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事关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进退祸福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在以发展的眼光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以整体的视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本位地完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反对主观主义错误,实践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最重要的是全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树立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榜样。他们曾对19世纪欧美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教条主义现象进行过严厉批评,一再强调理论要灵活运用,反对将其当作固定不变的公式到处套用;强调根据时局变换及时调整革命战略,反对思想僵化、一意孤行;强调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创见,反对机械地加以重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有利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尤其需要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此,文章就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和重要任务。但在我国要很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研究我国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经学传统;不研究经学传统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是不行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探索,求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小资料     
<正>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首先要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关键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在决策时运用知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从实践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深刻的解说.指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要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我党基本领导方法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应该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去丰富、完善和发展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积一个半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更有力地坚持。恩格斯晚年所写的著名的关于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必须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统的根据 ,又有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依据 ;既是社会实践、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的实际展现。近年来 ,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 ,并将其概括为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 ,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原则 ,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这一科学方法论思想 ,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法在新时期具体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的科学态度.他们认为,人的思维不可能在某一时期穷尽对世界体系的认识,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真理,所以对任何理论都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理论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进行辩证分析,理论必须见诸实践并灵活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总结党的90年奋斗史和坚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看,我们党要自觉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就应当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慎重地认识和处理其中几个基本关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工作重点与指导思想的完整性的统一、坚持社会实践的基础性与科学理论的导向性的统一、坚持理论创新的时代性与原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的统一、坚持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传统,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秉持这一传统和取向,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由时代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档案是文化的载体,多种文化因素的集合体,档案文化是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具有存贮功能、教育功能、传承功能、创新功能。档案工作者正确认识档案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功能作用,有利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弘扬档案文化,从而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第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阵地。第二,肯定列宁、毛泽东及其历史地位,并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三,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第四,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感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来把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客体理解,还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问题,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为传统哲学的"符合论"真理观、认知真理观和"绝对的真理观",其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问题,陷入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错误之中。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就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生成根基、形成机制、发展机理、真理的证明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解决人们"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表现为质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诘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唯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深化改革并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终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