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的核心内涵是政治属性.民族有多种存在形式,民族与国家同质是短暂的现象."去政治化"即"去民族",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新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中国未来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向是建构完全的公民国家,而不是"创造"一个与国家同质的"大民族".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为多民族国家,在民族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不完全重合,无疑已成为民族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任何事物都是静止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中,可以从静止和运动两种维度分析。因此,两者的关系难以用"和谐"或"冲突"来概括。两者的整合,也难以用"同质"或"多元"来进行一刀切式地处理。建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模式需要柔性地处理两者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因素,同时还应更加注重少数民族的立场,增加对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为多民族国家,在民族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不完全重合,无疑已成为民族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任何事物都是静止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中,可以从静止和运动两种维度分析。因此,两者的关系难以用"和谐"或"冲突"来概括。两者的整合,也难以用"同质"或"多元"来进行一刀切式地处理。建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模式需要柔性地处理两者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因素,同时还应更加注重少数民族的立场,增加对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多元及全球"虚拟化"的现实,民族国家观也应做出调适,要有能力超越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国家仅是历史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选择。概念是一种符号丛,符号的征象、对象和释义三元处于不断互动易位的关系链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许多"征象"的对象化和释义化结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必然也要发生类似的对转。征象与释义的勾连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和协商过程。贝特森提出的关联性模式是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础,建立在生命认知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新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与亚国家层面的"各民族"都被称为民族,这就造成语义的模糊、混用和学界的困扰争鸣;在英文翻译上也难以精准表述,目前的两种译法nationality和eth-nic group都引起一些异议。民族概念必须以尊重历史、符合现实、符合我国的族际政治和民族关系为原则。本文试提出当今中国亚国家层次的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都应平等地称之为"族元"———即共同形塑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贡献的族类单元,英文翻译取用National ethnic unit。文章对"族元"这一概念的意涵进行了阐释,从历史史实、宪法精神、学理层面和国际视野展开了论证。对National ethnic unit进行了英文词语分析,将其与nationali-ty,ethnic group等作了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6.
主权民族就是"享有国家主权的民族",与"国族"、"政治民族"等概念具有相同的外延和内涵,只是侧重点不同。"族裔同质国家"构建主权民族有"国族一体式构建"、"代表式构建"和"共同创设式构建"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全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事实.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集团,自1959年叛逃后,在国外长期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利用国际上提供的各种场合,到处宣称"西藏自古以来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反动谬论,利用混淆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概念,不仅搞乱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模糊了人民群众的视线,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其推行"民族独立"的分裂活动张目.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牢固掌握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以实际行动抵制达赖的民族分裂活动,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21,12(10):46-52, 121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认为,基督教在赞米亚地区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与山地族群的先知主义和千禧年宇宙观契合,从而使基督教成为山地族群借用的意识形态与谷地国家对抗,逃避谷地的统治。然而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山地民族皈信基督教的例子则显示,基督教为这些民族带来符合现代社会秩序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促使山地民族进入现代性的社会化道路,这恰恰符合了国民政府对于山地民族长期以来的教化愿望,期望将山地民族真正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之下。因而基督教进入“赞米亚”区域,虽然也有逃避统治与国家相对抗的一面,同样也有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一面,促使山地民族适应国家并进入国家。这可能是斯科特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身份证"民族"一栏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给政府贯彻民族优惠政策提供便利和依据,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造成民族歧视和伤害,不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从民族国家构建的战略高度来看,取消身份证"民族"栏将是世界发展潮流。当然,取消身份证"民族"栏并不意味着取消民族,停止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和帮扶,也不意味着要同化少数民族,而是在尊重公民隐私权和族群认同权的基础上,增强其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西方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大量外来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从内部向西方各民族国家提出权利要求.这使西方各民族国家不得不放弃"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同化政策,转而采取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满足各族裔群体的权利要求.此举引起了很多人对民族国家会走向衰微和终结的担心.但事实上,民族国家并没有走向终结.其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促进了多元文化国家内部的整合,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切人,指出这种观点不是原创,而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提出的民族问题"复线历史"的翻版;从晚清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分析展开,指出晚清维新派、立宪派民族观的内核并非所谓"文化主义",实质是穿着文化外衣的政治化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清王朝从"帝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指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国族-族群"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等不适应中国.  相似文献   

12.
当前"民族-国家"理论正在成为某些国家瓦解和分裂其他国家的有效工具,对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奥托·鲍威尔在其所阐发的"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中,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本质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阶级性、历史性以及区域性,从而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这一理论由于没有意识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从而在奥匈帝国遭到了失败,但是它为人们解决民族问题和审视民族国家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正是在这一视域中,才能透视西方民族国家内涵和其背后分裂其他国家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13.
如何协调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多元一体"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是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理论是对我国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理论升华,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要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4.
"失败国家"是个敏感的西方政治术语,指代运营困窘惨淡的国家。"失败国家"常伴有民族冲突滋生。"失败国家"与民族冲突之间的内在逻辑表现为统和权威乏力与族际政治动荡相伴、资源匮乏引致族际争夺、认同差异导致族际关系断裂。"失败国家"难以抑制民族冲突,民族冲突发过来又常常导致国家更加失败。  相似文献   

15.
学界有关民族国家生成于何时形成了两种说法:即起于绝对主义国家时期或起于资本主义国家时期。这一争论与学者们对民族国家的内涵认识不一致相关。在民族国家内涵上,学界存在阶级视角、国家要素视角、历史社会学的制度视角、民族原则和国家原则熔合等分析视角。这些不同的分析视角都认同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现代性是其内核,只不过它们强调了民族国家的不同内容、不同面向而已。由于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现代的多样性导致民族国家的内涵充满了多样性,其实践脉络的多样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是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通过竞争而获得当前地位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是列宁的建国思想;在建立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苏维埃国际联盟是苏联建国的初始设计.斯大林模式主导的苏联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形成了各个民族无"国家"和联盟无"民族"的民族国家二元冲突结构,而且导致了苏联在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向沙俄帝国的回归,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之科学意义的丧失或过时.错误的实践既包括错误理论的指导,也包括对正确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背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各少数民族有两个根,一个根是自己的民族,一个根是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的就是留住这两个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需要社会心态的健全为其基本条件。社会心态的健全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表现为自我的四个新变化和新进展,即:其一,自我开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历程。其二,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需求。其三,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社会需求、其四。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完善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当现代社会把"平等"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时,就应看到"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这充分展示了实现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平等发展权力在国家目标设置中的重要地位。忽视这一问题,不仅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设置的失误,而且会导致对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的质疑。特别是社会转型期,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阶级、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任何复杂的、分层的、多元社会的关键。除了象索马里、斯威士兰和莱索托少数几个国家之外,非洲大陆上的政体都是多元社会,也就是多民族的国家。甚至完全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以文化和语言为标准),象布隆迪和卢旺达这两个国家,由于剧烈的社会分裂也发生过激烈的争斗;就是象索马里这样内部基本上是同一个种族的国家,也一直在与其邻国进行着民族统一的战争,试图把国家疆界和民族边界划得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