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形成为人类聚落区,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任县丰厚的文化,迄今为止,达块土地上已先后出土了仰韶文化、北西龙山文化和旧周龙山文化等遗存。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  相似文献   

2.
<正>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湖南共有少数民族55个、680万人,少数民族文化遗存丰厚,源远流长。她在弘扬湖湘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市郊的一户牧民只用一根绳子就把二十几只羊对头乖乖地拴起来挤奶。与喧闹的格尔木市相比,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在这片土地上至少己经延续了20000年之久。1959年,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诺木洪遗址发现一处青铜文化遗存,发现当时生活在这  相似文献   

4.
广东属岭南地区,历史上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盘古文化遗存。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盘古文化遗存,是历史上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先民越人所开创,与珠江中上游的盘古文化同属于一种文化体系;汉族迁入该地区后,接受和吸收了原住民族创造的盘古文化,使之得以世代传承下来。而肇庆市的盘古文化以及盘古祖殿里供奉的“狗头人身”(盘瓠)塑像,则是由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瑶族所开创,是瑶族信仰和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聚居的甘肃省,有两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9个民族乡。回族、藏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44个少数民族的200多万人口,世代耕耘生活在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灿烂文化和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的的原因,一部分少数...  相似文献   

6.
我国460万藏族人口(1990年普查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共计144县)约22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国藏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约为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3%,几乎囊括了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从一般意义上讲,在藏区如此广袤的土地上,自然资源蕴藏量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当我们讨论资源时加入人口、经济、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京旗文化是由清代回屯京旗在黑龙江地区长期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形成、由黑龙江满族人世代相承,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遗存指的是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黑龙江京旗文化遗存是黑龙江本土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在重视历史文化的新时期,为有效保护和开发黑龙江京旗文化遗存,应当根据其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制定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苏联官方新闻机构塔斯社1983年3月27日在莫斯科宣布:一个维吾尔研究所已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阿拉木图建立。建立这个研究所的宗旨是总结维吾尔研究的成果,公布维吾尔的文化遗存并扩大维吾尔民族学和文学的研究范围。目前在苏联约有21.1万维吾尔人(1979年),他们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石器遗存是西藏高原史前考古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构成因素,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在藏北首次发现这类遗存后,考古研究中对西藏细石器已多有论及,但研究结果略感简单。近年来随着全区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的展开,细石器遗存在广袤的高原上有了更多的令人鼓舞的发现,这对于我们将西藏细石器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工艺特征、区域差别及起源发展等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提供了极为现实的依据,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借此引起学术界对西藏石器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宽广。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以来,为了印证南朝任昉《述异记》中有关“盘古国”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弄清盘古国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文化面貌,广两壮学学会组成盘古文化考察组,对广西境内的盘古文化遗存及其神话与信仰习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同时还赴广东、河南、湖南、贵州等省,对当地的盘古文化遗存及其信仰习俗进行考察,以便进行比较研究,为揭示盘古神话起源于古桂林郡和盘古神话的北传收集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壮族盘古文化考察组赴全国各地考察@蓝阳春  相似文献   

11.
大、小凌河流域,是东北区域文明、幽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以及海岱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区.所分布的各类历史与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从距今1万年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其历史文化遗存从来没有断裂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一地区不断被发现.尤其是先商文化的起源与孤竹国文化,均与大、小凌河流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形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也都与大、小凌河流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现在四川东南部的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五个自治县为黔江地区,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人中260万,其中苗族40万,占六分之一。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历史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开发、经营这块土地,曾经创造了优秀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起源的新观点看西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硕 《中国藏学》2008,19(1):110-115
本文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类起源研究的成果,从人类起源新的观点对西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存进行了新的探讨,对西藏旧石器文化遗存的上限年代、西藏旧石器人群从什么方向进入以及西藏旧石器文化同周邻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临湘龙窖山古遗址沉淀了丰富多彩的瑶族先民的石头文化。为了全面解读其文化的性质及其内涵,2003年6月,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窖山古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实测及试掘工作,发现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瑶族原始宗教祭祀台、图腾柱、石神庙等文化遗存。囿于目前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匮乏,其确切的用途和文化内涵有待研究考证。笔者不揣鄙陋,试先提出谬论,祈请专家学者斧正。  石堆积——“面东指北”的启迪    石堆积是龙窖山古遗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龙窖山78平方公里(临湘市境内)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内,随时可见人为的石头…  相似文献   

15.
文物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西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民族在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融化了祖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历史文明、南亚的农业文化,以及中西亚游牧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化体系。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长期处于相对的封闭状态,各时期的文化特征或积淀至今仍或多或少地得以保存,成为西藏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令全世界瞩目。因此,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对继承发扬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汉文化与古代新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化的研究是跨学科的。本文从文化和汉文化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考古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尝试指出自西汉以来的新疆考古学进存(遗迹、遗物)中的丰富的汉文化遗存,以及来自帕米尔以西的文化遗存和新疆本地的文化特征;并试图指出,从整体评价上来讲,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汉文化,在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观点,与目前有些人所喜欢的片面强调帕米尔以西文化因素影响的观点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7.
佛山祖庙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文化根脉,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佛山的民间信仰中心;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群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及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敦煌艺术,又称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是时间上贯穿数千年、空间上融合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多种形式的艺术品为一体的古代艺术遗存.敦煌艺术展览是人们欣赏敦煌艺术、了解敦煌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敦煌艺术和文化向大众传播的综合媒介.本文将从敦煌艺术的现状、敦煌艺术展览的情况、敦煌艺术展览如何创新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0.
佛山祖庙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文化根脉,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佛山的民间信仰中心;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群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及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