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立法不公和实践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医事法律体系内部存在严重的法规冲突,最为突出者当属《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与《民法通则》的冲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悼于公平、平等、等价、有偿的民法基本原则,从它的出台、有关实体和程序的规定及其说明和解释均体现出非公正性,致使很多医疗过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而得不到公正赔偿。为了实现司法公正,急需制定较高法律层次的医疗事故法以消除冲突,统一法律。  相似文献   

2.
1 关于“胎儿(新生儿)”伤害鉴定定级的有关法规及相关学说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它是在总结了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经验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医患双方合法利益,保障医疗  相似文献   

3.
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是指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对其导致的医疗事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民法通则》、《刑法》、《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本文对医疗事故概念的界定、构成及三种具体法律责任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对于妥善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2002年4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摒弃了《办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窠臼”,给医疗事故处理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运作方式。笔者将《条例》与《办法》进行比较分析,解读出《条例》有比《办法》更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1我国现行的医疗纠纷损害赔偿制度1987年前,我国对于医疗纠纷的损害赔偿虽然在法律、行政法规中有零星规定,但均不完整和统一。1987年,国务院发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确立了对医疗事故损害实行补偿制度,是新中国最早的相对统一和完整的对医疗纠纷损害如何赔处理的行政法规。但该办法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如何赔偿未做规定,特别是该办法确立的补偿制度,有不少人认为与《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全面赔偿原则相抵触,故多为人们所批评。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以(92)民他字第13号《关于李新荣诉天津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医疗事故 ,必须对医疗事故给予科学的界定 ,明确医疗事故的内涵和外延。世界各国对医疗事故的界定各不相同 ,但一般来说 ,只需有医疗过失行为并给患方造成了损害后果即为医疗事故。我国《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对医疗事故的界定存在严重不足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这一概念作了新的界定 ,克服了原概念的不足 ,但仍然存在缺陷 ,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这对正确办理医疗事故 ,调整医患关系更进了一步。但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值得思考 ,只有将这些问题探讨清楚了才有利于医疗事故立法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众所瞩目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修订已告一段落。作者试图透过《办法》的缺陷,联系我国部门立法的局限性,探讨卫生立法的教训与启示;回顾《办法》的修订,从讨论中揭示卫生法制建设的现实命题;总结《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得失,解析其突破在于立法思路上坚持了与相关法律协调一致,立法方法上实行了群众参与,民主立法,展望其价值与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9.
浅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若干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同原先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虽然具有较大完善,但也在医疗事故的除外情形、技术鉴定和该条例的法律效力等方面存在若干不足之处。笔者就此及其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下作出的 ,所以应赋予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内涵 ,依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 1 1条的规定 ,对其可以提出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1.
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实施,使得我国医疗事故诉讼的归责模式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不但没有使我国的医疗诉讼更加经济,反而导致了医疗纠纷愈演愈烈,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分散医疗风险,化解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行医疗责任保险,从诉讼法的角度分析,应目前医疗事故诉讼归责模式的要求,在我国实施医疗责任保险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医疗事故鉴定 ,是正确处理医疗事故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我国原有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和程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何依据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原有的鉴定机构和程序进行改革是保证鉴定结论合法、公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正确处理医疗事故的关键环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配套文件的出台无疑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作者发现在鉴定主体、鉴定管辖权、鉴定时限、不予受理、专家库及有关具体程序等问题方面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并需要通过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侵权责任法》尽管以法律单章形式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跳出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桎梏,不再以构成医疗事故作为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堪称侵权责任立法的一大亮点,不仅为规范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依法行医,患者及其家属依法维权,有关机关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体现了对医患关系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是我国医疗侵权立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完善医疗事故赔偿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医疗事故赔偿的分析,指出其在保护患者及其家属合法权益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根据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医疗事故赔偿的几点设想,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纠正了《办法》中医疗事故界定范围较窄面对患者利益保护不周的立法缺陷,但其"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它后果"方构成四级医疗事故的规定与民法所倡精神相抵触,应将"明显"两字删去。医疗责任包括医疗服务合同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人民法院尊重受害人的请求选择权完全符合《合同法》总则和分则规定的要求。依消费理论和国外法则可认定患者为消费者,医患纠纷适用《消法》应属正当,完全符合人本精神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及《行政诉讼法》第35条均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由此确立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0条关于医疗事故争议案件,“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的法律地位。然而,每当医学会对医疗  相似文献   

1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颁布 ,并于 2 0 0 2年 9月 1日起正式实施。本文就新《条例》的六点新的内容进行阐述 ,并探讨在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模式下 ,医疗机构应该如何应对医疗高风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因医疗事故侵权纠纷而提起的民事诉讼,在当前司法工作中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立法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以《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框架的医疗卫生法律体系,从而有效地监督医疗机构,及时地处理医疗纠纷,并且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  相似文献   

20.
法规依据不统一而且滞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一个近乎封闭的体系内运行,失去了必要的监督制约;事故鉴定委员会易受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影响,缺乏监督机制,有欠公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