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的重要手段,但其能否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需要投资者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保持较高的敏感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一种不完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投资者对银行风险的关注程度会因为政府对银行支持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试图建立博弈模型用于分析这一特殊制度下的信息披露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实证研究了这一问题.研究表明,信息披露程度足够大时,发生危机而不一定得到国家全额资本金救助的银行倾向于选择稳健的风险承担策略;这一特殊制度下的银行倾向于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削弱信息披露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约束效应.因此,监管部门应努力提高银行强制信息披露的水平,以约束并降低银行更大风险承担行为发生的可能;同时,为了加强信息披露的市场约束作用,政府应运步变革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
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持金融稳定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文章在Merton模型框架下将监管惩罚和监管宽容同时引入存款保险定价模型,并探究了存款保险价格和银行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和银行资产储蓄比呈现负相关关系.当监管惩罚力度加大时,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存款保险费率会也降低,这说明惩罚措施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研究还发现,监管宽容程度越高,银行的风险偏好也越高,进而存款保险价格越高.存款保险费率测算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次贷危机"和"股灾"对城市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影响最大,对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影响有限,而对国有银行存款保险费率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静  郭晔 《管理科学》2021,24(6):22-41
为了防范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我国于2015年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能否有效降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关乎金融稳定的重要现实问题.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契机,本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2017年第二季度的面板数据,首先,将金融机构间的关联网络和金融机构市值纳入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中,进而探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其他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以外的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增加其他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强化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引入基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差别存款保险费率设计和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防范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我国于2015年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能否有效降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关乎金融稳定的重要现实问题.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契机,本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2017年第二季度的面板数据,首先,将金融机构间的关联网络和金融机构市值纳入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中,进而探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其他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以外的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增加其他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强化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引入基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差别存款保险费率设计和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东盟六国与中国在经济、贸易和货币等方面较强的同步性和联动性特征, 选取2000年至2015年东盟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 使用银行净息差3年移动标准差作为利率风险的代理变量, 实证检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水平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因银行规模、银行业集中度和国家法制水平的差异而产生变化.研究表明,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显著减少银行净息差的波动, 对利率风险具有稳定作用, 且这种稳定作用受到银行规模、银行业集中度和国家法制水平的影响.无论在短期或长期, 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稳定作用都十分显著, 银行业集中度降低使得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稳定作用增强.虽然提升国家法制水平在短期减弱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稳定作用, 但在长期则相反.此外, 相比样本中高收入国家的商业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银行利率风险稳定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银行业风险在不断增加,有的还出现了违法行为,从而导致银行业金融风险堆积,更有些银行已经退出了市场。2015年出台及正式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业风险监管、预警、定价和处置机制逐步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比较,对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分析,提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监管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促使参保银行主动承受更大的风险。因此,建立适合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从风险管理及反映风险的保险费用的确定等方面着手,其核心工作就是存款保险费率的厘定。        常见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包括单一费率法和差别费率法,基于风险设计存款保险费率结构的差别费率法能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RONN和VERMA结合存款保险的差别费率法和复合期权定价思路,提出存款保险价值不仅与银行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有关,还可以与银行股权资本状况和存款债务建立关系。借鉴RONN和VERMA的建模思路,利用存款债务与其他普通债务的相似性及期权对角价差组合技术,建立银行资产市场价值和银行资产隐含波动率与银行普通债券价值和债券收益率的波动率之间的联立非线性方程组。利用上市银行债券数据的可得性,采用数值方法对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中性违约概率和存款保险基本费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结合Ronn-Verma模型,得到其他10家上市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        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违约概率和存款保险费率均与银行债券收益率的波动率正相关,债券的价格信息能够反映一定的银行存款风险;此外,3类银行中以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最高,城市商业银行次之,5家国有商业银行最低,后者略高于同期央行规定的基准费率。        中国正逐步实践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的转变,研究结果为基于债券市值给存款保险定价提供借鉴。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该从实施风险差别费率、建立风险评级体系、完善风险费率措施等角度入手,为实施合适的存款保险费率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晓博  刘伟  辛飞飞 《管理科学》2015,28(5):116-128
利用中国内地与香港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的较强的同步性,在一个自然实验的框架下,选取2002年至2013年中国内地和香港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将2006年香港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作为外生变量,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别从信贷行为、资产结构和自有资本3个方面实证检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并不会引发商业银行的过度信贷,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的过度信贷行为,且这种抑制作用对小银行更加明显;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存款保险制度会激励商业银行持有高风险资产组合;存款保险制度会促使商业银行减持资本缓冲。在当前的银行监管体制下,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已由过去的资产业务转向负债业务,并进一步提出采取风险最小化型的职能定位以及加快向风险为本适度灵活的监管体系转变等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于中国明确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影响的具体形式、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银行间交叉持有同业存款时,风险共担和传染是可能的。银行间市场结构的不同会对风险共担和传染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三阶段流动性偏好模型的一般分析框架,讨论了应对危机时银行微观层面的资产清算顺序的异同对于银行系统脆弱性的不同影响,并从合作博弈的视角探讨了"货币池"风险免疫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不存在银行资产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当问题银行流动性波动足够大(ε>ε) ,银行间风险传染可能难以避免,而当流动性短缺ε在区间[ε,ε]内,银行间的合作博弈效果最优,风险传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银行间市场的"货币池"免疫结构模式可以实现风险分担和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从微观层面提供了一种银行间市场危机传染的内生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金融监管一般分为结构监管和行为监管。主要手段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等。目前,各国监管当局对所辖金融机构都普遍实行了固定的最低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率标准和最高的资产限制比率,这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的监管。下面分别分析以上三种监管手段的有效性:一、对存款准备金率要求作为运用最早的审慎性监管手段,它是指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以应付存款者在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取款要求,它存在的一个假定前提是不发生存款人挤兑现象。如果银行按规定持有的准备金水平正好足够满足在没有发生挤  相似文献   

11.
市场利率的变化导致银行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均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引起银行股东财富的风险.因此利率风险免疫对商业银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银行净值的变化与增量资产负债和存量资产负债持续期的函数关系式,提出了全部组合资产负债利率风险免疫优化条件.以全部组合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缺口与零的偏差最小为第一目标,以银行全部资产的利息收益最大为第二目标,以监管当局的政策法规为约束务件,建立了基于全部资产负债利率风险免疫优化的增量资产组合决策模型.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构建银行净价值与全部资产负债组合持续期的函数关系来建立利率免疫条件,解决了银行增量资产组合配给时、资产增量组合与存量组合构成的全部组合的总体风险控制问题.这就改变了现有研究仅仅立足增量资产与负债的局部风险控制的做法.二是通过用存量资产负债的剩余期限替换现有研究持续期表达式中的期限,得到了既反映增量资产负债持续期、又反映存量资产负债持续期的通用表达式,解决了资产负债增量组合与存量组合构成的全部组合的风险的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司债务为经理提供了风险转移激励,在一定条件下,债务风险不仅转移给股东也会转移给债主,据此,本文考察了银行监管下的消除风险转移激励的机制设计问题,并证明了银行的监管降低了(至少不会增加)股东消除风险转移激励的机制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全球都在加速开展市场一体化,经济由于当下金融的影响而飞速的运行。可是,市场一体化的展开,促使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营运危机,使其造成了传染反映,危害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模式,由此体现出合理的监管在金融业当中尤为重要。本文以银行信用风险、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的风险控制为基本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投资者效用函数是二次型,然而实际中资产收益的分布呈现尖峰厚尾特征,因而无法在均值-方差框架下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与资产收益正常变化相比,极端变化带来的尾风险会对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尾风险的度量方法和定价能力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依据极值理论,基于Fama-French的3因子模型无法解释的收益残差构建尾风险度量模型。选取中国股票市场沪深A股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滑动窗估计尾风险,投资组合分析和横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尾风险可以稳定地负向预测股票收益,在控制规模、交易量、非流动性、短期反转、中期动量、特质波动率、特质偏度等股票特征后,尾风险的负向预测能力依然显著。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发现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尾风险显著低于非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尾风险,而且可以消除尾风险的负向溢价,因而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可能是产生尾风险负向溢价的主要原因。 通过买多-卖空组合构建尾风险定价因子,发现尾风险因子比投资因子和盈利因子有更高的风险价格,而且并不是相对于Fama-French的5因子的冗余因子。与Fama-French的3因子模型和5因子模型相比,Fama-French的3因子或5因子基础上包含尾风险因子的定价模型对股票横截面收益有更好的解释能力,因而有更高的定价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尾风险定价能力的忽略使已有资产定价模型受到广泛批评。因此,探究尾风险的度量方法以及分析尾风险的定价能力,不仅有助于完善和拓展资产定价理论,而且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认知偏差,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护市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使用下偏距(lower partial moment,LPM)来度量投资组合尾部风险,将组合的尾部风险分解成三部分:特异性尾部风险、个股的系统性尾部风险和混合尾部风险.论文分别研究了三种尾部风险对资产预期收益的定价功能,基于我国A股市场股票数据进行Fama-MacBeth截面回归发现:1)特异性尾部风险与资产期望收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2)混合尾部风险与资产预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定价作用,对资产预期收益的影响强于市场贝塔和市场下方贝塔(downside beta)的影响; 3)系统性尾部风险对资产收益预期的影响最弱; 4)利用Fama-French-Carhart四因子模型对特异性尾部风险和混合尾部风险进行回归后发现,特异性尾部风险与混合尾部风险均具有显著四因子alpha系数,表明四因子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两种尾部风险与资产预期收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许文  迟国泰  杨万武 《管理学报》2010,7(4):585-594
将银行资产组合的单位收益所承担风险损失和风险价值作为银行各项资产组合收益最大化约束,运用逆向递推原理和非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基于违约损失控制的多期资产组合动态优化模型.运用逆向递推原理在考虑下一区段优化配置结果的前提下,控制本区段单位收益所承担的下偏矩风险.反映了不同区段的单位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对贷款总体效果的相互影响,在考虑单个区间贷款最优的过程中,优化配给所有区段的贷款配给.用单位收益的风险损失下偏矩来控制违约风险损失,改变了流行研究用方差表述风险而导致的组合风险刻画不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1家银行2009年年报数据对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风险进行研究,从信用违约和流动性风险角度对传染路径和资本损失进行估测,并深入分析银行间市场的不同结构对传染效应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应用负二项式计数模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易被传染银行的微观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在“完全分散型”市场结构假设下,我国银行间市场传染性风险极小;当考虑交易主体集中度并假设“相对集中型结构”时,系统性风险和传染效应将上升;当考虑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联合冲击时,资本损失和风险传染的范围显著扩大.(2)大型国有银行处于银行间资本流动的中心环节,尤其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是传染风险发生的重要诱导来源.(3)影响银行在拆借市场中系统重要性的因素有银行类型、资产规模和风险头寸;而影响银行易受传染性的因素有银行类型、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暴露程度.  相似文献   

18.
王燕鸣  王宜峰 《管理科学》2012,25(4):100-110
应用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股市投资机会变动时的风险收益关系和跨期风险对冲策略。以25个规模-账面市值比组合以及扩展组合作为检验资产,以经济、情绪和市场指标作为状态变量反映投资机会,以DCC-MVGARCH方法估计的资产超额收益与市场超额收益的条件协方差衡量市场风险,以DCC-MVGARCH方法估计的资产超额收益与状态变量新息的条件协方差衡量跨期风险,应用面板回归方法检验资产超额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状态变量中,货币供应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规模溢价等新息降低,投资机会出现不利变动,与这些新息负相关的资产能对冲投资机会的不利变动;存贷差增长率、利率、股市波动等新息增加时,投资机会出现不利变动,与这些新息正相关的资产能对冲投资机会的不利变动;各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其中规模溢价、股市波动和货币供应的解释能力较高。还对多状态变量进行检验、比较,并提供了相应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银行双边风险敞口不可得的现实情况,利用贝叶斯方法,基于185家商业银行在2013年至2017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在不同的网络结构设定下构建吉布斯抽样器,根据大量银行间同业资产及同业负债分布矩阵的样本,考察了每个商业银行在负面冲击后违约的概率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同业借贷网络的结构能够显著影响银行的系统风险和违约概率。当网络连接概率处于中等水平时,冲击影响的范围最广;在完全网络结构下,风险分担的作用大于风险传染。总之,银行同业借贷既可以分担风险,也成为了风险传染的渠道,这种功能的转换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的相互作用:冲击的性质,例如冲击的规模,受冲击银行的数量以及冲击涉及的银行类型;清算时资产的贬值程度;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特征。如果仅考虑银行同业借贷渠道,样本期内最稳健的银行系统是在2017年,而2014年的银行系统最脆弱。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房地产市场通过贷款违约及其与银行业之间的耦合作用等渠道影响银行部门风险.基于持有共同资产网络模型,考虑上述两种渠道引发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而言,房地产贷款违约造成的直接风险远小于降价抛售带来的间接风险.空间维度而言,5家大型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是系统脆弱性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是系统重要性资产.研究发现资产结构、银行结构和加权资产结构等是重要的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错配指数可以刻画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状况.通过耦合作用分析发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会对房地产市场形成冲击作用,两者风险的相互强化加剧了风险爆发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