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语>一书是孔门儒家的重要典籍,记载了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为杏坛第一人对他的弟子们的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论语>中关于"学"之问题有多次探讨,或孔子自身治学讲学,或孔子教导弟子求学,其关于求学、治学、教学的经历、态度和方法对今日教学治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相似文献   

3.
<论语>所记孔子的弟子多称"子某",如子夏、子张、子有等.这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有充分体现.这一章提到76个人名,其中,名、字齐全者74人.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中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好学的态度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知识的行为,孔子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他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广知博学、善于实践的学习行为上.这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论语>中通过孔子同弟子们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独到见解.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更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我们更可以将它看成是孔子的一本教材,是对弟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这本教材涉及面广,几乎包括人生的各个方面:政治、思想、为人处事、择友等.为了能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形成一个系统来研究,我们挑选了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君子"作为研究的主线,通过它来探求孔子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浅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论语>抄本,简本<论语>的出土对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厘清长期以来对今本<论语>在文字和文意理解方面所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语·侍坐>章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宝贵资料,因其记载简单,理解起来有歧义,但其实录性质不容怀疑.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发生在孔子出仕前后.侍坐闲聊,曾皙鼓瑟不违古礼.各家注解亦皆不背离孔子思想.本文提出新的认识主要在于:(1)"春服"特指祭服,"春服既成"可以理解为一个祭服完成的暮春时节的代称.(2)"风乎舞雩"读作"讽乎舞雩",与孔子赞同"风谏"合.将"风"理解为采风、风宣其德,将政德赋于音乐等,又与孔子对乐的爱好合.<侍坐>章保留了孔子与四子言论的核心部分,编排整理没有改变其实录性质."侍坐"章的书写情况再次验证了上博简<仲弓>篇所体现的<论语>的一种成书可能,即孔门弟子从所记繁多的孔子言论中选编删削而成.  相似文献   

8.
《论语》“君子”文化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9,(4):117-120
"君子"文化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及,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在梳理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苟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君子"一词仍重其"位",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论语>"君子"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论语>研究,从教育的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等主要方面解构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提出了孔子反对形而上学和僵硬教条的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具有宣扬主体消散、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等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孔子“友道”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孔学的宗旨是以仁爱精神唤醒社会伦理责任和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其交友之道是当今化解社会矛盾,整合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友"及如何"交友"、"择友"、"处友"等交友之道,可以概括为重交友、慎择友、善处友的九字原则,是现代人格塑造及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以"交友"为中心,探寻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单音节的"命"在<论语>中有"生命"、"使命"、"命运"等三种基本涵义,而复音节的"天命"既是"使命"的源头,又与"命运"相联.这样,"命"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它基本上统摄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论语>通过对"致命"、"不辱命"以及"不受命"等"命"的阐释,表达了孔子对人类的生死、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活之终极意义的沉思,诠释了孔子终极关怀思想的基本内涵:内圣与外王.后期儒家正是沿着孔子对终极关怀思想的这一奠基而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2.
龚明玉 《船山学刊》2004,(3):104-108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太史公在这里列举弟子及其贤人的数据,足以证明孔子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这种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又是以诗教为首的.在孔子看来,于古之三千多首诗中,经他删定而形成的<诗>之三百五篇,都是精诚而纯正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在体例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其中以篇为单位疏解<论语>--"依篇疏解"--对诱进<论语>注疏向儒学义理深处的开掘是最可寄予厚望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本文通过对四个较为典型地采用过这一体例的注本的研究,对其依据及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能否始终对<论语>这一由诸多看似互不联缀的章句构成而又有着虚灵命意的独特文本保持足够的尊重和信赖,能否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与孔子的生命达到强烈而渊默的共鸣,进而时"道"、"教"、"中庸"诸范畴作出深切的悟解,将决定"依篇疏解"这只是由于孔子之"学"乃是"一以贯之"之学才引生的注疏体例能否真正配称于<论语>大义的钩抉.  相似文献   

14.
《论语》同义词的修辞艺术成就及其历史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我国春秋时期语言风貌的<论语>,其恰切、精妙的同义词修辞,不但使它的语言具有了高度的灵活性、精密性和鲜明性,而且对汉语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其艺术效果是:准确区别事物、精细表达文意,细腻表达情感、生动描绘情态,巧妙使用委婉、表达难说之词,恰切连用对用、增强行文气势;其开拓性的贡献是:<论语>同义词修辞是孔子及弟子们对其修辞观的成功实践,开创了我国散文平易畅达的语言风格,丰富了我国修辞学宝库,表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大批地下儒家文献的出士,不仅可以补充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纠正以往研究中的偏失,厘清<论语>中许多论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解读<论语>,其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形成一个<论语>学发展的高潮,玄学家们通过以道释儒的方式创造性地诠释<论语>,建构了一种玄学化的内圣之道.这一圣人之道在价值取向上认为自然高于名教,在本体论上以无为宗,在方法论上倡导"体无"、"明道",从而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学政贯通的教育思想董操张传曾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伟大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他所创立的私学,教出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学生,开创了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派。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人才,也创立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体...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言行。纵观《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占据了大量篇幅,孔子可以说是谈话教育的始祖。他在以谈话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谈话教育的“软语”应用,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意识的方法都是值得当代教育管理者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诗论>分别评论了<诗经> "风"、"雅"、"颂"中的一些诗歌.尤其是对<周颂>诸篇的评论,显示了孔子对周先王之德的重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敬德、天命等思想,这些思想源自西周而又与西周有所不同.由以德论诗出发,孔子所说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表明他对诗歌、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