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爱情、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爱情的本质及道德基础、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婚姻的离异及其道德要求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达尔文、李比希、摩尔根、马尔萨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通过综合创新和不断超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澄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种种误读,进而彰显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对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学是对黑格尔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形成的学科。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黑格尔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形成的黑格尔学分支,是黑格尔学的主流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学。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学在中国哲坛展现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理解决定着他们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长期以来,恩格斯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解释在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恩格斯的解释路线进行的深入反省,从而对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作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 ,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 ,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1770——1831年)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列宁哲学思想有很多地方也得益于黑格尔。他毕生都十分重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研究、解释和宣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黑格尔影响下的德国思想界热衷于在纯思维的领域里进行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马克思借助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和恩格斯等人的思想所进行的创造性转换;一方面在对私有财产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初步走出了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但另一方面又在对现实的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中重新回到了黑格尔的思想试验;而在这种走出与返回的理论冲突中,已经内在地孕育着日益增长的现实因素;为马克思后来通过对现实的内在矛盾分析寻找批判现实的力量,从而为真正走出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整个理论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由于他把辩证法广泛用于历史研究中,这使他的历史观内含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并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扬弃”,创立了唯物史观。这是一个吸取精华、克服缺陷的统一过程。但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在研究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观的关系时,往往只注重马克恩恩格斯对其中合理成分的继承,而对于黑格尔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克服过程注意不足。这种状况有碍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本文拟就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缺陷及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的具体克服过程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是在对德国现实社会不平等、不自由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详细深刻地阐述了国家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对未来国家的特点和职能做了描述,对国家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高度重视现代化国家的结构、本质及其职能。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相继批判借鉴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人、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提出了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思想。它关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形成了实践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前者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宣告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终结和唯物史观的确立。本文从历史的动力、主体、规律和目的四个层面来揭示恩格斯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并试图探讨如何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发展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如何从古典历史主义进而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气质上所具有的古典情怀和所开启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有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理论来源,其主要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摩尔根的人类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尤其是在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及费尔巴哈人本学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多重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变革了自身的生态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内容丰富,但其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中,制度理论的"不在场",将意味着其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以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本为依据,系统地梳理和发掘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之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认为制度本质论、制度起源论、制度功能论和制度变迁论是支撑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与黑格尔从精神的角度设定劳动相反,马克思则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角度,将劳动设定为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对劳动所作的本质性设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唯物史观意义,既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客观物质基础,也内在地蕴含着人的解放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与黑格尔哲学思想具有某种亲缘性,这种亲缘性表现在国家观上,马克思从信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通过接触社会现实、产生疑问、进而批判,到最后与黑格尔理性国家观彻底的决裂,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渐进的、批判和扬弃的过程。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及其所具有的革命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和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科学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概念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文摘要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Idea of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Wang Jinyu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Contrary to Hegel' s opinion of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 Marx regards labor as purposeful creative mater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 and natural substance transformation. Marx' s essential definition of labor 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mportance, which, not only lays material 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inherently contains the reality logic of human liberation. Key words: Marx;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