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其“新思维",推行“新思维"外交。苏联对东欧的政策是其“新思维"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东欧的政策中,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改变以往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尊重东欧各国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鼓励和支持东欧各国改革。虽然其对东欧的政策中有不少合理之处,但也犯了严重错误。我们要对其政策辩证地对待,对其合理成分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扩张,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这些战略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的作用,就某一具体战略来说,作用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是失败的。但就以遏制大战略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冷战战略而言,则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激化了苏联东欧国内的矛盾,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为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斯大林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深层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认定,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斯大林化时代的斯大林主义的实践后果损害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客观上造成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政策从属于其遏制苏联的整体战略目标。头一个十年里,美国对苏联、东欧一视同仁,实行全面遏制。1956年苏共二十大激发了东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民族主义传统和对苏联控制的不满情绪,波兰、匈牙利人民率先挥起了争取自由民主的大旗。在应对东欧政局的变化时,美国“解放”政策的不可操作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促使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欧政策由“解放”转向“演变”,通过鼓励东欧国家内部的自由化进程,扩大与苏联之间的裂缝,使其逐渐向西方靠拢,最终使其制度发生和平演变。这是一条分化瓦解苏东阵营的路线,与“解放”相比,该政策更注重具体实施的灵活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东欧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东西方的争夺和控制之中 ,其国内政治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政治转轨也不例外。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调整和西方的长期渗透把东欧推上了政治变化的轨道 ,俄罗斯在东欧影响的消减和西方对东欧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政治转轨的进行 ,而西方对东欧因国而异的援助则进一步加大了东欧各国在政治转轨上的差距。在此 ,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的政策在东欧政治转轨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26—28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承办的"国家、社会、现代化: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经济危机和东欧共产党政权的崩溃使古巴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革命的古巴的敌视,迫使这个国家严重依赖苏联和东欧盟国的贸易和援助。现在这种  相似文献   

8.
古巴革命胜利后,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经历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古巴采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并同苏联东欧实行经济一体化;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古巴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古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研究系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苏联、东欧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初步掌握第二外语,能够独立地从事本专业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在整合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等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力量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展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府之一,1950年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外交系和侧重于研究苏联东欧政治经济问题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1964年又相继组建了国际政治系和苏联东欧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国内一流的师资力量。学院设有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东欧中亚研究所、世界社…  相似文献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培养人才为基本职能的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在新形势下必须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对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这一新的论断既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 ,也是对党在新时期根本任务的高度概括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 ,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意识、“三个代表”意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对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等方面作了初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提出民主的广义语义和约定语义两个概念,由此引出两点结论:任何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劳永逸的;人民的民主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广义语义的民主而言,执政为民就是立党为公,具体内容是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需要。对于约定语义的民主而言,执政为民就是提高人民的民主能力、引领民主进程,具体做法应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培育民主意识、建设民主制度和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它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上全党的议事日程,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变迁,存在着理性构建和自发演进两种范式。而在理性构建的范式中,执政党的价值理念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共识,成为和谐社会必要的制度和文化基础,本文探讨了从执政价值理念向社会规范和共识,再到和谐社会建设等过程逐层推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执政理念转变视角下的政府服务精神培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提出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演进对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执政理念转变的视角研究政府服务精神培育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梳理了执政理念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执政理念转变对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对政府服务精神培育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的政府服务精神培育的三条路径,即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建设和落实、健全以服务为内核的制度建设和强化对政府服务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7.
论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关键。我党50多年来的执政经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就要求党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三大规律,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晴雨表”,是精神文明的“主心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主张在训政时期实行"以党治国"。1928年,中国国民党开始做"以党治国"方面的工作。国民党在大陆的"以党治国"实践是失败的,它没有使中国经过党治走上宪治之路。国民党"以党治国"实践的失败,既有军政时期的任务没有完成的客观原因,也有国民党政权制度化水平低、国民党本身和孙中山"以党治国"理论预设方面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民众对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一种自愿认同、拥护、信仰和服从。转型时期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面临诸多挑战。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重塑应从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和谐、民主、法治、绩效、创新和人本作为转型期执政党执政合法性重塑的基本价值取向;别方面,以提高执政的有效性、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党社会化程度作为转型期执政党执政合法性重塑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