解开了康德在"先天综合知识"的问题上的许多谜团,使之更切近于我们的实际认识过程。当然,他也留下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其哲学思想是"意向性"。认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根本的基础性概念、出发点概念,也可以说,现象学始于"意向性",胡塞尔的感知理论研究通过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从事物感知(外感知)、自身感知(内感知)、陌生感知(对他我的感知)对意识的共现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的现象学由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多变性常常令人不易理解。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进行审视,是把握他的思想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进行了分析:第一,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思维的直观性,追求“面对实事本身”;第二,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反对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坚持一种观念主义的立场;第三,意向性是现象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概念,澄清意向性的三结构:自我、意向对象、意向活动,有助于深入理解整个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     
现象学一词是由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1807年)一书中最早使用的,因此这一名词在哲学中得到了广泛流传。但现代现象学传统的主要起源却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的著作。“现象学”一词是由源出自希腊语的phainomai(出现)和logos(理性)组成的复合词,这表达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10.
对于自我问题的思考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自身反思相伴,可以说,自我观念的演变标志着现象学运思的进程。胡塞尔的自我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进而从纯粹性到习性的发展过程。他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的反思,暴露出纯粹自我观念在现象学上的理论困境,而纯粹自我观念在《观念I》以后的演进,则凸显出习性自我观念形成的必然性。习性自我观念的开显构成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转变的动机。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指意识的指向性,它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中心概念。包括现象学还原在内的几乎所有现象学基本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意向性概念关联。意向性概念又是从现象学到存在哲学过渡的桥梁。因此,不首先弄清楚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就无从接近胡塞尔现象学和全面理解存在哲学。意向性概念是打开胡塞尔现象学这座神密宫殿大门的钥匙,是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从胡塞尔那里接受的最重要概念。本文试图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做一简略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意向性"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以之为钥匙,可以打开其现象学哲学的视野。但是,"意向性"概念的提出并非胡塞尔的首创,但却是胡塞尔使之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作为进入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的条件,有必要对之进行历史发生考察,梳理清楚这一问题的理论逻辑,并特别探讨了布伦塔诺心理学中的意向性问题,从中辨析出胡塞尔对"意向性"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构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意识的基础上决定了意向性的存在,而对意向性“存在规定”的理解是本体论的缺失,这种观点基于对意向性错误的“客观化”和“主观化”,因此在限定意向性存在模式和意义的反思性方法时,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具有必然缺陷,并无力质询意向(Intentio)所包含的对存在的先验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现象学对存在问题忽略的终极历史根源在于希腊人对存在作为实存意义上的理解,在这个理解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不可调和的,而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不能被看作是对柏拉图逻各斯提诺斯洞见的重新发现.但是,海德格尔对于柏拉图的批判预设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式对诸艾多斯看法的说明就是柏拉图就这个主题最后的定论,这也就意味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存在论/本体论批判是依赖于希腊本体论限制中的历史优先性的.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感知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通行的看法,对感知的分析是意向性理论的基础和典范。但是,在胡塞尔早期思想中,感知和意向性的关系并是非自明的。本文立足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勾画出胡塞尔对感知和意向性的关系的三种不同看法,并且结合诸多学者对胡塞尔感知理论的不同看法,以展示胡塞尔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在其生前没有发表过,一直到1947年,才由胡塞尔文库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二卷出版。它的出版,对我们理解胡塞尔的思想及其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理解胡塞尔从《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哲学的观念》的发展的重要材料来源。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根据布伦坦诺的思想,把现象学叫做描述心理学。1903年左右他开始意识到描述心理学仍然是自然实证的科学,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逻辑和数学的基础。尽管描述心理学对长久以来建立的经验心理学有贡献,但是为了给逻辑、数学和所有其他的自然科学提供最终绝对的基础,还必须发展意识的哲学的其他形式,这就是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首次提出的先验现象学。  相似文献   

18.
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美学是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学流派,其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的现象学哲学.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在早年赴德留学期间,跟随胡塞尔对现象学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在其一生的辛勤著述中,创造性地将现象学理论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他以《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年)、《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年)、《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年)等著作在艺术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审美价值论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理论突破,从而成为本世纪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对感知行为的分析是其意向性理论的范例和基本层次。以对象的被给予方式为基准,胡塞尔把感知区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超越感知与内在感知。但无论是超越感知还是内在感知,它们都由于自身所包含的超越与内在的"间隙"而难以为确定性的知识提供根据。现象学的意向性构造理论即使在感知这样基本的层次上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追求"确定性"与人的本性相关,即人都追求和渴望着"思维安全"。"确定性"在笛卡尔那里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先天综合命题",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的主观性(意向性)"。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达到哲学的确定性,其研究的对象则是意义。尤其是他《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第六研究,切入了"存在问题",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他最终避免了笛卡尔的先验实在论,又摆脱了康德的人类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达到了哲学所需要的"纯粹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