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的短短几年间,艾青又一次以丰厚的创作实绩,达到了自己创作的第二高峰。艾青此一时期的诗歌艺术,表现出巨大的思想魅力,以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表明了诗人所达到的新高度;同时,艾青的诗歌艺术在形式上也达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大诗人艾青复出后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巨大的思想魅力;同早年的创作一样,艾青依然善于创造鲜明准确的形象,依然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同时,艾青的语言体现着一种“大味必淡”的朴素之美。由于饱经沧桑,由于诗人一生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艾青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无可争议地达到了“化境”这一艺术家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4.
艾青在上世纪 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奉灵感为至圣” ,写出了很多富有魅力的佳作。他的灵感有三种类型 :定向涌流 ;感物触怀 ;彼此重合 ,都属对题材的“二次处理”。但在 4 0年代和 5 0年代 ,他的灵感失落 ,只凭“一次处理”写诗 ,创作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 ,沉默多年的艾青重返诗坛 ,灵感回归 ,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  相似文献   

5.
“理趣”,是艾青当代尤其新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这是由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及其创作自身的变化发展。在五十年代中期,艾青作品已有此萌芽,在新时期,则成为重要的主导特征。“理”的内容的拓展和“趣”的表现的多样,使艾青的新时期诗歌取得了很高的的成就。其中“理”的内容,包括政治道理、人生哲理、哲学真理;“趣”的体现,在于机敏的智慧、丰赡的手段、别致的诗体。内中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创作艺术思维的过人之处,一是讲“积淀”,二是重“感悟”;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观念的补充、发展和完善。由此也使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启迪性和生发性的审美特征,并附着着明显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人是20世纪40年代,是艾青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人群。他们从燃烧自己开始来燃烧世界的诗歌创作,为雄强的生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是艾青时代“一座崇高的山”。  相似文献   

7.
巴金和艾青有相似的情感个性,他俩都是有忧郁性情感的真诚的诗人。相同的生活年代和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巴金和艾青形成了相似的创作路径,在他们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都出现了两次创作高峰:第一次创作高峰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了一批示范性经典作品;第二次创作高峰使他们的创作超越了文学的意义,具有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彝族诗歌是指新时期的彝族诗人们用汉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新时期彝族诗歌以吉狄马加为代表,在创作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对他们身处文学边缘,却执著探索的精神以及创作中的优缺点作简单的评述,以期对彝族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有一点借鉴和促进。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70年代末期,曾有一大批历经监禁与放逐的诗人重归诗坛,以他们“归来的歌”而丰富了新时期的诗歌艺术。艾青、曾卓、绿原、牛汉、公刘、流沙河、邵燕祥……这些耀眼的名字都得到了文学史家的充分关注,而“七月”诗人之一,30年代末期开始诗歌创作,同样在新时期归来之后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的彭燕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了一口跌落的“沉钟”。当我们探入深海之中,抚摸这口沉钟时,我们确实听到了它“最悠远动人的钟声”。一在现代西方社会,现代主义大师们面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危机、终极信仰的破碎,以文化守护者和人类命…  相似文献   

10.
都市意象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在艾青诗歌中具有重要价值,而这却是目前研究者很少关注的。其中,巴黎意象始终是艾青都市书写的核心,可以说艾青的诗歌创作有着难以割舍的巴黎情结。对于巴黎,艾青始终存有一份复杂的生命感应性和审视的眼光。在他的诗中,巴黎不仅成为诗人自身独特感受体验、多维反思现代文明的载体,更是被赋予了文学想象与被想象的多重意义;另一方面,诗歌叙事的差异性方式也在阐释着都市的变迁。由此,艾青的创作以非常独特的个性进入和观照世界,丰富和拓展了新诗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