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兼容并包、自我批判和自我创新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能充分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承接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精华,为民族精神增添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与时俱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立、前进、发展的钢铁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与历史方位。精神纽带是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我国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又一重要话语。精神纽带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能够凝心聚力,使得各民族人民精神相依的连接性内涵与机制,为较为抽象的“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历史逻辑、现实基础、文化传承与理性建构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四个一体”:一是家国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交融;二是各族一体,各民族之间紧密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是治理一体,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进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与平等互助;四是命运一体,以“两个共同体”为理念,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同时团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纽带作为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精神纽带建设不但可抵御前进过程中的风险挑战,还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与强劲的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规律出发,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系统地论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路径,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象征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或者徽号,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民族性格,具有广泛认同,深入人心,突显民族精神和独有或特别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体。龙虽然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但还不足以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象征。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大团结更应该强调认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冲的实践,不断推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指导理论的创新,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方向;加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注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冲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精神文明建没等移风易俗的途径改造日常生活,构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汾调的和谐生活.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肥沃的生活土壤;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脉搏,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改造国人精神世界,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层次性的特征。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具有团结力、向心力、亲和力、支撑力和协调力的特征。在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将更好地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导向、熏陶、实践、整合规范等功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通过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并与公民道德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向心性、凝聚性、和谐性三个维度上的高阶状态,回答为什么要“融”、什么是“融”、如何实现“融”等问题对于民族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具有积极意义。以“融”为导向是党的民族工作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融”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为着眼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以打造立体纵横的共同体纽带为着手点。新时代民族工作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固物质联结、润化共有精神入手,不断增强向心性、凝聚性、和谐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最为根本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引导之一。基于道德哲学的角度,井冈山精神实质上体现的乃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理想。结合井冈山精神的价值实质,阐释其具体内涵的当代价值,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在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还发挥着信息传播、社会认知、政治教化、思想培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民族凝聚力建构发挥着提供精神动力、注入新的活力、拓宽建构渠道等正向效应,但其媚俗性特点也会给民族凝聚力建构带来负面影响。全面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的社会功用,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功用;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指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它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能够建构和宣示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持续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内在价值,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汉语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建构作用,构筑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强大“防火墙”。“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不能搞军事霸权、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但不能没有独立自主的强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非凡的意义。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根源性、丰富性、终极性、普世性、人文性、活态性、核心性、一体性、散播性、传承性等。对这些特征的总结,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中原文化遗产的真实价值及其在建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不仅对于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第一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任务在党的件中正式提出,可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中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容构成,它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涉及的各项内容。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性、地域性、民间性、丰富性、特色性、人文性、发展性等特点。它在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连结民族情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方面都有其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